文明出遊漸成中國人共識同舉

【新華社北京10月7日電】旅遊已成為許多中國人滿足了基本物質生活需求後精神生活的一種需要和方式,而中國人對旅遊行為的認知也逐漸由過去“方便自己、麻煩他人”轉變為“文明出遊、共獲快樂”。

“十一”黃金周已進入最後一天。據國家旅遊局統計,截至6日17時,全國納入監測的124個直報景區共接待遊客363.98萬人次,同比增長11.11%。

已經走過15個年頭的“十一”黃金周,曾經出現過遊人的種種不文明舉動,垃圾堆山、塗鴉連篇、動物受驚、花草不寧、你推我搡、袒胸光膀……然而,隨著中國愈加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公民道德規範,文明出遊漸成中國人共識同舉。

中國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曾表示,持續抓好文明旅遊工作,加強對遊客的宣傳引導,使文明旅遊意識深入人心,使文明旅遊成為每一位遊客的自覺行為。

“希望地球上最後一滴水不會是人類的眼淚。”在黑龍江省富錦國家溼地公園,隨處可見諸如此類的警示標語。

東北林業大學溼地保護專家于洪賢說,溼地生態十分脆弱,溼地生態的保持受到水源、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但人為因素同樣不容忽視。伴隨著遊人的湧入,產生的大量垃圾較難以降解,勢必對溼地生態帶來破壞。

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選擇自駕遊的黑龍江佳木斯遊客張浩在出發前特意準備了許多塑膠袋,“隨時把垃圾整理好,方便自己,也不給別人添麻煩”。張浩說,“其實,落實文明出遊的理念並不難,關鍵還是看行動!”

旅遊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通過政府有意識引導、法律有效規範、社會共同監督、公民個人意識覺醒,中國人將逐步改善近年來在旅遊方面的負面形象,而“文明中國人”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中國的一張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