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遺骸回歸提上日程

志願軍遺骸大部分葬於朝鮮,少部分留在韓國,運回后歸葬哪個城市及歸葬儀式如何,民政部稱還未最後敲定

張偉是在2013年12月20日北京東亞5國青年世界語研討會間隙,聽到韓國國防部遺骸挖掘的消息,他的第一反應是異常興奮,決定儘快趕回韓國,去挖掘現場看個究竟。

2011年末以來,58歲的張偉已不下15次到韓國京畿道坡州志願軍墓地。丹東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從小對60年前的那場戰爭懷有的某種情愫,使得這個在韓國仁川經商的中國商人,覺得有責任關心長眠在異國他鄉半個多世紀的先烈們。

韓國京畿道志願軍墓地在坡州城外一處低矮的山丘間,建於1996年6月,埋葬著朝鮮戰爭時期戰死的朝鮮和志願軍遺骸1100多具,其中志願軍的遺骸迄今有400多具。韓國國防部12月19日表示,中韓兩國已經就歸還安葬于韓國的中國軍人遺骸一事達成協議,韓方還將儘早歸還在境內發掘出的中國軍人遺物。

朝鮮戰爭結束後,中方估計死亡志願軍人數大約在18萬多人,大部分烈士都埋葬在朝鮮國土上,其中在韓國境內志願軍遺骸也不在少數。韓國境內犧牲的志願軍大多是第四、第五次戰役後期撤退後遺留的。

按目前韓國挖掘進程,總計425具志願軍遺骸有望明年上半年歸葬中國大陸,屆時,在外漂泊60年的英靈將終歸故土。

而據民政部境外烈士紀念設施管理處官員告知《鳳凰週刊》記者,志願軍遺骸歸葬大陸哪個城市,以及歸葬儀式、遺骸鑒定等後續工作還未最後敲定,“目前要做的第一步是把遺骸運回來,至於運回來放哪里等,以後會陸續發佈消息。”

“敵軍”墓地新變化

結束北京的會議後,張偉22日上午坐船來到韓國仁川,第二天下午3點多,張偉驅車90公里來到坡州墓地。

坡州墓地離著名的朝鮮半島三八線不過5公里,坐落在一個向北的山坡上。這一次看到的景象與以前都不一樣。第一眼,張偉便注意到,原來墓地敞開的不銹鋼大門已經關上,但是仍能從門邊附近進入,四周靜悄悄地,沒有什麼人。

被韓國人稱為北韓和中國軍墓地的坡州墓地分三塊,占地兩個足球場大小。一片預留的空地上搭起了兩大一小的綠色帆布帳篷,帳篷外邊堆放了大約十來個帶有典型韓國特色的黑褐色的瓷罎子,或許這是從墓地裏起出來,存放烈士遺骨用的。罎子旁邊有一些木塊,明顯看出來是做木盒用的,估計是在遺骨技術處理好以後,裝到木盒裏面交給中方。

“韓國人掩埋遺骨的習慣是裝在罎子裏面入土,中國的習慣是放在木盒裏面。可能韓方注意到了這個細節,也可能是雙方談判的結果”,張偉猜測說。走進墓地,他還明顯看到有墓穴遺骸已經整理完畢,還有的正等待整理。

“初步估計已經挖掘了一半的志願軍遺骸。”張偉說。此前的9月30日,韓國國防部挖掘團又在境內新發現了一些志願軍遺骸,並在當日將其遷到坡州墓地,新的志願軍墓碑有兩塊,一塊墓碑下合葬25位烈士,另一塊墓碑下面合葬了11位烈士,這樣坡州墓地共安葬志願軍遺骸增至403具。

坡州這處墓地早年是木制墓碑,墳墓也很小,猶如嬰兒墓,荒煙蔓草間,淒淒涼涼的,這也是張偉之前看到的情景。韓國遺骸挖掘鑒定隊的代表曾向韓國防部建議,“今後應好好管理敵軍墓地,讓其起到改善對北、對中關係的橋樑作用。”國防部接受此意見,於2012年12月將木制墓碑換為大理石墓碑,並重新建設了衛生間和出入道路。

墓地還有專門人員維護管理,張偉這兩年去坡州看望期間,每次都有新變化。2012年6月份那次,張偉看到維護的主要內容有:墓地入口處做了一個標誌牌,建立了混凝土停車場和衛生間,墓碑由原來的木楞改成花崗岩,山坡上的上下墓地的通道扶手換成不銹鋼,階梯也是花崗岩製作,整個墓地的氣氛比過去更莊重了,張估計所需費用至少在人民幣30萬元左右。

當時令張偉唯一的遺憾是,志願軍墓地和朝鮮軍隊墓地仍然混合在一起,讓他感到心情很不舒服,也不嚴肅。他的想法是,國家有關部門應當將烈士遺骨取回,至少應當改變目前志願軍和朝鮮軍墓地混合安葬的狀況。2013年4、5月間,他再次到坡州墓地時發現,韓國方面又新修了排水管槽,夏天雨季墓地積水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2013年6月,朴槿惠在北京清華大學與中國副總理劉延東舉行會談時表示:“今年是停戰60周年,而360具中國軍人的遺骸還在韓國。韓國政府一直管理得很好,中國遺屬或家人好像正在等待他們回家。”劉延東表示如實轉達韓國政府意見。

“從幾年前開始,中國旅遊團在訪問臨津閣後,經常來這裏進行悼念。”從2009年後,韓國坡州墓地也成為中國大陸志願軍後人十分關注的地方。大陸一些省份健在的志願軍後人、志願軍遺孤等個別組團或單獨前往探尋。

因為特殊條件限制,普通大陸民眾出行朝鮮祭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去韓國相對容易點,空中航線以外,海路可以從遼寧丹東乘坐到韓國仁川的客船,14個小時就可以到達。

韓國總統朴槿惠的承諾也讓大陸的志願軍後人燃起了很大的希望,2013年7月和8月間,河南、山西、上海、遼寧等省志願軍後人自發組團到韓國祭掃,“他們(她們)也不冀望能找到前輩的遺骸,只希望代表18萬的先烈後人能親往其犧牲地祭拜。”在韓國做地陪的張偉說。

烈士信息有望找回三成

2013年12月20日遺骸挖掘現場。韓國國防部負責人說,遺骸的清洗和乾燥需要2-3個月的時間,另外還要對遺骸、遺物和鑒定記錄進行整理並收殮入棺,大概需要數個月的時間。遺物包括印章、鋼筆、徽章、錢包和軍裝等。

該負責人說,兩國就歸還中國軍人遺骸達成協議是韓中關係史上的里程碑。準備工作由韓國完成,歸還過程由中國負責。

60多年來,中國經歷傷亡最慘重的是抗美援朝戰爭,葬在朝鮮11.4萬人,中國還經歷了中印、中越邊界自衛反擊等戰爭,根據有關統計數據,共有約11.5萬人犧牲並埋葬在國外。2010年,朝鮮戰爭60周年的時候,韓國政府安排國防部具體落實參戰人員遺體發掘工作,並計劃在10年內基本完成這一工作。

志願軍後人、南方醫科大學老師阮征宇曾希望,如果中國政府能在接收骸骨的同時,進行DNA採樣,並逐步建立DNA數據比樣庫,越來越多的烈士後人便真的能迎接先人回家。

“當年志願軍戰士的姓名牌都是用布縫在衣服上,經過這麼多年,早都化為塵土。”民政部有關官員告訴《鳳凰週刊》記者,在韓國坡州發掘的志願軍遺骸中,現在能證明個人身份的物品,全都沒有。“都是無名,怎麼認領,這是下一步的工作,現在首要的是將遺骸運回來。

至於DNA鑒定識別以及遺孤和後人的比對認領,民政部官員認為其希望非常微小,“幾乎是大海撈針,”因為運送回來的遺骸只有400多具,而志願軍家屬和後人少說也有上百萬人,不太可能從這裏面找到他們的親人。

民政部官員稱,對未來志願軍遺骸歸葬地不便透露,而志願軍後人們分析,運至瀋陽的可能性很大,據稱瀋陽有志願軍墓葬預留地,另一可能城市是與朝鮮交界的遼寧丹東,當年是朝鮮戰爭大後方的丹東市有眾多志願軍陵園,安葬了幾乎運回大陸的大部分志願軍遺體。

對埋葬朝鮮半島更多的志願軍烈士遺骸,烈士後人們希望假如能夠前往祭掃,已經是一種莫大的幸福。在一封烈士後人的聯名信裏,他們寫道:“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父親的遺骨都未能遷回祖國安葬。以至於我們這些遺孤,還有我們的母親,60年來都不能去為先父親人祭奠、掃墓。”

民政部官員向記者透露,當年中國軍隊回國後,把所有安葬在朝鮮志願軍烈士的資料移交給朝方,民政部已從朝方瞭解到目前朝方還保存著部分烈士檔案資料,民政部準備向朝方索要這些資料,建立相關的烈士檔案資料庫。烈屬可藉此檢索烈士信息、安葬朝鮮公墓名稱、位置,“應該能還原三成以上吧,但具體檔案資料會很複雜,且需要朝方的配合。”

(鍾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