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抗美援朝的四個訛傳

中國是誰最早判斷美軍在仁川登陸的

1989年出版的一部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紀實文學的書間世,該書首次披露了原軍委總參作戰室主任雷英夫於1950年8月下旬最早作出了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的判斷。

雷英夫本人也多次發表回憶文章,談到此事。他在1995年就此事撰寫文章指出,總參作戰室不僅預測了美軍的登陸地點是仁川,而且判斷出美軍的登陸時間是1950年9月15日。一些史學研究者和紀實文學作者對此大加引用,直到最近出版的有關著作中還在這樣說。然而,關於這種說法,在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檔案中找不到任何佐証。

1950年7月2日,蘇聯駐華大使羅申應邀拜訪周恩夾。中國估計,美國在日本的12萬駐軍中,大約有6萬兵力能夠投入朝鮮;這些兵力可能在釜山、木浦、馬山等港口登陸,然後沿鐵路線向北進軍。建議朝鮮人民軍應迅速向南推進,以便占領這些港口。

毛澤東認為,美軍將有可能在仁川登陸,為了防守漢城,朝鮮人民軍應該在仁川地區構築鞏固的防守陣地。這期間,毛澤東曾兩次接見朝鮮政府的代表,同他們討論朝鮮戰爭形勢的發展。毛澤東分析,朝鮮戰爭的形勢可能出現兩種基本情況:第一種是朝鮮人民軍全殲美軍,把他們趕下海;第二種是戰爭的持久化。

女口果是後一種情況,他估計美軍會加強對大邱、釜山地區的防禦,把朝鮮人民軍的全部兵力牽制在這個地區,同時從其他地方登陸。毛澤東提醒朝鮮代表,注意應付後一種可能性,確保充分的後備兵力,更要注意敵人可能進攻的防禦據點,如仁川一漢城和鎮南浦一平壤地區。

但是,毛澤東、周恩來的提醒和建議沒有引起朝鮮同志的重視。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舉成功。由此看來,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領導人早在雷英夫之前一個多月就對美軍可能在仁川登陸作出了明確判斷。

求援信是誰呈給毛澤東的

在1999年筆者出版《巨人的較量》一書前,涉及到這個事的幾乎所有文章和著作都說是朝鮮內閣副首相兼外相樸憲永到北京,將求援信交毛澤東。筆者在《巨人的較量》一書第二章第二個問題中,正面交代糾正了上述說法。書中交代說:“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務相、人民軍次帥朴一禹,持金日成、樸憲永10月1日寫給毛澤東的求援信,前往北京。10月3日,朴一禹將這封求援信當面呈遞毛澤東。”

筆者之所以這樣寫,是看到過金日成、樸憲永聯名給毛澤東求援信原件影本上,有周恩來親筆所注:“一九五O年十月三日本朴一禹面呈主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的《建國以來周恩來文稿》第三冊第380頁上,1950年10月2日,周恩來《關于朴一禹來京事給倪志亮的電報》也能証明這一事實(倪志亮時任中國駐朝鮮大使)。這個電報指出:“估計張一杜同志二號夜可抵沈,三號當派飛機接來北京。”電報裏說的張一杜就是朴一禹。

“支援軍”改“志願軍”是黃炎培建議的?

有的著述說,中共中央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初定的名稱是“支援軍”,在作出抗美援朝出兵決策之前,毛澤東主席徵求黨外民主人士的意見,聽取了當時擔任政務院副總理的民主人士黃炎培的建議後,才將“支援軍”改為“志願軍”的。

近年的研究表明:1950年10月8日,毛澤東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簽署的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命令中,確實將軍委作戰部起草命令中的“中國人民支援軍”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但這並不能說明是因聽取了黃炎培的建議。早在7月7日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當天會後,由其主持整理一個給毛澤東的會議情況報告。在這個報告整理稿上,周恩來將“支援軍”均改為“邊防軍”;將後勤工作準備的服裝改裝一項中“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朝鮮軍裝,待由朝鮮取回樣式後,由後勤部佈置”一句,改為“決定參戰部隊均改穿志願軍服裝,使用志願軍旗幟,武樣待取到後,由總後勤部佈置”。

8月13日,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受中央軍委委託在邊防軍軍事會議上報告,講到邊防軍將來可能到朝鮮作戰時說:“到朝鮮去是以志願軍的名義出現,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這些至少說明兩點:一是邊防軍出動作戰時以志願軍名義在7月7日周恩來主持整理的情況報告中就是明確的;二是毛澤東可能聽取過黃炎培的建議,但不可能在8月13日之前,更不可能在7月7日之前。因此,關於聽了黃炎培的建議才將“支援軍”改為“志願軍”的說法,是難以立足的。

美參謀長聯席主席名言的引用

從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起至現在,在有關著述中講到美國人對朝鮮戰爭的認識時,都引用當時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的一段名言:朝鮮戰爭是美國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同錯誤的敵人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

其實,這段名言恰恰不是布萊德雷的原意。布萊德雷的這段話出自1951年5月15日美國參議院組織的“麥克亞瑟聽証會”上。所謂“麥克亞瑟聽証會”,是麥克亞瑟於1951年4月11日被解除“聯合國軍”總司令和在遠東的一切職務後,在美國統治集團內部引起了美國在朝鮮究竟應採取什麼樣政策問題的辯論和爭吵。

聽証會於1951年5月3日開始,斷斷續續至6月25日結束。先後有國防部部長喬冶‧馬歇爾、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陸軍參謀長勞頓‧柯林斯等共13位美國軍政要員出席作証。

麥克亞瑟在5月3日作証時,仍然主張以軍事手段徹底解決朝鮮問題,即要將戰爭擴大到中國境內,發揮優勢的海空軍作用,以海軍封鎖中國海岸,加強軍事禁運;以空軍轟炸中國的機場、車站和工業基地;讓台灣的蔣介石集團進行反攻大陸的活動,採取這些行動,不必擔心會引起蘇聯參戰。麥克亞瑟認為只有採取這些行動,才是迅速結束朝鮮戰爭的最好辦法,他甚至主張,如果聯合國其他國家不願協助,由美國單獨採取行動。

馬歇爾、布萊德雷、三軍參謀長和前國防部部長約翰遜等在出席作証吋,均支持解除麥克亞瑟的職務,認為麥克亞瑟的主張既難以達到目的也冒巨大風險,反對將戰爭擴大到中國,相反,他們均主張在朝鮮打一場有限戰爭。

布萊德雷在5月15日出席作証時,有一段聞名的言論,他認為,赤色中國不是一個足以尋求世界霸權的強盛國家,如果把戰爭擴大到共產黨中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這一戰略將使我們在錯誤的地方,錯誤的時間,同錯誤的敵人打一場錯誤的戰爭。”“進攻共產黨中國並不是一個能起決定作用的行動,不能保証朝鮮戰爭的結束,也不會使中國屈服。”

筆者第一次看到布萊德雷的這段話是在他和他的夫人寫的他的回憶錄《將軍百戰歸》的中譯本上。因看到的這段話與作者頭腦印象中的意思大相徑庭,於是又查閱了國內1951年的《參考消息》和中譯本《麥帥証詞》,結果是與在布萊德雷回憶錄上看到的是一致的。

筆者的《巨人的較量》一書於2010年1月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再版時,在書中引用布萊德雷這句話的後面特意用括號加了一句話:“關于布萊德雷的這段話,近60年來在中國一直被許多人做了與布萊德雷原意完-全相反的錯誤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