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自貿區受困“反中”思潮

臺灣社會近年來爆發的“反中”、“反資本”、“反全球化”等思潮,以及朝野長期的藍綠鬥爭,讓本就在國際貿易中漸趨邊緣化的臺灣經濟前途更顯艱難。

6月21日晚,三個月前發動“太陽花學運”的臺灣黑色島國青年陣線、民主黑潮學生聯盟等民間團體數百人,在“立法院”外舉行“服貿周年忌,人民不忘記”晚會,高喊三項訴求:“退回服貿協議並拒審查、撤回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反對“行政院”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在晚會上,主辦方表示,形同“自盡”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不該在臨時會進行討論與審查,應全面檢討。

該晚會主辦方所反對的,是臺灣版本的自貿區法案,即在臺灣幾個港口及航空港建立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草案。該草案準備在臺灣的“六海一空”十個港口進行全面開放,對具有發展潛力的智能物流、國際健康、農業增值、金融服務、教育創新等產業進行重點推動。

草案去年便已經提出,但在反對者的阻撓下今年7月將在“立法院”臨時會表決。可以預想的是,正在“反中”、“反全球化”思潮中的臺灣,該草案的前景十分艱難。

和上海搶時間

臺灣“行政院”早在去年11月就核定了《金融業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之規劃方案》,目的是希望透過金融法規的鬆綁,促進臺灣金融業務的發展。並希望借由金融業經營綜合效果的提升,強化金融和產業的夥伴關係,實現“以金融支援產業、以產業活絡金融”的目標。

而臺灣“行政院”之所以在此時拿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具體方案,很大程度上是和上海搶時間。去年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正式掛牌開張,其中金融開放的部分讓臺灣感到緊張。針對大陸2020年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目標,以及上海自貿區眾多業務開放而產生的強大吸引力,臺灣當局決定擴大金融產業的開放,藉以吸引更多的境外資金進入。

臺灣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林祖嘉認為,上海早一步推動自貿區,已經成為臺灣主要的競爭者之一。目前除了加快立法腳步迎頭趕上之外,臺灣還應掌握經濟市場化高於上海的先機,儘量鬆綁開放,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不過,上海自貿區的金融開放程度並未達到此前預期。上海自貿區的相關金融開放措施,除了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外,更大的目的是希望通過自貿區的金融改革試點來達成中國境內金融市場的改革。

“這給了臺灣自經區和上海自貿區交手的一次機會,而2014年則是關鍵時間點,臺灣自經區的金融政策想法和開放程度領先上海自貿區,但在行政效率上臺灣比不過大陸,只能希望行政和立法部門能夠聯合攜手,奮力追上相關法律鬆綁的速度”。臺灣金融研訓院院務委員王麗容表示。

上海自貿區的金融放開主要有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開放等,而臺灣自經區金融放開主要集中在放寬金融機構對非居住民及本國專業投資人士提供各種金融業務的範圍。簡而言之,就是為了擴大金融業的市場規模,吸引大陸和外國客戶。

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不僅讓臺灣在金融領域感受到了威脅,在實體經濟方面,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對臺灣也是一個利空的消息。據臺灣《經濟日報》分析,上海自貿區進出口貨物免稅,必然會吸引更多的廠商赴陸從事淺層加工再出口;上海自貿區利率自由化的嘗試也會吸引更多的外資;上海自貿區允許外資以55%的最高比例投資電子商務,這也會給臺灣帶來間接的損失。

牛肉麵和幹紅豆

為了因應上海自貿區可能給臺灣帶來的衝擊,臺灣行政機構迅速拿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交付“立法院”審議。但由於臨時趕工,行政部門提出的草案顯得十分粗糙:該草案共73條,其中高達33條是要“立法院”給予空白授權,允許行政單位在執行政策時隨時制定子命令、子法規。這比例是臺灣立法史上最高,也給了反對者以反對的理由。

特別是該條例第12條規定,允許大陸和外國原材料進入示範區進行加工生產,產品則被認定為臺灣產,可以進入市場流通。在其他法案中禁止進口的原材料,也可以來台加工,這幾乎為類似花生等臺灣明令禁止從大陸進口的農產品開了進入臺灣的“後門”。自經區通過後,大陸花生可以赴台加工,加工後的花生醬等產品,可以被視作是臺灣本地產品在島內銷售。

對於自經區對臺灣經濟的利弊,馬英九和反對者分別用食材進行舉例。馬英九稱,現在臺灣賣的牛肉麵,只剩下湯和蔥花是臺灣本土生產,其他原材料就來自於進口,臺灣自經區應該如“大匠造屋,只求材料可以應用,不應該管來自何方?”

但民進黨“立委”吳秉叡則用幹紅豆舉例進行反駁。吳說,大陸產的幹紅豆每公斤28元(新臺幣,下同),臺灣產的則是每公斤48元。如果自經區開放大陸農產品來台加工之後,市場上很容易就出現每公斤38、40元的大陸產紅豆,但還可以算是MIT(Made in Taiwan),這對臺灣農業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6月6日,在臺灣大學經濟系舉辦的“自經區系列座談會”中,極力反對服貿的系主任鄭秀玲對自經區提出了十大質疑。鄭表示,臺灣目前已有“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國際機場園區發展條例”等政策,無須再強行通過“自經區”條例。若自經區通過,將影響民眾就業、就醫,對農業有嚴重衝擊,甚至影響“國家”安全。

馬英九6月11日在臺灣表示,自由經濟示範區影響到區域經濟整合、調整經濟結構及鬆綁法規開放市場,關係臺灣整體未來。他呼籲政黨,在7月舉行的“立法院”臨時會中,“好好審查相關法案,為臺灣經濟未來打好正面、良好的基礎。”

在馬英九2012年提出的旨在規劃臺灣未來十年的經濟、社會,以及兩岸和平的“黃金十年”願景中,自經區是再創臺灣經濟動能的重要政策。臺灣“行政院”去年12月通過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在民進党的杯葛下,遲遲未能進入“立法院”的實質審查。本次“立法院”臨時會,國民黨決意力推該法案。但民進党主席蔡英文已經表示,“臨時會是一場激烈的戰鬥”,將嚴審該法案。

“反中”遇上“反全球化”

實際上,對臺灣當局來說,自經區通過最大的阻礙並非來自“立法院”裏民進党的杯葛,而是來自于社會思潮的影響。“太陽花學運”後,臺灣“反中”思潮達到頂點,“反資本”、“反全球化”等左翼思潮在臺灣快速發展。

在3月30日50萬人反服貿大遊行中,就有農民團體在主會場痛斥當局對農民團體的忽視,在他們看來,臺灣農民收入下降的原因是2001年臺灣加入了WTO。

而在6月27日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問高雄時,也有抗議民眾沿路掛出“自經區等於自盡區”的抗議橫幅,在“反中”和“反全球化”雙重浪潮下,自經區法案的審議必將非常艱困。

在6月21日的“反服貿、反自經區”晚會上,民間團體強烈要求“行政院”提出修正版本,不要急著通過自經區條例,甚至要求和臺灣“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辯論。臺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稱,自經區是行政濫權、扼殺農業、毀棄環評、鼓勵圈地徵收,更將醫療與教育徹底商品化、破壞租稅公平,為大陸資金、勞工、貨品與服務業進入臺灣大開後門。

對此管中閔解釋稱,自經區與服貿、貨貿有極大的差異,自經區面對的目標和對象都是國際,而非僅是大陸。如示範產業中的“智慧物流”,已有新加坡與日本企業前來詢問,“金融服務”也有英國、新加坡等業者感興趣。而且,自經區也是部分開放,範圍僅在“六海一空”與“試點開放”區域,並不是像貨貿和服貿是全面開放。

管中閔的說法顯然沒有說服反對自經區的民間團體,但實際上,大陸資金入台也並沒有反對者想像的那麼可怕。根據臺灣“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公佈的數據,截至2014年2月,大陸企業赴台投資成功案例僅有54件,總額約有8.7億美元。另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自開放陸資赴台以來,共有299件投資申請。即約37%的申請遭到駁回或退件,大陸投資臺灣企業並非易事。

但即便管中閔能夠說服民間團體相信陸資並不可怕,臺灣各民間團體也會因為反對全球化而反對自經區。在美國最新發佈的《世界經濟自由度報告》中,臺灣的經濟自由度是全世界第17位,但“勞動自由”一項僅排在123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於大陸地區。

(馬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