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兩岸文博會廈門揭幕

【中新社廈門10月24日電】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24日在廈門揭幕。作為大陸唯一冠以“兩岸”頭銜的“文博會”,本屆吸引臺灣各縣市、知名高校、工藝大師、文創文旅品牌以大陣仗參與,以781個展位占去本屆文博會總展位數三分之一。

與會的中國國民黨中常委曾文培指,這充分體現兩岸文創業優勢互補,合則雙贏。

今屆展位面積達5萬平方米的文博會,分設一個主題展區和工藝藝術品展區、創意設計展區、數位內容展區、文創旅遊展區、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等5個專業展區;以工藝藝術品、創意設計、數位內容、文創旅遊四大板塊,打造兩岸工藝藝術品交易會、兩岸新勢力設計周、海峽兩岸數位內容產業對接大會、臺灣文創購物節。

尤為突出的是,本屆文博會多項“第一”、“首個”,多與臺灣文創產業相關。例如,兩岸百余知名文創文旅品牌、企業、機構和萬達、萬科等200餘家商業地產開發商現場對接,在大陸“文博會”中屬創新之舉;十余部臺灣金穗獎獲獎優秀影片首度來大陸展映,通過“臺灣電影館”、“M.T.青年電影節”全面展現臺灣飲食文化產業發展動態及新銳優秀影視成果。

本屆文博會還富有創意地將臺灣300余家文創展商以臺灣21個縣市主題形式彙聚,讓民眾能以逛街形式在文博會上“走遍臺灣”。尤其是,每個縣市主題展區還請來多位臺灣美女代表各自家鄉月臺,和遊客展開互動,吸引眾多民眾目光。

“文博會”的“中華工藝精品獎”,作為兩岸共同主辦、共同組織、共同評獎、共同授獎的工藝最高級別獎項,今年共有兩岸千餘作品報名角逐,是去年的3倍。

已在大陸耕耘20年的臺灣陸寶陶瓷展區裡,陳列著眾多精美的茶具,其中很多獲得過世界設計大獎。陸寶還在現場請來臺灣著名茶人劉惠華和大陸民眾共品茗茶。

臺灣陸寶副總經理呂建誼認為,“大陸民眾消費力正在提高,且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相信陸寶在大陸有很大發展前景”。

臺灣藝大校長:可望招收更多陸生

【中新社廈門10月24日電】曾培養出李安、侯孝賢、朱宗慶等知名人士的臺灣藝術大學,24日在廈門與福州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協定,未來將在師生交換、文創專案開發等方面進行合作。

協議簽署於正在廈門舉行的第七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由臺灣藝術大學校長謝顒丞與福州大學副校長王健、廈門理工學院副校長吳克壽簽署。

臺灣藝術大學是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學科結構最均衡的藝術高等學府,素為臺灣藝術教育“重鎮”。

謝顒丞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透露,合作協定簽訂後,雙方主要將進行學生交換、老師交換、文創設計項目合作開發等三方面的合作。

謝顒丞表示,臺灣文創產業起步早,創意多元,大陸學生則製作紮實,未來通過雙方的合作協定,進行老師和學生的交換學習。

他亦指,這次簽約的廈門理工學院、福州大學等大陸高校,和臺灣距離接近,並在藝術和設計的領域與臺灣藝術大學有很多對接,亦希望由此促進兩岸學術交流更頻繁。

謝顒丞相信,通過與大陸師生交流,能給臺灣藝術大學學生“多元化養分”,增強學生的競爭力。

目前,90餘位大陸學生在臺灣藝術大學學習。他指出,藝大受限於校舍,故而陸生名額整體有限,將來若完成新校舍建設,可望招收更多陸生。

兩岸攜手增殖放流 408萬尾魚苗遊入臺灣海峽

【中新社福州10月24日電】101萬尾大黃魚、真鯛、花鱸等魚苗,24日從福州海事局馬江海事處碼頭及閩江口川石島立樁礁附近海域下水,遊入臺灣海峽。

“臺灣海峽是兩岸漁民共同捕撈的海域,兩岸共同來增殖放流,讓漁業資源豐富起來,對漁船作業極為有利。”臺灣水產協會理事黃鴻燕說。

當天,2014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在福州閩江口附近海域啟動。此次活動以“兩岸攜手增殖放流,共創海洋生態文明”為主題,在臺灣海峽海域投放408萬尾魚苗,以養護兩岸漁業資源,促進兩岸生態環境保護。

此次活動投放的魚苗包括大黃魚120萬尾、真鯛10萬尾、花鱸30萬尾等。在當日投放的101萬尾之外,其餘307萬尾將在23日開幕的2014海峽漁業周前後一個月內,投放于黃岐灣、閩江口海域。

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副廳長黃世峰表示,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對恢復漁業資源、保護水生生物多樣性很有效,也能改善水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

2010年以來,福建先後在臺灣海峽、閩江流域、羅源灣等水域開展增殖放流,放流魚、蝦、貝等苗種超過11億尾,品種逾20種。

“漁業資源如果能達到永續利用的程度,對子孫後代來說是一筆相當重要的財富。”黃鴻燕呼籲兩岸專家協商研討,儘早設定共同捕撈的水域。“設置禁漁期、禁漁區很有必要,讓漁業資源有恢復的過渡期,不要過度開發。”

傳承了幾千年的漁業文明,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財富。兩岸漁民在同一海域撒網捕魚,互傳技藝,危難相助。而如何使漁業資源獲得增殖,也是近年兩岸共同關注與推動的話題。

在23日召開的“兩岸漁業交流合作研討會”上,兩岸專家學者達成共識,在兼顧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前提下,兩岸開展行動共謀漁業合作發展。黃鴻燕指此方是“上上策”。

參與投放魚苗的兩岸業界人士向中新社記者表示,今後,類似活動要繼續開展和傳承下去,希望魚苗數量、品質有所提升,讓兩岸增殖放流的效果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