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整合:雙軌並進而非單一路徑

二○○○年之後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速度加快,台灣在此方面的進展相對緩慢,主要是因為兩岸關係緊張,使得台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或洽簽雙邊FTA上均遇到極大的困難。二○○八年之後兩岸關係獲得改善,但台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上進展仍有限,因而引發大家對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整合路徑之討論。本文將針對這個主題提出個人的分析及見解,提供社會大眾參考。

本文的撰寫架構是首先針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趨勢及台灣的困境提出分析,接著就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須滿足的主客觀條件提出看法,最後就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整合之路徑提出個人見解。

全球區域經濟整合趨勢與台灣困境

由於WTO自由化進展停滯,許多國家紛紛轉而投入區域經濟整合。根據WTO的統計,截至二 ○一四年七月底止,全球共有二五○個FTA,其中,一九九五年之前完成的FTA僅有三十四個;一九九五年後形成的FTA有二一六個,並有六○%(一三一個)是在二 ○○五年之後所形成。而東亞區域的經濟整合,二 ○○○年之前屈指可數,僅有東協自由貿易區( 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較具規模;但二○○○年之後,東亞各國紛紛投入雙邊FTA的簽署,其中以新加坡進展最為快速,對外已生效二十一個FTA;其他如韓國、泰國、大陸、日本和馬來西亞,生效的FTA均超過十個以上。

除個別國家之雙邊FTA外,目前與東亞地區密切相關的區域整合趨勢有二,一是由美國主導,以跨太平洋地區為訴求的整合途徑,即含十二個會員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 另一是以東協(ASEAN)為軸心的整合模式,即含十六個會員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基本上東亞主要經濟體均參與了上述兩個重要的區域經濟整合,但台灣卻未能加入。

除區域經濟整合台灣參與的進展不順外,雙邊FTA的洽簽上台灣亦明顯落後。目前除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外,台灣對外僅生效了六個FTA,其中有四個FTA是與中美洲五個邦交國簽署的,佔台灣總貿易量的比重不到○ ‧ 一%,對台灣經濟而言重要性極低;另外兩個FTA是台灣在二○一三年七月及十一月分別與紐西蘭及新加坡洽簽的FTA,而這兩個FTA均是在ECFA簽署之後才完成的,這也是引發大家廣泛討論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整合之路徑的重要原因。

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須滿足的主客觀條件

由事實上看,台灣相較於東亞其他國家,洽簽FTA的速度確實遲緩,以台灣的經濟實力,台灣應該有機會及能力與其他國家洽簽FTA,或是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主要是因為兩岸的特殊關係,造成台灣現在的困境。基本上,台灣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或洽簽FTA,有主客觀條件均須克服的難題,缺一不可。

所謂主觀條件是台灣必須自己要有自由化的決心,其他國家才有可能考慮跟台灣洽談自由貿易協定;而客觀條件則是降低其他國家與台灣洽談FTA的疑慮,這部分主要涉及的是大陸的態度。若是兩岸經貿可以自由化,那麼大陸阻止其他國家與台灣洽簽FTA的正當性將降低,因為既然大陸都可以與台灣洽簽經貿自由化的協議,為什麼其他國家不行呢?大陸很難自圓其說,除非有其他更正當的說詞,否則很難讓國際及台灣民眾信服。

不過,對於上述所說的客觀條件,部分台灣民眾似乎無法充分理解,不僅「逢中必反」,且一廂情願的認為,台灣可以漠視大陸的態度,而和其他國家一樣,自由自在的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這樣的認知,不僅會造成未來兩岸經貿往來的障礙,傷害了台灣在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地位,亦無助於台灣走向國際。雖然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無須大陸同意,但多數國家基於自身的利益,若要在兩岸中間做選擇,那麼台灣的處境將如何可想而知,因此兩岸關係改善是台灣能否走出去的關鍵因素。

以目前台灣積極推動參與的TPP為例,在目前十二個會員國中,除了汶萊以外,大陸是其他十一個締約國的前兩大貿易夥伴,若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沒有通過,兩岸的政經關係受到影響,其他國家難免對支持台灣加入TPP一事有所保留,這是台灣無法否認的國際政治現實。因此,即使大陸不是TPP會員,大陸對於台灣是否能夠加入TPP,仍具有影響力。而大陸在RCEP的影響力更大,可以直接決定台灣是否可以參與。因此,台灣要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勢必要優先處理和大陸的經貿往來關係。

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整合應雙軌並進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現況,正可以反映上述所說的事實確實存在。雖然兩岸仍存在政治上的分歧,但基於大陸生產成本低廉,加上兩岸同文同種,使得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及貿易關係已經非常密切,為了讓台商對大陸的經貿往來更有保障,兩岸經貿關係的制度化安排是有其必要的,因此若不論兩岸政治問題,台灣與最大出口市場大陸進行貿易自由化安排應是正常且必要的手段,因此ECFA的洽簽與後續投資協議、服貿協議及貨貿協議的談判,都是可以理解及接受的。

但不可否認的,兩岸政治上的分歧,也讓當前政府的兩岸經貿政策,常被質疑為「傾中」,認為在目前大陸(含香港)佔台灣總出口將近四成的情況下,與大陸進一步洽簽ECFA,將使台灣過度依賴大陸,而喪失經濟的自主權。殊不知ECFA架構下的服貿及貨貿談判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協助業者取得大陸內需市場的商機,一旦關上協商大門,台灣出口成本會高於其他與大陸簽署FTA的國家,不利於台灣對大陸的出口。

由於陸韓FTA即將於今年底前完成簽署,時間已不站在台灣這邊,若兩岸經貿自由化無法往前進一步發展,屆時不僅大陸市場將拱手讓給韓國,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路也走不通,台商到時將以增加對大陸及其他出口市場的投資以為因應,不僅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將更高,也會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及失業增加的危機。

兩岸經貿是台灣全球佈局、面向國際之一環,因此,國人應以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兩岸關係,任何與市場機制相違背的政策與措施,不僅無效,更可能導致危險後果。當前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效應逐漸發酵,台灣出口廠商所面對的壓力與威脅愈來愈大,處境也日益嚴峻。台灣內需市場不大,其他國家與台灣洽簽FTA的誘因本就不足,因此,台灣更需排除一切可能阻礙他國與我洽簽FTA的因素, 除對外宣示推動經濟自由化的決心外, 大陸扮演的角色亦需重視。

大陸不一定可以促成其他國家與台灣洽簽FTA, 但要阻擋其他國家與台灣洽簽FTA, 是輕而易舉的事, 這是國人必須要有的認識。與大陸維持良好的關係, 確實有助於台灣洽簽其他FTA。台灣在二○一○年與大陸簽署ECFA後, 才能在二○一三年先後與紐西蘭及新加坡簽署FTA,這是在兩岸關係沒有改善、ECFA簽署之前,絕對辦不到的事情。台灣經濟的發展,不應自限於兩岸,但在「沒有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的前提,就不會有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政治現實下,優先處理兩岸經貿關係是絕對有其必要的。

兩岸經貿正常化有助減少對大陸的依賴

台灣民眾必須體認,兩岸經貿正常發展是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起點,而非終點,惟有兩岸建立正常的經貿關係,才能幫助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幫助台灣走向全球,也才能幫助台灣減少對大陸的依賴。因此,兩岸經貿與區域經濟整合應該雙軌並進,不能只重視大陸市場而忽略全球市場,但也不能漠視國際政治現實,一廂情願的只追求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而無視兩岸經貿自由化的重要性。台灣在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上所面臨的困難要比其他國家來得更多,不僅是內部的改革阻力必須克服,外部的挑戰更大,尤其是兩岸關係的問題在在考驗著政府與民眾的智慧,台灣應從「由大陸走向全球」或「由全球走向大陸」的爭辯中跳脫出來,找到一個可以雙軌並進的策略,這對未來台灣能否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是非常重要的。

(顧瑩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