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韓FTA對台威脅豈止「口水戰」咁簡單?

俗語說,「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日前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韓國總統朴槿惠籍著「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北京舉行的機會進行正式會晤,宣佈結束兩國自由貿易區協議的實質性談判,並將於本年底前達成協議。據台灣「經濟部」估計,在後續韓國依據《締結通商條例程序暨執行法》進行影響評估及相關立法程序,約需三至六個月,「陸韓FTA」最快將於二零一五年中正式生效。雖然台灣已與大陸簽署了「ECFA」,但後續性的《兩岸服貿協議》卻因受到民進黨阻擾而還被卡在「立法院」,《兩岸貨貿協議》也因《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被民進黨以「不立法,不監督」的手段而延誤協商進程,形成了「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龜兔賽跑」狀況,對台灣所造成的邊緣化壓力及損失,頗為嚴重。但是,民進黨卻為了自己一黨的私利,不但是繼續阻擾《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及對《兩岸服貿協議》的審查,而且還無視「陸韓ETA」將會對台灣經濟所造成的影響,與馬政府打起了「口水戰」。對此,國民黨昨日舉行的中常會,邀請「經濟部長」杜紫軍作題為《陸韓FIA對我國產業影響及因應措施》的報告,並以《自己躺著不動,不能期待韓國慢慢跑》為副題,予以分析並反駁民進黨的謬論。

實際上,中國大陸與韓國簽署「FIA」後,盡管馬英九和「行政院」多次提出警告,但蔡英文及一眾綠色學者媒體卻不以為然,或是滿不在乎,或是故意散佈馬政府誇大影響等謬論。對此,杜紫軍昨日在專題報告中,引述了權威機構最新的研究數據,予以逐一反駁回應。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利用GTAP經濟模型,模擬「陸韓FTA」生效後對台灣總體經濟的影響數據顯示,台灣GDP將下降零點五個百分點,總出口將減少一點三四個百分點(折三十七點五億美元),總產值減少零點九八個百分點(折八十九億美元)。

實際上,由於台韓出口至中國大陸須課稅產品項目的重疊性高,台韓出口產品在中國大陸市場相似度指數平均高達七成五,且中國大陸均為台韓出口最大市場,與此同時台韓對外貿易佔經濟成長貢獻度答七成以上,而「陸韓FTA」將有助於韓國產品進軍大陸市場,因而將會對台灣產品產生重大天衝擊。其中,台灣百分之二十四點七非零關稅工業產品可能受威脅或衝擊:經評估台灣四百九十億美元非零關稅工業產品中,關稅較高者(不低於百分之五)產品總計三百八十六億美元,佔該年中國大陸自台灣進口工業產品總值一千五百六十三億美元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七,可能因「陸韓FTA」生效而受到威脅或衝擊。就稅則品項及產業別分析,受影響最大的產業有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由此,台灣出口大陸百分之二至五點四的工業產品,將被韓國產品所取代,金額達三十一點六億至八十四點二億美元。

頗為諷刺的是,受「陸韓FTA」影響的工業所在的縣市,固然有由國民黨執政的縣市,但也有由民進黨執政的縣市,而且比例還不低。實際上,在受「陸韓FTA」影響產品中,有多個項目是在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生產的,如鋼鐵是高雄、台南的強項,汽車及零部件的產地,也有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面板的主要產地是台南,偏光板也是在台南生產,石化產業更是台南、高雄的強項,紡織、玻璃的主要產地也是台南、高雄等綠色縣市。

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民進黨及綠色學者、媒體可管不了那麼多,提出了許多謬論。對此,杜紫軍在專題報告中一一予以反駁。比如,對於「ECFA成效不彰」的謬論,杜紫軍指出,「ECFA」早期收穫二零一一年開始降稅,二零一三年一月一日全部降為零關稅。據台灣方面海關統計,今年一月至九月,台灣對大陸出口較二零一三年同期成長百分之一點四一,早期收穫清單貨品則成長貨品較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四點五,並已為台商節省關稅約二十億美元(約六百億元新台幣)。農業產品早期收穫清單項目的效果,已將過去從大陸進口農產品入超的歷史,轉變為對大陸出超。台灣「金管會」已核准十三家台灣銀行赴大陸設立分行,其中十四家分行已開業;陸銀也已在台設立三家分行及一家辦事處。至今已共有十七部台灣電影片申請通過陸方廣電總局審批,其中十六部已在大陸上映。

針對「陸韓FTA」對台灣的影響,杜紫軍提出了幾項因應措施。其一是爭取大陸市場開放程度必須不低於韓國。兩岸談判策略將從「簽得早」調整為「簽得好」,倘若「陸韓FTA」公佈任何實質進展,將爭取適用台灣,並伺機加碼。其二是營造社會輿論支持。其三是持續關注韓國對外洽簽「FTA」進展並預擬因應策略。韓國目前積極推進中日韓「FTA」及「RCEP」等談判,並進行加入「TPP」的準備工作,持續擴大「FTA」的經濟效益;未來將持續關注韓國後續「FTA」的洽談情況,評估其對台灣的可能影響並預擬因應策略。其四是協助產業調適因應。針對「陸韓FTA」受影響產業,例如鋼鐵、機械、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等,協助產業投入研發,開發高質化、高品質的產品,並協助產業技術升級轉型,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在報告中,杜紫軍警告說,「台灣自己躺著不動,不能期待韓國慢慢跑」。貿易自由化是大勢所趨,當韓國及全世界所有國家都往簽自由貿易協定的方向奔馳,台灣沒有本事原地踏步或反其道而行。在野黨的「先國際,後進入兩岸」是完全行不通的。政治上,需要中國大陸的不阻擾;經濟上,「先國際,後大陸」的不可行,因為台灣目前僅因早收清單的五百三十九項產品在大陸市場略佔先機,再加上中國大陸的市場佔台灣出口貿易比重大,關稅障礙高,「先完成貨貿」是當務之急。杜紫軍還指出,面對「陸韓FTA」,台灣產業正逐步喪失出口競爭力,因而各界應正視「陸韓FTA」對台灣經濟的衝擊,並支持儘速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ECFA」後續協議,維持產業公平競爭的環境。

(發自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