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能否走完“最後一裏路”

時間拉回到2012年1月14日的晚上,民進黨2012年“大選”候選人蔡英文在其位於臺北板橋的競選總部向支持者發表敗選演講,承認選舉失利。相比於2008年謝長廷落後馬英九200多萬票,蔡、馬之間的差距已縮小至80萬票左右(6,093,578:6,891,139,得票率之比為45.63%:51.60%)。在事後檢討過程中,各方大都認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論述引發臺灣民眾的疑慮和美國政府對其處理兩岸事務能力的信心不足是導致她未能扭轉乾坤、登上大位的主要原因,包括蔡英文在內都普遍認為選舉只差“最後一裏路”。

沉潛兩年後,不出所料,再度競選党主席的蔡英文在2014年5月20日以93.71%的得票率擊敗對手、前高雄縣副縣長郭泰麟,從而當選民主進步黨第15屆党主席。蔡英文獲得85410的得票數,郭泰麟的得票數為5734(得票率6.29%)。蔡英文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均創歷史新高。

蔡英文重新出發

在隨後進行的黨內人事佈局中,曾有“駐節”美國經驗的吳釗燮擔任民進党秘書長負責對美公關,“立委”趙天麟接掌“中國事務部”,並首度籌設聯絡組作為與大陸聯繫的窗口,以此跳脫“中國事務部”原有的學術研究單位層次。雖然蔡英文在5月28日新舊党主席交接後的講話中提出打贏年底選戰、政策貼近民意和培養執政人才這三大任務與兩岸論述並無直接交集,但外界一致分析認為蔡英文及其團隊已經重新出發,籌謀如何完成“最後一裏路”,而趙天麟本人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將在民進黨兩岸政策方面協助蔡英文達成所願。那麼,蔡英文能否真正走完這最後一裏路?

作為民進党現任主席,蔡英文是否能夠帶領如今的民進黨走出兩岸困境,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甚至超越國民黨既定路線的兩岸政策,目前雖然無法得出確定答案,但蔡本人所具備的以下優勢使她有可能、也有這個能力在兩岸問題上開創屬於自己和民進黨的話語主軸。

從目前來看,蔡英文最大的勝算在於她所取得的黨內“共主”地位,這非常類似於2008年之前將要代表國民黨出征競選的馬英九。民進黨肇端於黨外運動時期的各派公民社團,派系眾多即使在1986年正式組黨後也得到保留和發展,也成就了今日民進黨內“派系共治”的黨內權力生態。相比於以蘇貞昌、謝長廷、遊錫、呂秀蓮和陳菊為代表的“美麗島世代”,蔡英文自身的派系色彩並不濃厚,學術專長優勢明顯,如參與臺灣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有著較為寬廣的國際視野,且曾在“陸委會”和“行政院”擔任副職領導人,熟諳兩岸事務,完全符合民進黨內“世代交替”所應具備的各項條件。2008年和2012年兩次“總統”大選的戰績也表明謝長廷、蘇貞昌這些民進黨內的上一代“天王”們已不可能再領歷史潮流,唯有蔡英文具備挑戰國民黨執政地位的雄厚實力。

馬英九自2008年以來的執政績效不彰也為蔡英文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兩岸交流新路提供了歷史契機。“馬政府”連續執政已有6年之久,本應開創一番作為,但囿於國際情勢及個人能力等多重因素,施政績效並未達到民眾期許和競選時的承諾,反而導致民眾觀感和官方數據這兩條平行線漸行漸遠。即便是在最為靚麗的兩岸部分,作為小民百姓的廣大臺灣普通民眾似乎並未感受到因兩岸熱絡交往而帶來的經濟利好,“太陽花學運”所凸顯的世代不公和弱勢產業邊緣化等問題也都一再反映“馬政府”在內部政策說明和朝野統合上的能力實在令人不敢恭維。當兩岸交流邁入深水區,政治談判和軍事互信等敏感問題終究需要得到解決之時,馬英九一貫主張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和“不統、不獨、不武”顯然已略顯陳舊,落後於兩岸交流的快速步伐。也正因如此,有意角逐2016大位的蔡英文如若折沖得當,完全可以在已有基礎上繼續開拓,超越馬英九和國民黨,將兩岸關係提升至更高的發展階段。

也切莫忽視民進黨自2008年二度政黨輪替後就兩岸政策所展開的一系列檢討動作乃至轉進。對於一個政黨來說,執政都是它得以存在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長期在野勢必導致政黨與民眾訴求相脫節。因此,執政乃是政黨發展的第一要務,這一頗為功利的執政算計恰恰是民進黨這20多年來一以貫之的顯著特色,不論是2000年之前還是2008年下臺之後,党主席往往也需通過辭職的方式來為選舉敗選負責就是這一政黨文化的重要體現。筆者認為,當下包括蔡英文在內的民進党精英們都很清楚兩岸政策的好壞事關2016大選能否奪回執政權,畢竟2008年和2012年這兩次已有失利已經表明,美國和大陸有足夠能量影響島內選舉走向,而兩岸政策即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標尺。

此外,以往兩岸交流幾被國民黨所壟斷的局面也逐漸被打破,民進黨內越來越多的務實派已經充分意識到與大陸主動開展對話和交流實乃大勢所趨,也是必須跨越的一道檻,不僅關乎能否執政,而且也將影響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中的話語權。雖也有部分民進党人士腳踩兩隻船,其言說和行動經常自相矛盾,但民進黨與大陸之間更加廣泛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卻有助於在民進黨內部達成共識,降低乃至消除民進党支持者的疑慮,深化雙方的互信,這些大氛圍的形成最終都有利於蔡英文提出更具戰略眼光的兩岸論述。

“空心蔡”的短板

在島內諸多政治人物中,蔡英文常被人冠以“空心蔡”的名號。“空心蔡”雖不無譏諷意味,但也形象說明蔡英文過往從政過程中的性格短板:搖擺不定、前後不一、左右躲閃、缺少實質內容,讓人捉摸不透。其他議題姑且不論,僅就2011年蔡英文一邊猛烈抨擊退休公教人員18%存款優惠,另一邊卻享受這一政策優惠帶來的實質好處(每個月優存收入達62829元新臺幣)就將其“空心蔡”式性格缺憾在公眾面前暴露無遺。在被時任國民黨“立委”邱毅爆料後,蔡英文不僅沒有就此發表確定性說法(到底承認還是否認),更是狡辯“因領了十八趴,更瞭解制度有問題”,而補救措施中的“計劃進一步公佈過去的捐款明細”、“透過法律途徑追究個資遭洩漏的責任”、“展開請益之旅,聽取‘公媽派’的意見,以免傷害進一步擴大”,都讓社會大眾感到蔡英文根本沒有任何政治擔當,一到關鍵臨頭便只有逃避和自保,不敢面對。

到了2012“大選”之前的競選辯論中,蔡英文在馬英九的詰問之下無奈全盤接受ECFA,而在此前卻危言聳聽的責難ECFA將使臺灣400萬人生計受影響(真不知道這些數據如何得來),並在執政後將以“公投”方式廢止ECFA。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面對在ECFA上的反復不定,蔡英文又如何能夠取信於民。如今,蔡英文在服貿議題上仍然沒有一個讓大家都能安心的既定政策,其本人在學運中的態度似乎表明她秉持“反服貿”立場,但問題在於一旦面臨選舉時又會改變嗎?如果堅持反對服貿以及後續的貨貿,蔡英文則必須提出合理替代方案,而截至此時為止尚未看出端倪,這樣的領導人為反而反,又怎能帶領臺灣走出低谷?

臺灣內部整體民粹氛圍的高漲,也將是蔡英文提出兩岸新論述時必須要克服的一大障礙之一。三月學運由最初的“反對服貿黑箱,要求實質審查”發展至後來的“退回服貿、重啟談判和兩國論入法”,所表明的已不僅是“馬英九政府”在服貿問題上的溝通能力不足,年輕一代臺灣人通過這次學運讓社會看到和體認他們內心的焦慮——包括對未來前途的擔憂以及對大陸的不信任才是學運爆發的深層次內因,學運領導人林飛帆、陳為廷更是公開主張“台獨”,學生在運動過程中的諸多“紅衛兵”式做法在大跌眼鏡之餘,也不禁令人擔心一個鼓噪民粹、對抗和自我封閉的臺灣將如何面對新興崛起的大陸?蔡英文及其領導下的民進黨還能模糊嗎?

蔡英文雖然獲得黨內“共主”地位,但這是各派系平衡、妥協的產物。派系平衡態勢能夠維持多久將取決於蔡英文能否打贏2016年選戰,而她的兩岸論述對於深綠基本教義派來說是否被接受也將是極大考驗。一旦不被認可則必定會影響民進黨內部的團結與和諧,蔡英文本人也將面臨來自黨內的不信任甚至攻訐,如何做到整合黨內共識的同時,又能安撫基本盤不僅考驗蔡英文,而且也攸關民進黨未來的轉型發展。

有希望,但前景並不樂觀

就在本文撰寫之時,蔡英文已在公開場合改用“中方”指稱大陸,同時也表示歡迎大陸官員訪台,在不預設前提的情況下願意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見面,而一向有著很強“獨性”的民進黨籍台南市長賴清德首次“登陸”更是有著重要的指標意義。雖有島內外人士批評蔡英文和民進黨的做法只是在為選舉而考量,但結合當下以及未來一年多時間內有可能的發展與演變,筆者認為蔡英文和民進黨的這些緩和至少表明了一種姿態——需要面對過往兩岸政策的偏頗,在正視兩岸關係已有基礎的前提下探尋新路,主動與大陸溝通交流,求同存異,增進共識,逐步消化誤解與分歧。

但問題最為棘手之處在於蔡英文如何處理“台獨黨綱”問題,是否承認“九二共識”這一兩岸交往的基礎,稱呼和身份其實都可調整和變化,關鍵在於蔡英文和民進黨是否已經準備好與大陸接洽,到底要談什麼,而如果還是像賴清德這次訪滬與復旦大學師生座談時所說的“‘台獨’是臺灣極大共識”,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要有很大轉變將非常困難,可謂有希望,但前景並不樂觀!

(吳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