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運動”後臺激進學運社團動向

今年初爆發的以青年學生為主力軍的“反服貿運動”對島內政局及兩岸關系產生重大沖擊。運動過後,這些學運分子並未沉寂,而是紛紛籌組社團並積極開展活動推進“台灣主體意識”與“台獨”意識。值得重視的是,不同的青年社團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呈現鮮明的時代特點,對於島內政治氛圍的改變或將產生持續性影響。

一、“反服貿”結束後學運骨幹參與不同社團

“反服貿運動”結束後,學運頭目積極籌組新社團,原本打算延續“反服貿運動”餘熱而決定共同成立一個社團,但經過幾次會議商討後,參與運動的內部成員因理念不同,而各自參與不同的社團。其中,較有影響力的青年社團包括:

一是“島國前進”。“島國前進”是眾多“反服貿”青年社團中影響最大的,由“中研院副研究員”黃國昌於5月籌組,“反服貿運動”主要頭目陳為廷、林飛帆加人而形成。該組織的主要活動是發動“修正公投法”連署,要求降低“公投”門檻,為此在島內舉辦多場巡迴遊行活動,並在活動過程中招募大量志願者,形成“島國前進”的基層組織。為維持曝光度,陳、林二人頻頻發聲。2014年6月底,陳為廷企圖前往香港聲援“占中”被海關攔下,林飛帆更是鼓吹,“香港不只要普選,香港要‘獨立’”。8月,黃國昌通過深綠的“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邀請,率陳、林二人遠赴美國,在華盛頓、紐約、舊金山、波土頓等地公開宣揚“台獨”主張,要求美國“放棄一個中國政策”。期間,透過“極獨”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安排與熱比婭在美國會面,就“疆獨”與“台獨”交換看法。

二是“基進側翼”。“基進側翼”是島內有影響力的青年社團中最為激進的,於2012年在高雄成立。到2014年中期,已經發展有台南、新竹、臺北等地方分支,也是台灣第一個高舉左派“台獨”旗幟的參政社團,是“反服貿運動”的主力之一。在“反服貿運動”中,因認為林飛帆等人在占領“立法院”期間的抗議太溫和而提前分道揚鑣,轉而率眾攻佔“行政院”。“反服貿運動”結束後,繼續走激進“台獨”路線,不僅四處開展“如何阻撓國民黨繼續執政”的講座論壇,還在張志軍6月訪高雄期間率眾與警方發生沖突。其主要成員“基進側翼聯合競選總部辦公室主任”、年僅18歲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大一新生顏銘緯,在馬英九出席“2014亞太暨世界加盟連鎖年會”國際歡迎晚宴時向其丟《被出賣的台灣》一書,一度成為媒體焦點。

三是“福爾摩鯊會社”。“福爾摩鯊會社”是由“反服貿運動”中的“非主流”成員組成。其發起人外號“妖西”的劉敬文是外省人二代,曾任“立委”鄭麗君“國會”辦公室研究員、“公民監督國會辦公室主任”,原為“反服貿運動”決策圈人物,也是“基進側翼”的決策主委,先是與林飛帆理念不合而主動退出決策圈,接著又因為擅自代表“基進側翼”對施明德等人推動的“大一中架構”作出回應而被“基進側翼”開除,改由王奕凱接任“基進側翼”政團北部團長。不過,王奕凱在“反服貿運動”行將結束前,公開沖上“立法院”主席臺質疑林飛帆及決策小組,並發表《于部暨成員聯合退出“基進側翼”聲明》,曝光“基進側翼”內代表領導層的“南基進”打壓他所在的“北基進”。不久,王奕凱率眾加入劉敬文成立的“福爾摩鯊會社”。該社宗旨仍是推動“台灣獨立建國”,主張“以介入年底選舉的方式,讓國民黨受到重挫”。

此外,重要的學運社團還有“台左維新”及“民主鬥陣”。前者主張改變財團把持“國家”的現狀,以搞運動為主,先是於6月發起“立法院回娘家”行動,由台大博士許力率眾,企圖再度翻牆占領“立法院”;接著于8月在基隆市中正公園將蔣中正銅像噴漆,寫上“下地獄吧”、“血債血還”,並把蔣銅像鞋子漆成紅色。後者主張深入草根,以發展基層組織為主,發起人為“反服貿運動”決策組重要成員吳崢、王雲祥等,提出“出關播種,遍地開花”計劃。

二、學運骨幹對是否參加選舉持看法不一

雖然目前“反服貿”學運頭目以繼續參與學運社團的方式保持餘溫,但他們所在社團及他們個人對是否介入年底選舉卻有不同看法。

一是乘勢轉人年底選舉。以“基進側翼”、“福爾摩鯊會社”為代表,他們均派出核心成員介入年底縣市議員選舉。“基進側翼”規劃於新竹市及高雄市推出5位候選人,包括高雄第四選區的黃若桓、第六選區的劉哲宇、第九選區的楊承翰、第十選區的陳信諭以及新竹第五選區的黃彥儒。“福爾摩鯊會社”則獲得台聯黨奧援。台聯黨祭出100萬元新台幣召集35歲以下青年選村裏長,召集人就是劉敬文。劉提出,希望能召集到20位青年,每名提供5萬元裏長參選保証金,也將彈性補助競選文宣的經費,更有選舉實務培訓,他們期待裏長成為“議題樁腳”。為此,“福爾摩鯊會社”還派出核心成員王奕凱參加臺北市士林北投區議員。

二是暫不介人選舉。以“島國前進”為代表,其核心成員黃國昌、林飛帆、陳為廷則均對選舉不感興趣。林飛帆在接受台《財訊》雜志采訪時表示,“完全沒有參與選舉的想法”,“我要寫碩士論文,未來還要去當兵”。黃國昌也稱,“完全沒有意願投入選舉”,並且會勸說林飛帆赴海外讀書。陳為廷至今也沒有任何有意參選的舉動。此外,仍留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反服貿運動”的一支重要力量,林飛帆、陳為廷等都曾為其重要成員)並擔任召集人的魏揚,則因為諷刺“立委”呂學樟“縮頭烏龜”而官司纏身,又因為在台灣清華大學校門口外騎機車迫撞前方小客車,造成髖關節粉碎性骨折,更是無心也無力介人島內選舉。

三、學運社團與民進黨若即若離

在眾多“反服貿”青年團體中,“島國前進”的影響力最大,其不介人選舉的態度展現出與以往學運團體不同的特點。其他學運社團則因普遍持“激進台獨”主張與民進黨當下“理性台獨”路線存在落差,以及學運頭目具理想化色彩對民進黨現實運作狀況表達不滿。

需要指出的是,學運社團與民進黨的切割看起來雖然沒有讓民進黨得以兼併學運組織、承繼學運資源,不僅表面上維持了學運社團的獨立性,事實上也對民進黨起到側翼助攻效果。民進黨在體制內要爭取中間選票,就得擺出務實姿態、遠離社運、摒棄街頭路線。而學運團體的主張如“降低公投門檻以推動憲改”等與民進黨主旨相符,有的甚至是民進黨敢想而不敢說,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客觀上有利於壓縮國民黨空間,拓展自身選票。所以,學運團體越是與民進黨切割,對馬當局的殺傷力也越大,學運團體越是激進,也越是反襯出民進黨所謂的“理性中道”。

四、學運頭目積極維持自身影響力

據《財訊》雜志7月中旬刊登的40周年“未來領袖”網絡票選活動,林飛帆得票數高居第一,壓過綠營人氣“天王”蔡英文、陳菊、賴清德。據統計,林飛帆網絡上粉絲人數已經超過35萬人,遠超絕大多數政治人物。以“島國前進”核心成員林飛帆、陳為廷為代表的學運領袖在學運過去半年多後依然能夠維持高人氣,其原因是值得探討的。

首先,天然的親近感及與政黨切割的做法讓他們的意見在青年群體中顯得更有說服力。基於西方民主教育及島內政治實踐感觸,在大部分青年眼中,政治是肮臟的,國民黨、民進黨等成熟政黨裏的政治人物更是不值得信任的政客。同時,他們大多接受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台獨”教育理念,台灣主體意識濃厚。所以,他們更喜歡臺北市無黨籍參選人柯文哲一類非傳統且偏綠營意識形態的非政黨政治人物。林飛帆、陳為廷與他們年紀相仿,在論証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上與他們更為接近。因此,“島國前進”發起人黃國昌正試圖將林飛帆、陳為廷打造成青年一代的意見領袖,希望林、陳二人不僅是運動的組織者,也能夠是青年世代的言論領袖。

其次,“反馬、恐中、反體制”的社會氛圍使然。一是馬英九當局執政不佳,藍營內部不和,導致“反馬”成為“政治正確”。但政治勢力的攻伐必須遵循體制內途徑,馬英九謹慎自製的行事風格往往將力道轉移化解。未達目的的各方不滿者便冀望於赤裸裸的沖撞,而學運領袖憑借學生特殊身份將極端言行加入到“反馬”大潮中,迎合了反馬者的這種需要。二是兩岸和平發展進程平穩進行,讓“台獨”勢力惶恐不安,“台獨”分子只能慫恿涉世未深、尚無生活壓力的青年學生群體,利用學運延緩兩岸一體化進程。三是經濟複蘇尚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的背景下,資本全球化帶來的社會負面沖擊凸顯,尤其是青年世代面臨高房價、高失業率及貧富差距擴大等非通過個人正常努力就能解決的難題,對個人前景的不確定和不可預期讓青年群體有天然的反現存體制傾向。這些因素的存在,是學運能夠瞬間大規模爆發的社會土壤,也是學運領袖能夠保溫的關鍵所在。

學運頭目的未來之路何去何從值得觀察。從手段上講,自“野草莓學運”以後,尤其是“反服貿運動”中,臉書(Facebook)、Twit-ter、Line、PTT等實時通訊工具已經可以不分地域迅速實現學生跨校串聯。台灣各大高校多年的社團活動傳統,也讓學運不僅可以短時間內組織起來,而且可以有條不紊的提出政治訴求。從大環境看,“反馬、恐中、反體制”的社會氛圍在馬英九任內仍會存在,若再現高度對立的政治事件,也可能找到學運引爆點。所以,學運所代表的反體制力量仍有重現的空間。

不過,諸如“福爾摩鯊會社”、“基進側翼”等學運團體及其核心成員都在“反服貿運動”結束後迫不及待地轉入到年底選舉中,他們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如維持相對獨立性的“島國前進”成員。“反服貿運動”結束後,他們走上傳統政黨人物的路徑,主要票源與綠團體有很大重合性,在“反服貿”結束後對青年世代的號召力自然相對降低,未來發展主要冀望綠營基本盤的不斷擴張。年底選舉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們個人是否能夠轉型成功,但尚不能反映學運社團未來的發展態勢。

(陳咏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