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十五年施政經驗分享

崔世安

澳門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15年來,澳門特區走過的風雨路程,輝煌與歷練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在祖國的全力支持和澳門廣大居民的團結奮鬥下,“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已經在澳門成功實踐,並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15年來,澳門實現經濟跨越式增長,形成自身發展的實力,帶動民生持續改善,人文建設不斷進步,社會和諧安定。

在回歸的第一年,澳門扭轉了回歸前持續4年經濟負增長的困局,經濟列車駛上複蘇的坦途,並開向平穩增長的康莊大道。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至2013年,澳門經濟實質增長率年平均為13%。2013年本地生嚴總值為3587億元(澳門元,下同),比2000年的794億元上升3.52倍;2013年人均生產總值為605114元,比2000年的184550元上升2.28倍;2013年總體就業人口每月工作收人中位數為12000元,比2000年的4822元上升1.49倍;2013年公共財政收入為1555,1億元,比2000年的153億元上升9.16倍。澳門特區15年建設的輝煌成就有目共睹。

至今,我對出席1999年12月20日澳門政權交接儀式,注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莊嚴升起的情景記憶猶新。作為炎黃子孫、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我真切感受到澳門的歷史性巨變。當站在回歸慶典主席臺上,宣誓就任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首屆社會文化司司長時,我感到獲得信任和支持,更感到肩上責任的重大,決心要善於學習、勇於承擔、服務居民。

在兩屆共十年的社會文化司司長任期內,涉及的工作大部分與民生息息相關,我特別注意將過去多年的社會服務經驗與從政實務相結合,重視與民間溝通、與社團對話,不斷實踐,積累經驗。期間經歷了三件令我印象深刻的大事:

第一,澳門嚴防“非典型肺炎”人侵的日子。2003年年初,澳門鄰近地區爆發嚴重的“非典”疫情。澳門作為旅遊城市不可避免地受到嚴重的沖擊,形勢嚴峻。3月27日,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先生公開宣示“若不幸在澳門發生非典型肺炎,定會不惜任何代價,以任何方式盡力減少傷亡”。3月29日,特區政府不失時機地成立“跨部門非典型肺炎應變小組”,由衛生局、民政總署、消防局、治安警察局、新聞局、教育暨青年局、社會工作局、旅遊局組成。我臨危受命擔任小組負責人,統一指揮這場小城“防疫戰”。

應變小組推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加強資訊發布,讓居民及時瞭解疫情和政府的對策,以減低民眾恐慌心理,安定民心,增強抗疫的信心和凝聚力;依靠各行各業及民間力量展開群眾性的清潔衛生宣傳和行動;治安警察協助民政總署檢控有違反公共衛生行為的居民或遊客,以保障城市衛生安全;啟用海陸空口岸臨時醫療咨詢站,輪值醫生向有需要者和有疑似病症者提供咨詢及初步診斷;衛生局在本地兩家醫院設立了符合國際標准的隔離區,緊急物色了5個後備隔離營,准備了充足的醫療設備和防疫物資及藥物;政府的衛生工作小組與國家衛生部、粵港兩地保持密切聯系,並邀請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來澳考察指導,以期一旦出現意外可獲得及時援助。我將相關措施稱為應對非典型肺炎的兩道防線。當年,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森田公一博士在結束對澳門考察時評價說:澳門的各項預防工作和相關措施,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這是對我和我的團隊工作的肯定,給我們戰勝疫情增強了信心。

面對“非典”的威脅,澳門民眾同心同德、嚴陣以待,醫護人員表現出可貴的敬業精神。在那非常時期,澳門僅出現一個輸人性病例,病者經治療後康復,與其有接觸者均沒受傳染,也無爆發小區性傳染。隨著疫情過去,中央政府推出“自由行”等政策支持澳門重振經濟,廣大居民竭力推動內部需求向好,吸引外來投資。在外圍經濟轉好的情況下,澳門經濟迅速回升,2003年經濟實質增長率為12.6%,比2002年的8.9%上升3.7個百分點。

我在統領抗疫的過程中得到了有益的啟示:有祖國的全力支援,有澳門居民的團結和努力,就無往而不勝。另外,政府及時成立跨部門應變機制,使抗疫系統做到職責分明、有條不紊、反應迅速、工作到位。政府從中提升了處理危機應變能力,積累了完善公共衛生管理的經驗。

第二,申報“澳門歷史城區”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過程。早在澳葡政府管治的時期,就曾計劃申報“澳門歷史城區”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因遇到不少技術性問題未能成事。澳門回歸祖國後,“申遺”得到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我有幸受時任行政長官何厚鏵的指派全程參與該項工作。2001年年初,國家文物局派出三名專家到澳門協助制訂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請書的初步文本,並就相關申請程式和配套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同年7月23日,我主持了澳門“申遺”工作的啟動儀式。我與我的團隊面對經驗不足、技術性強等多種困難,冷靜應對、相互配合,展開了日以繼夜的籌備工作,包括組織本地專家學者獻計獻策;相關部門推出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如全澳文化遺產推廣計劃、澳門文物建築展、澳門文物大使、文物旅遊路線設計比賽等,以提高廣大居民對“申遺”的認識、文物保護意識以及對澳門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同時,邀請內地及國際的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部門主管親臨澳門指導等。經過大量的充分的前期工作,2004年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舉行的會議上,澳門的申報項目被確定為2005年中國唯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05年7月15日,我率領的澳門代表團出席了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我和代表團成員都懷著緊張而又期盼的心情等待著申報結果。當會議宣佈“澳門歷史城區”獲得一致通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一刻,我與同事們起立歡呼,相互祝賀。會議對“澳門歷史城區”的評價是“見証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以至遠東地區的發展,也見証了向西方傳播中國民間宗教的歷史淵源”,“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遺產,是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綜合體”。這次經歷,使我更深切體會到成功來源于祖國的全力支持,來源於廣大澳門居民的齊心努力。“申遺”的成功是祖國的驕傲,也是澳門的驕傲。

第三,實現15年免費教育的努力。澳門特區成立後,政府致力保障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在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對教育的投人,加快推動教育改革。改革的道路並不平坦,我充分運用以往曾任中學校長的經驗和對本地教育特點的認識,加強與各校的溝通,切實幫助學校解決教育改革遇到的困難,認真部署,精心安排。在各方的努力下,我們將原定於2009年完成15年免費教育的目標提前在2007-2008學年實現。與此同時,成立教育發展基金,以促進師資培訓,完善教學設施,協助家庭有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15年來,澳門就業人口的教育程度顯著提升。2000年第四季度就業人口中,具有高中教育學歷者為3萬4千多人,占總就業人口19萬7千多人的17.2%;2013年同期,具有高中教育學歷者為11萬2千多人,占總就業人口37萬多人的30.4%,2013年比2000年上升13.2個百分點。

十年社會文化司司長的從政經歷,使我對特區未來發展充滿自信,對貫徹“一國兩制”的信心更加堅定。在認真總結施政經驗,查找不足的基礎上,我選擇接受更大的挑戰與承擔,把握更全面、更主動服務社會的機會,作出參選第三屆澳門特區行政長官的決定。我通過認真思考澳門未來發展路向,以及廣泛聽取民意,提出了《傳承創新,共建和諧》的參選政綱,主要內容包括四大部分:應對環球金融危機,提升居民生活素質,推進經濟適度多元,革新政府管治體制。參選期間,我多次走訪基層,主動與各界代表座談,介紹我的參選政綱。最終政綱得到了大多數澳門居民的認同,2009年7月26日,我獲選為第三屆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8月11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生向我頒發任命令。8月12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在接見我時表示,行政長官一職“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深切體會到這是國家對我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對澳門特區的信任和支持。12月20日,當我站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周年的慶典上,宣誓就任第三任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之時,國家領導人的鼓勵、澳門居民的殷切期盼歷歷在目,成為我日後加倍勤奮工作、用心施政的動力。

就任行政長官的初期,正面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我謹記依靠祖國,依靠澳門廣大居民的原則,一方面親自帶領特區政府代表團,走訪內地相關部門和機構,拓寬澳門發展空間,增強抗擊金融危機的能力;另一方面依靠澳門廣大居民的努力,刺激內部需求增長。政府也推出多項措施保障居民就業,力保經濟不出現衰退。隨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逐步消退,澳門經濟再現高增長的局面。2010年經濟實質增長率為27.5%,比2009年的1.7%大幅上升26個百分點。在經濟成績亮麗時,我告誡自己要居安思危,務實進取,立足當下,謀劃長遠。特區政府加快建立財政儲備制度,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截至2013年財政儲備為1639.8億元,基本儲備1119.2億元,超額儲備為52.1億元。同時,堅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同創和諧、共建共用的施政路向。

五年的行政長官任期即將屆滿,回顧五年的施政歷程,有成績,也有不足。我始終把落實“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全面貫徹《澳門基本法》作為施政的最高原則。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決策”的施政理念。明確澳門的發展定位為“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加強國際交流與區域合作,著力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五年來,我十分重視體察社情,直接聆聽民意。五年來,在祖國的全力支持和居民的不懈努力下,特區政府主要領域的施政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

一、在提升民生綜合水準方面:

努力建設社保系統、教育、醫療、住屋保障四大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