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民間團體首次公開幾點金門戰役陣亡將士

65年前的炮聲,今日化作相思雨

12月4日,含80余名成員的大陸赴金祭奠團體,與金門當地愛心人士一起來到金門金甯安岐村郊“萬軍營”,祭奠65年前在金門戰役中陣亡的將士。這一天,年降雨量不足1000毫米的金門上空飄起了濛濛細雨,似乎老天也在撫慰生者的哀思……

馬年歲末,一支特殊的團體踏上了金門的土地。說它特殊,是因為隊伍中的大多數人已白髮蒼蒼,但他們的步伐卻十分矯健,無論走到哪都能夠按軍人的習慣整齊列隊,統一行動。這支隊伍就是來自大陸“中國陸軍28軍網”的成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要麼在金門戰役參戰部隊中待過,要麼是參戰將士的家屬後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為了祭告在金門戰役中陣亡將士的在天之靈。這也是65年來金門首次迎來公開正式祭奠金門戰役陣亡解放軍的大陸團體。

為完成父親遺願建軍網

“65年了,我們終於來了!”兩天的相處中,無論是登上金門伊始,或是遊覽莒光樓、翟山坑道等戰地風光,乃至祭奠儀式正式開始,這都是《台海》雜誌記者隨行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中國陸軍28軍網”創始人,原28軍244團副團長宋家烈之女宋曉峰回憶起父親時透露,1949年宋家烈因傷未能參加金門戰役,竟從此與戰友天人兩隔,這成為他一生的痛。“幾十年來,我父親始終沒有忘記犧牲在金門的戰友,他在臨終前還喊著戰友的名字。”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宋曉峰出資牽頭組建了“中國陸軍28軍網”,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當年參加金門戰役的父親戰友及其家屬。皇天不負有心人,宋曉峰持續多年的找尋得到了回報,原本散落在天南地北的金門戰役相關人士通過軍網互相認識,並緊緊團結在了一起,這才有了如今近百人的祭奠團體。

贏得金門方面積極呼應

今年6月,宋曉峰由人介紹與金門縣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取得聯繫。作為 “金門炮戰”的親歷者,許金龍對戰爭殘酷性的感受和對烈士的敬意高於常人,長年往返于廈金的他深知和平發展對兩岸同胞的重要性。在得知宋曉峰的想法後,他非常激動,認為自己作為金門在地人應該義不容辭地幫助大陸祭奠團完成這個心願。“真的不要再打戰了,不單單是炮戰,還有心結啊!”許金龍認為此舉意義不僅在於了卻生者心願,告慰死者英靈,還在於能夠化干戈為玉帛,增進兩岸民眾的情誼。

在與宋曉峰會面溝通過後,活動方案雛形被初步敲定:由宋曉峰召集“陸軍28軍網”成員為主的大陸祭奠團從廈門出發,許金龍在金門做地接工作。祭奠儀式原定在今年10月24日,金門戰役發生整整65周年之際進行,但當時恰逢臺灣“九合一”選舉最後衝刺階段,許金龍也認為如有更多時間讓他向金門愛心人士宣傳活動將更有意義,於是雙方認為選在年底的時間進行祭奠更為適宜。

在萬軍營澆上山東老酒

12月4日這天,在當年金門戰役戰況最激烈的主戰場之一,本次活動的祭奠會場——金門金甯安岐村郊“萬軍營”,大陸祭奠團按照解放軍方陣站立,當宋曉峰哽咽著念完悼詞,不少人眼裏已經噙滿淚花。當大陸祭奠團成員從金門當地民眾手中接過鮮花、拿著自己帶來的老酒排隊依次來到墓碑前時,他們再也無法抑制住內心的情感,或用顫抖的雙手為英烈墳頭澆上山東老酒,或向英烈行軍禮久久不願離去……

這樣的場景讓金門當地民眾也為之動容,他們自發站在自己前一天用心佈置的祭奠會場外,以默哀的形式向“萬軍營”的英烈致意。祭奠會場的供品除了米麵果蔬,以及金門高粱酒、金門貢糖等當地特產外,金門民眾還特地準備了包子、麵條等麵食,因為當年的解放軍28軍中有不少是山東籍的士兵。當一些大陸祭奠團成員從英烈墳前走出後,不少金門人立刻上前,緊緊握住雙手,一句話也不用說,卻帶給對方無盡的安慰。

祭奠儀式結束後,大陸祭奠團成員在會場前打出“珍愛和平 我們在行動”橫幅。綿綿細雨中,65年前金門上空響起的隆隆炮聲,在這一刻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桎梏,成為和平的介質牽連起在兩岸民眾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人物素描

85歲戰友帶走一抔金門泥土

85歲的侯俊是本次大陸赴金祭奠團中年齡最大的。在參觀戰地風光時,年至耄耋的他步履矯健,舉起相機“哢嚓哢嚓”地積極拍照留念,絲毫不落人後。操著北方口音的他,雖然交流起來有些不大方便,但是大家都喜歡和這位可愛的老爺爺聊天合影。他的身份讓人肅然起敬——原28軍82師244團2連老兵。

“我們那時候部隊文盲太多了,我的初中文化算高的了,當時在連裏做宣傳員。”侯俊告訴記者,1949年解放軍跨入八閩大地後一路南下,在解放平潭戰役中俘虜了許多國民黨軍隊,而他當時的工作就是對俘虜進行共產主義教育。金門戰役打響之際,由於是宣傳兵,他並沒有隨攻擊部隊跨海登陸金門,但隔岸觀火讓他的身心備受煎熬。

“聽著對岸傳來的炮火聲,心裏著急戰況如何,哪里還有心面對俘虜教育!”侯俊告訴記者,當時他與2連的指導員劉長勝關係密切,劉指導員常說的一句話是,“每個戰友都不能少”,然而他自己卻在那場戰役中慷慨赴死。“劉指導員和其他陣亡戰友,已經讓我想了65年了,今天終於圓夢!”獻上一束鮮花,灑上一壺山東老酒,敬一個標準軍禮,侯俊念起了寫給戰友的詩:“風乍起,戰船駛赴金門。偉烈英名照千秋,戰績泣鬼神。六十五載怎過,一生隱痛如焚。終日覓君君何在,夢中不見墳。”

祭奠儀式結束後,隊伍來到金門龍口——解放軍第一次登陸的地方。在這裏,侯俊小心翼翼地彎腰取一抔土包好放進口袋。“我要把這坯土帶回家好好保管,放在會客室裏,告訴戰友我來了!”

悲情女兒熱淚灑金門

與隊伍中聲音洪亮、與導遊互動頻繁的男同志不同,67歲的退休軍人田東民總是顯得很安靜,輕聲細語地和大家交談。然而當她來到“萬軍營”祭拜現場,面對陣亡將士墓碑時,她再也無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眼淚奪眶而出。

田東民的父親田志春生前是28軍84師251團的政委。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他,在“金門戰役”中不幸被捕,時年35歲。

“父親被捕時,我只有2歲。關於他的點滴記憶,有的是我母親在以後的歲月裏回憶的,有的則是那些和我父親並肩作戰過、朝夕相處過的老前輩告訴我的。”田東民回憶說,父親當年和上下級關係特別好,常常幫著戰士理髮,在後來那場關鍵的“金門戰役”中,如果不是叛徒的出賣,田志春幾乎可以憑著這個小手藝躲過敵人的盤問,不暴露團政委身份。田志春被捕後被關進臺灣內湖集中營,之後訊息中斷,軍中最後定性為犧牲。

在金門戰役中,田志春參加的是突擊隊。而在此之前軍方曾下達命令要調動他到上級部門任職,但田志春卻說“打完這一仗再走”。“他可以留,卻沒有留下,這一走就永遠無法再見了。”65年後,田東民將熱淚灑向父親當年灑過熱血的土地上,為父親魂牽夢繞了半個多世紀的哀思之情,終於在這一天得到了酣暢淋漓的釋放。“希望父親能夠安息,盼望兩岸沒有戰爭,只有和平;沒有死亡,只有希望。”

叔侄三人出書祭奠金門戰役

1969年出生的蕭江是大陸赴金祭奠團體中年紀較輕者,但他對金門戰役的瞭解卻絲毫不比老一輩差。這是因為他是前解放軍28軍副軍長、“金門戰役”前進總指揮蕭鋒的孫子。金門戰役之於他,是家族世代銘記的歷史。

“臨行前我特地到爺爺的墓前,告訴他老人家我要替他去看看老戰友了,雖然晚了一點。”蕭江告訴《台海》記者,和侯俊一樣,他也帶走了一袋泥土,但是在祭奠烈士結束後挖的。他準備將其帶回北京,灑向爺爺的墓地。“爺爺生前最牽掛的就是他那些陣亡的老戰友們,用這樣一種方式讓他們重聚,也算是告慰爺爺的在天之靈。”

據蕭江透露,他和叔叔姑姑三人合著的60萬字編年體本紀——《金門戰役紀事本末》本打算在2014年內出版,並在廈門首發,但遺憾的是由於程序問題未能如期出版,但他仍希望來年廈門讀者能夠率先看到這本書。“這本書由我叔叔主筆,我和姑姑協助補充完成。為了還原當年那場戰役的真相,我們叔侄三人翻閱了海量的資料,其中爺爺他老人家記了六十多年的日記是重要的一個來源。”

面對兩岸媒體時,蕭江表示,“希望陣亡官兵們魂有所依、魄有所歸,安息在這塊曾經戰鬥過的土地上,更盼望兩岸海不揚波,永遠和平。”

(方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