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兩岸關系十大事件

《台灣週刊》編輯部評選出2014年兩岸關系十大事件,具體如下:

1、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重要講話

2月17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並發表“共圓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兩岸一家親”的對台政策新理念:一是兩岸同胞一家親,誰也不能割斷我們的血脈聯系;二是兩岸同胞命運與共,彼此沒有解不開的心結;三是兩岸同胞要齊心協力,持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四是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習總書記的講話以“兩岸一家親”為主軸,飽含親情、同胞情和民族情,體現了對台灣同胞的尊重與理解。講話明確發出在“一個中國框架”內解決兩岸分歧、“共圓中國夢”的號召,為兩岸關系發展指明了共同的努力方向。

2、習近平總書記重申兩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並發表對台政策重要講話:一是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複興的歷史必然,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二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一國兩制”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三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通向國家統一的正確道路;四是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習總書記的講話,從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高度,系統闡述了民族複興、國家統一以及兩岸同胞前途命運間的關系,論証了國家統一的必然性,並因應新形勢提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新內涵,豐富和發展了新時期國家統一的戰略構想。

3、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的方略

10月23日,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七部分提出“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的方略:一是運用法治方式鞏固和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規,依法規範和保障兩岸人民關系、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二是運用法律手段捍衛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三是依法保護台灣同胞權益,加強大陸同台灣的司法合作,共同打擊跨境違法犯罪活動。這是大陸在依法治國重大政策背景下,針對當前兩岸關系新形勢,就如何繼續推動兩岸關系發展所提出的新思路。

4、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台“四個不會”

5月7日,在“反服貿運動”結束後不久,習近平總書記會見親民党主席宋楚瑜,並發表“四個不會”等重要講話,即“我們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習總書記指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穩定,經得起風浪考驗,呼籲兩岸同胞互相信任、開拓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前景,並特別強調要加強與島內基層民眾及青年的交流。

5、大陸和台灣兩岸事務主管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

2月11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實現首次會晤,並就國台辦與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系溝通機制達成共識,兩岸除民間兩會交流模式外,又增加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交流協商的新模式,是兩岸關系歷史性的重要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對首次“張王會”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雙方達成許多共識,對推動兩岸關系發展有積極意義。馬英九表示,“張王會”是兩岸自1949年分治以來,首次兩岸事務主管官員的正式會面,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史上意義非凡,對建構兩岸常態化互動關系更具重要意義。6月25日,張志軍回訪台灣,成為65年來首次訪台的國台辦主任,對鞏固兩岸制度化交往、持續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6、“反服貿運動”對兩岸關系造成負面影響

3月18日,由民進黨操弄、以不滿國民黨強推《兩岸服貿協議》為藉口的“反服貿運動”爆發,並在民進黨及部分媒體煽動下愈演愈烈。“反服貿運動”要求“退回服貿、先立法後審查”,最終迫使國民黨妥協,同意先進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再審查《兩岸服貿協議》。“反服貿運動”雖然無法改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但對兩岸關系發展造成嚴重阻礙。首先,不僅《兩岸服貿協議》遲遲不能生效,ECFA後續協議的簽署也受到影響。其次,“反服貿運動”在島內形成“審慎對待兩岸交流”的保守氛圍,尤其是升高了島內青年世代的“恐中”、“反商”意識以及民進黨內的“台獨”意識。

7、兩會商談取得新成果

2月27日,海協會與海基會第10次會談、也是陳德銘就任海協會長後的首次兩會商談在臺北舉行,雙方簽署了《海峽兩岸地震監測合作協議》與《海峽兩岸氣象合作協議》。此後,陳德銘多次在海基會長林中森率團訪陸期間與其會面,就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兩岸貨貿協議》等制度化建設進行商談。11月26日,兩岸兩會在北京舉行工作性商談,研討落實陸客經台中轉。12月9日,陳德銘任內首次率團訪台,持續深人探索兩岸制度化交流合作新的領域和平臺。這表明,兩岸兩會商談持續取得新成果,在兩岸關系制度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同時,受島內“反服貿運動”以及年底“九合一”選舉的影響,兩岸兩會就兩岸互設辦事機構、《兩岸貨貿協議》、陸客赴台中轉、海運郵政合作等議題的協商進展緩慢。

8、民進黨“對中政策檢討紀要”表明“台獨”本質未變

1月9日,經過5場“中國事務委員會全體會議”及9場“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民進黨端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宣稱,“我們是台灣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未來台灣的前途,應由台灣的2300萬人自行決定,此乃現階段台灣人民的最大共識”,“本党對於‘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立場與核心價值無須改變”,“本黨主張的‘任何有關(國家)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沒有改變的必要”。6月,前“立委”陳昭南、郭正亮等“務實派”在民進黨第十六屆全台党員代表大會上提出“凍結台獨黨綱”議案,也遭党主席蔡英文以“認同台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為借口擱置。

9、大陸對台工作更加注重台灣基層民眾

習近平總書記5月7日會見宋楚瑜時強調,大陸對台工作要更重視“三中一青”(中小企業、中下階層、中南部、青年)的心理與需求。國台辦、海協會等大陸對台部門,在兩岸交流中充分落實了這一新思路。張志軍6月底訪台,注重“走訪基層、傾聽民意”,安排與中小企業主座談、看望少數民族、探視受災村民、與青年學生交流等行程。陳德銘12月訪台,強調“特別希望看到過去沒有看到的大陸需要的未來能合作的部分”,行程以考察和參訪醫院養老、志願服務、教育改革、農業、生物技術醫藥等民生項目為主。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孫亞夫等長期在台灣基層及偏遠地區走訪,被島內媒體贊許“踏遍台灣中南部”。大陸落實面向“三中一青”理念,充分表明大陸對台工作的務實、深人,體現出大陸對台灣同胞的誠意和耐心。

10、郝龍斌、賴清德登陸續推兩岸城市交流

6月26日至29日,臺北市長郝龍斌訪問北京進行市政交流,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等會面。郝龍斌表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台灣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呼籲兩岸“盡可能合作改善關系”。6月6日至7日,台南市長賴清德訪問上海,推動台南與上海在金融、文化、觀光、醫療等方面合作。賴清德稱,兩岸發展應“以合作代替對抗”,期望兩岸“求同存異,共同往前走”。同時,大陸各省市組團訪台頻繁,與台灣各縣市在經貿、文化、教育、觀光等方面深入交流。兩岸城市間交流持續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各項基礎,尤其是“反服貿運動”後與藍綠執政縣市熱絡往來,表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張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