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戰略意圖與對台商的啟示

一、前言

「一帶一路」之構想,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緣自中國大陸習近平於2013年9月訪問哈薩克時所提出。同年10月,習近平在印尼參加APEC會議期間,進一步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時至2014年11月4日,習近平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進一步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規劃研究,並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和設立絲路基金。其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主要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而絲路基金則是利用中國大陸本身的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而後2014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袖會議時,中國大陸不但將會議主題訂定為:「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更在會議期間另行召開「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對話會議」。在此對話會議上,習近平對「互聯互通」的內涵下了全新詮釋:「我們要建設的互聯互通,不僅是修路架橋,不光是平面化和單線條的聯通,而更應該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

觀察習近平對於「互聯互通」概念所給予的定義,不僅包括涉及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硬體」的聯通,也包括了法制規章等「軟體」的聯通,甚至進一步納入了「人員」的聯通。同時再搭配金融面AIIB和絲路基金的體制。「一帶一路」戰略思維建立在「互聯互通」的概念上,幾乎可視為具亞洲特色的「新世代FTA」,意謂著未來「一帶一路」除了促進貨品流動;排除有形與無形的貿易障礙外,更有著調和跨國「境內措施」、增進人員、制度與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

由中國大陸此一系列作為,可觀察中國大陸在大國崛起之後,已由過去的「中國夢」走向「亞洲夢」。由內向的經濟升級走到向外經濟擴張,一個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亞洲版」新戰略構想,正在世界政經版圖逐步成形,預期將對未來亞洲經貿關係帶來深刻影響力。

二、「一帶一路」的戰略意涵

綜觀「一帶一路」的構想及其規劃,由於政策自提出至今不過短短一年多,總體戰略構想尚處於上位規劃的階段,APEC期間甫推展到「務實合作環節」。

依目前公開的戰略構想來分析,具有以下意涵:

(一) 因應中國大陸新一輪改革開放及平衡區域發展

過去幾年,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的表現亮眼,總體GDP躍居世界第二,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但中國大陸過去經濟成長動能往往來自東部沿海,且更多強調於「引進來」,即透過市場開放吸引外資(主要是先進國家的外資),藉以驅動經濟成長。

根據中國大陸過去改革開放的經驗,可發現愈是開放之處,經濟表現即相對活躍。中國大陸的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階段主要形成於2000年之後,相對於東部沿海起步晚約20年,此種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可能成為經濟能否持續且穩定發展的關鍵。

中西部地區占中國大陸國土面積的80%,人口近60%,但貿易值卻只占全國進出口的14%,吸引外資的17%,對外投資的22%,GDP 也只有1/3左右。因此中西部要出現跳躍式的成長,有必要加快東部產能向中西部的轉移,並發揮中西部地區與鄰國交流合作的潛力。因此有必要加快對外開放的速度,藉以形成驅動經濟成長的動力,強調「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不單與先進國家,也需和發展中國家都加強經濟合作。

故中國大陸將此政策定位為提振經濟的「升級版」,希望透過「一帶一路」帶動新一輪對外開放,落實對外開放和改革發展的良性互動。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時已針對推動內陸沿邊開放提出重要指示,「一帶一路」戰略則可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重要引擎。

(二) 強化中國大陸在亞洲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亞洲已成為帶動世界經濟成長的引擎,但也仍然面臨諸多問題。亞洲地區與歐盟和北美相比,區域內各國發展落差相當明顯,聯繫亦不緊密,交通基礎設施各自為政,要深化區域內的整合並不容易。同時,多數亞洲國家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不但要適應經濟變化,也要力圖保持經濟的可持續成長,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大陸推動「一帶一路」戰略,有著向外拓展經貿版圖的雄心,策略上透過基礎設施建設和機制創新,有利於改善區域內和有關國家的經商營運環境。

其次,「一帶一路」以中國大陸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為基礎,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路,便利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不僅鞏固其同中亞和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同時可望對阿拉伯、東歐國家甚至非洲等地區產生輻射作用。其結果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擴大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 消化過剩產能同時促進中國大陸產業升級轉型

綜合而言,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結構性矛盾和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已形成了新的壓力,同時歐美等先進國家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大陸虎視眈眈,不斷透過對貿易結構的調整及規則的重塑,試圖持續掌握全球經貿主導權,並形成限制中國大陸發展空間的手段。此刻中國大陸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除瞭解決內部結構性問題,更是對外爭取經貿主導權的重要戰略。

此外,對於經濟已相當活絡的東部沿岸,「一帶一路」戰略可進一步促進東部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振對外投資。尤其是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的率先對外開放,已形成了貿易驅動型的外向成長模式。目前多數企業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海外投資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因此透過加快與東南亞的互聯互通,對於促進企業產品結構的升級至關重要。

三、「一帶一路」戰略對台商的啟示

因應國際形勢的快速變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腳步已無法停緩下來。目前,中國大陸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都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方面在金融危機後,歐美市場需求明顯減弱,衝擊中國大陸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加上全球經濟重心由西往東移動,亞洲新興市場成長力道可觀,促使亞洲區域成為各國爭相競逐市場的重要地區。因此,「一帶一路」戰略以亞洲為出發點,配合著龐大資金支持(AIIB、絲路基金)及多項「互聯互通」政策,以基礎建設為核心,推動包括貨品、資金、乃至於勞動和制度的互通,企圖打造具亞洲特色的合作平臺,即戰略的最高理想置於透過亞洲互聯互通建設,拉動經濟成長,也拉近民眾思想和文化的深層交流。

目前可以預期「一帶一路」戰略將是中國大陸未來十年的重大政策紅利,初期在於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緊接著是資源能源開發利用,隨後全方位貿易服務往來,可望帶來多元產業鏈和產業投資機會,商機不可限量。本文由中國大陸「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提出以下幾點對台商的啟示。以現階段來看,中國大陸尚處於推動「一帶一路」戰略初期,在態度上採取盡量爭取盟友支持,因此許多政策內涵和方向是開放且可允許動態調整修正,包括戰略規劃中涵蓋的區域途經、重點產業合作方式,以及AIIB的參股等,都表現出樂觀歡迎新加入國家共同參與的態度。這可能是另一波開放市場的準備,亦或可能是鎖定未來十年重要開發目標市場的預示。不論是哪一種可能,都存在重大商機等待開發。台商以中小企業居多,經營規模有限,加上台灣面臨國際情勢困難,在亞太地區難以參與經濟整合,導致企業對外往往承受不公平待遇,因此結合運用中國大陸的政策優勢參與亞太市場開發機會,是台灣處在經貿整合困境中可思考的選項之一。

就台商而言,在陸台商可積極關注「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沿線關稅減免優惠,交通便捷化的利多與新的產能需求,從中尋找可能的商機。尤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下,對外投資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都有很大發展空間,相關商機可能存在海、陸、空基礎建設、資訊通訊,港口、機場、道路、鐵路、通訊設施、建築建材等領域。亦包括管理及流通如物流、管理、軟體、電子商務。以及人員交流:在旅遊、教育、人才培育,乃至於執行策略,包括能力建構輸出或私營部門合作等模式,都值得開發。

此外,福建的角色值得台商進一步掌握。福建被大陸中央設定為對台主要戰略地區,給予龐大的「惠台」政策,台商在福建多處地區包括廈門、平潭等地,均享有超越其他國家的特殊優惠,向來吸引眾多台商前往投資,台閩商務往來亦相當密切。而福建現很可能被定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同時又是繼上海自貿區後,第二批獲得中央批覆的自由貿易園區(第二批自貿區包括廣東、天津和福建),福建自貿區申設的背後意義,也受到北京要求福建的經濟總量在2020年前要超越台灣,預期自貿區啟動後,福建將受益於對台深度的經貿交流,可能進一步帶動其跳躍式的發展。

最後要強調的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揭開序幕,中國大陸資本向外輸出的全球化戰略也隨之啟動。其中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正是中國大陸向全亞洲進行資本輸出的戰略性平臺,但投資標的主要鎖定那些市場機制尚未充分建立、國內政治制度尚不穩定的新興市場國家,投資風險原本就已偏高。再加上考慮到未來中國大陸在此戰略下對外投資的重點在於基礎設施,但基礎設施投資的一大特點是收益率偏低。因此,台商在爭取參與「一帶一路」商機的同時,亦有必要留意偏高的投資風險問題。

(吳佳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