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尼克松的記者團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這次訪問,被國際輿論稱為“破冰之旅”。當時我在外交部新聞司記者工作處任副處長,參與接待隨團採訪的美國記者,其間的很多經歷終生難忘。

尼克松訪華前,美國白宮新聞辦公室向我方提出,將會有1000名美國記者來華採訪。在當時,這個數字是驚人的。我方表示不行,連旅館都不夠。因為那時北京能夠接待外賓的旅館只有北京飯店、民族飯店和新僑飯店。美方問,800人如何?我方說也不行。最後,雙方確定人數為500。一次性接待如此多的外國記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是第一次。

為了接待美國記者,我方撤走了民族飯店的其他客人。同時,我方還設置了“新聞中心”,這也是前所未有的。“新聞中心”24小時開放,大廳兩旁安裝了電話和電報設備,中間擺著桌椅板凳,記者們可以隨時到此寫稿和發稿,還可以在這裏買咖啡、其他飲料和點心。在當時的條件下,提供這樣的服務,同樣是前所未有的。

2月21日上午11點30分,尼克松總統一行抵達北京機場,周恩來總理到機場迎接。當時進行採訪的中外記者共分為三線:一線為近身採訪,約有10名記者,主要為文字記者和少數攝影記者;二線位於停機坪邊上,那裏搭了一長溜木架,有文字、攝影、電視記者數百人;三線在機場旅客候機室外面的陽臺上,美國電視實況轉播記者在這裏工作。當時,我就在陽臺上照料三線記者。機場採訪活動規模宏大,分工細緻,是空前的一次。美國記者在中國大陸向美國國內進行電視實況轉播,在我國也是第一次。

當天下午,毛澤東主席出人意料地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松。一般來說,毛主席會見尼克松的消息應由美國記者率先發出,但這次卻被常駐北京的其他外國記者搶了先。毛主席會見賓客,除新華社攝影記者外,一般是不安排外國記者現場採訪的。那麼其他外國記者是怎樣得知消息的呢?原來,有一些駐京外國記者特別精明,他們熟悉北京的情況,尼克松一到北京,他們就派人在中南海門口蹲點,一見總統車隊開進中南海,就知道毛主席要會見尼克松了,因此作了報道。

後來,為了在某種程度上進行“彌補”,中美簽署《上海公報》之際,中方特意讓陪同尼克松訪華的基辛格在上海錦江飯店舉行了記者招待會。當時我也在場,只見基辛格一宣佈發表《上海公報》,一些美國記者馬上拿著分發到的公報稿,跑出了會議大廳——奔向設有發報設施的另一幢大樓發稿去了。

尼克松抵京當晚,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招待了美國訪華團,我也陪同部分美國記者出席了宴會。我們的席位在最後一排,緊挨著軍樂隊。雙方祝酒時,軍樂隊演奏了中美兩國國歌。席間,軍樂隊演奏的中外流行樂曲中,有一首美國民歌——《美麗的亞美利加》,尼克松聽了特別高興。宴會結束時,他還特意舉著酒杯,從大廳前排主桌走到後排軍樂隊跟前,為他們祝酒,以表謝意。這時,全場賓客為之鼓掌。美國記者搶著拍照,隨後作了報道。外國元首為軍樂隊祝酒,在我國也是第一次。

訪華期間,尼克松還遊覽了長城。他興致很高,並在長城上對記者發表了談話,大意是讚揚中國人民在許多年前就修築了宏偉的長城,希望世界各地的人都來長城看看,加強同中國人民的交流溝通,增進相互瞭解和友誼。

2月26日,尼克松總統一行離開北京赴杭州訪問。在杭州期間,有一項活動是周總理和尼克松總統在西湖一起種植美方贈送的樹苗。然而,在杭州時,兩位領導人住在不同的地方,由於有關部門事先安排不夠周密,當時的通訊也不夠發達,雙方轉了好幾圈,才找到了會合地點,完成了種樹儀式。事後美國記者在報道中戲稱,周總理和尼克松總統玩了一場“捉迷藏遊戲”。

2月28日,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松總統一同飛往上海,簽署了《上海公報》。當天,尼克松離開上海回國,完成了這次“破冰之旅”。

(江承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