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會”關注澳門青少年教育話題談起

王希富

全國“兩會”正在京舉行,隨著中國的發展世界越來越重視中國,理所當然的中國“兩會”所傳遞出的信號也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其中中央對港澳兩個特區的政策一直以來都是廣受矚目的一個方面,也有眾多的解讀。近年來,一方面隨著中國內地各項事業的進步與發展,產生著越來越顯著的國際影響;另一方面隨著“一國兩制”探索的不斷走向成熟,中央對港澳的政策關注在堅持基本方向不變,繼續加大支持力度之外,對兩個特區涉及持續穩定發展的具體事務也是有更加細緻的關注。比如今年兩會期間,在繼續鼓勵澳門持續健康發展,壯大“愛國愛澳”力量的同時,對具體到青少年培養教育的問題也有關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出席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全體會議時發表重要講話。他對澳門代表提出三點希望:全面領會習近平主席去年底在澳系列講話;全力支持新一屆特區政府依法施政;與時俱進發展壯大愛國愛澳力量。他再次強調,愛國愛澳力量是保證“一國兩制”方針正確貫徹實施、維護港澳繁榮穩定的社會政治基礎,雖然目前愛國愛澳力量處於主導地位,但隨著澳門形勢發展,需積極應對新挑戰,面對周邊複雜環境不能掉以輕心,同時不要高枕無憂。愛國愛澳社團要不斷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包括改善活動方式、擴大團結面、關心和適應廣大市民的訴求。未來關鍵要練好“內功”,提升自身競爭力,澳門繁榮穩定靠大家,澳門人要團結,同時要提升自身的質素,亦希望做好青少年教育。

中聯辦主任李剛在與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團共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主動談及澳門博彩業、經濟適度多元、新一屆政府工作及青少年教育問題。並重點提到青少年培養及教育問題,以澳門學聯與澳門青年研究會對澳門中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調查:○七年至一一年的數據顯示,澳門學生的國民身份認同水準一直維持在九成左右。去年香港“佔中”事件後,認同自己中國人身份的學生由過去的九成跌至五成多為例。李剛形容跌幅相當大,相信結果是受到香港“佔中”影響,也反映出需要加強對青少年教育,傳承愛國愛澳傳統,不能掉以輕心。

戰略問題並非“政治任”務

李剛主任強調,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加強引導青少年自律於社會,謀自身發展的同時,要對社會作出有益貢獻,這關係到澳門長期發展的戰略問題。

早前習主席在澳門也曾表示,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讓青少年更多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奮圖強的光輝歷程,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多理解“一國兩制”與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的內在聯繫,從而牢牢把握澳門同祖國緊密相連的命運前程,加深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愛澳情懷,增強投身“一國兩制”事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回顧澳門近年來的青年事務發展,青年社團不斷湧現,各類針對青年人的“政治任務”式的培訓活動以及服務專案也是層出不窮,似乎全社會已經將青年一代的培養作為相當重要的一個重點工作。但是同時我們也清楚的看到青年行為偏差、抗壓力不足等原因引起的青年問題卻時有發生,是培養和服務力度不足、方向不對抑或是在具體的執行上存在問題?需要澳門全社會去不斷的深入思考,並且因應實際社會環境的變化作出調整和改善。

澳門回歸以來,經濟社會取得巨大進步,“一國兩制”在本澳得以成功實踐,這一點無論是中央還是本澳社會都是有共識的,而如何將這一經過鞏固、擴大和傳承下去也已經引起廣泛關注。因此“薪火相傳”、“培育壯大愛國愛澳力量”被不斷的強調。這也是對青年群體這一社會將來支柱培養的根本指導思想。

青年作為社會未來的主人,只有堅定他們對澳門、對國家、對國家與澳門關係的正確認識,才能使澳門“澳人治澳”、“一國兩制”的事業不會走調、得以傳承。在青年培養上強調思想性、政治性的確有必要。也正因為如此,本澳政府和社團才會不遺餘力的支持舉辦各種以此為主題的各種活動。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相當可觀。

但是同樣的,也有不可忽視的問題出現,就是類似的打著增強青年“愛國愛澳”情懷旗號,活動內容重複、形式單一的活動在不少社團出現。課程培訓、專題講座、外出考察交流,不少團體和機構以“人有我也要有”的觀念紛紛舉辦或準備舉辦雷同的活動。甚至給人有種將青年“愛國愛澳”培養教育作為“政治任務”的感覺,似乎不辦這個主題的活動就不是“愛國愛澳社團”一般。當然,筆者並非是完全否認這些活動作用。相反,正如前面所言筆者還是認為這些活動應該具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不過,這些雷同活動的舉辦是重質還是重量,或者說如何舉辦卻需要好好考量。

其實,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何為“愛國愛澳”?“愛國愛澳”並非只是停留在口頭和思想上,而是要真正在實際中踐行,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真正體現出來。對澳門青年來說也只有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當中才能為澳門建設發展作出貢獻,延續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就,壯大“愛國愛澳力量”。因此,在政治教育堅定信念的同時,如何讓青年人掌握更多本領,更好的成長起來也是至關重要的。

澳門要延續“一國兩制”的成就,並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其具體就是表現在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青年的繼續努力,尤其是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作用。而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作用的方面,正是青年培養的各個方向。

雖然筆者並無意在此討論澳門人才多寡的問題,但是卻要強調因為特區成立時間不長,經濟社會要經歷巨大轉型,澳門現今青年人才缺乏的確是現實。無論是經濟、社會或者政治方面,能夠擔起重任的青年人才根本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這也就決定了澳門青年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多個方面著手,只是強調青年人政治素質培養明顯有失偏頗。

前面說到只有青年人良好的成長起來才能,才能為延續“一國兩制”事業和壯大“愛國愛澳力量”提供必要基礎。那麼如何才能讓青年人健康成長呢?其實,這個命題又轉回到青年人的培養上。結合上面所談到的,筆者認為本澳要做好青年的培養出了要講政治思想基礎,多方面培養人才以外。還要從意識和形式兩個方面作出改善。所謂意識層面就是要向青年人灌輸正確的意識,包括積極的工作生活態度、理性應對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意識,以及區域甚至全球的開放競爭意識等。而在青年人培養方式上,則應更加重視引導和創造實踐機會,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取代過往傳統說教為主的方式。

鞏固學校教育的傳統陣地

一般社會中,每個人的成長階段主要在學校與家庭當中完成。學校是接受各種知識教育,品德教育的重要所在。所以,青年教育,尤其是“愛國愛澳”等公民教育的傳統陣地也應該是學校。當前,本澳在加大力量培育公民教育師資的同時。亦應該綜合借鑒國際經驗,對未來的公民教育做好規劃。

具體而言,筆者認為,第一,公民教育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發展現實,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應當根據現階段本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變化和發展制定與之相符合的教學內容,督促教師加快知識的更新速度,真正做到相關理論知識的與時俱進。並設計出學生感興趣、樂意學的內容,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在不同階段的需要以及社會發展的狀況,進行籌畫安排,使教學內容由簡到易、由低到高層層遞進,使學生不是單純讀懂字面上的意思,而是真正理解公民教育相關理論知識要表達的深層含義。而且還要設置專門的公民意識教育內容,不能只是簡單地在其他課程中簡要提及,而是應當針對培養合格公民去設置專門的教育教學內容。

第二,以加強學生能力目標的貫徹和實施為目標定位。公民教育應深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要使學生意識到作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應當享有各項權利,而不是一味地要履行好好學習的義務,要學會把享受權利與履行義務融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次,注重把培養學生公民素質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增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和強化。應該根據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具體狀況制定與之相統一的教學目標。

第三,多途徑提高公民教育的有效性。可以通過舉行專題討論,讓學生自己去分析在學校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社會問題,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思考,對於課堂上學到的相關知識可以理解並且可以靈活使用。在學習中,使學生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公民中的一員,應當積極地參加社會建設以及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各項活動。同時,教師應當在學生自身意識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善思考、多交流,從實際出發並與日常生活經驗相聯繫。其次,教師應當作為平等的一員與學生一起參加討論,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擴展創新。再次,學校應當開設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親身參與中體會社會責任感,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在實踐中是實在在地體驗自己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最後,不斷提高隱形課程潛移默化的作用。西方學者稱隱性課程涉及學校的校風、班級的班風以及教師的人格,對學生有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公民教育課程的過程中還應注意處理好師生關係、教師對教材和教學所持的態度、學校的獎懲等方面的內容,努力提高隱性課程的有效性。

開拓網路教育新形式新陣地

隨著現代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推進,民主的形式日趨多元。資訊通訊技術的發展成為民主形式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互聯網是資訊通訊技術發展的成果,而人們基於互聯網的社會交往又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社會形態——網路社會。網路社會為公民實踐提供了新的場域,它既能破除傳統對公民實踐的制約,有利於公民實踐的展開,為公民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又催生了新的反民主行為,危害著民主的發展,給公民教育提出了新挑戰。

網路社會是基於互聯網(Internet)所架構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