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如何應對霧霾之殤?

陳觀生

中央電視台前主播柴靜發表自資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揭露內地霧霾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吸引上千萬的點擊和回響。柴靜在紀錄片向大陸民眾發出號召,要求民眾行動起來,共同參與霧霾治理,並提供民眾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手做的事,包括盡量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和對汙染源的隨手拍檢舉。她表示,世界再強大的政府也無法獨立治理好汙染,霧霾治理僅靠政府是不行,僅靠環保部門更不行,一定需要公民個體和民間組織的參與。澳門的霧霾污染怎麼樣?從柴靜的紀錄片中,澳門治理霧霾得到什麼啟示?澳門應該怎樣破解霧霾之殤?

澳門霧霾污染怎麼樣?

霾是什麼?“霾”又稱“灰霾”,香港和澳門地區稱霾為“煙霞”,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幹塵粒等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準能見度小於10千米的空氣普遍混濁現象。霾使遠處的亮物體微帶黃、紅色,使黑暗物體微帶藍色。

在能見度小於10千米,相對濕度小於80%時,排除降水、沙塵暴、揚沙、浮塵、煙幕、吹雪、雪暴等天氣現象造成的視程障礙,就可判斷為霾。根據能見度大小,霾分為輕微、輕度、中度、重度4級,重度時能見度小於2千米,輕微時能見度大於等於5千米但小於10千米。霧和霾的區別主要在於水分含量的大小,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相對濕度在90%以上,使水準能見度降到1千米以內。

澳門人口密度,車輛密度高踞世界之首,工廠、汽車、家庭均以燃油爲主,人均耗油量早已躋身發達國家之列,澳門又鄰近工業發展速度極高的珠三角地區,空氣污染不容忽視。但是澳門又是一個海濱城市,全年以東到北風爲主,靜風頻率僅1.10%。這些特點決定了澳門的城市空氣質量總體屬於輕度污染(有專家指,這個特點可能是澳門在多次面臨重大傳染性疫情如沙士中成為“福地”的因素,因空氣流通對防疫有很大作用),但個別地點在風力不強的日子,則屬中污染水準。污染物質以懸浮微粒,尤其是可吸入懸浮微粒以及氮氧化物爲主。澳門二氧化硫和黑煙的污染輕微,與燃煤爲主的城市顯然不同。

隨著博彩、旅遊及經濟的發展,建築業的復蘇、高度的能源消耗、人口稠密程度和交通的繁忙擁擠等問題日漸增加。最近幾年出現較高的可吸入懸浮粒子數量,雖然這兩種大氣污染狀況與珠江三角洲鄰近地區的污染源及大氣環境息息相關,但澳門的污染源如發電廠、航空及陸上交通運輸等環境因素亦不可忽視。

據澳門地球物理曁氣象局資料,現時澳門監測的主要空氣污染物包括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微細懸浮粒子(PM2.5)、二氧化硫(SO2)、二氣化氮(NO2)、臭氧(O3)及一氧化碳(CO)。全澳的空氣質量監測站分有“路邊”、“高密度住宅區”和“一般性”三類,24小時自動對空氣污染物進行監測。根據氣象局的資料,指數在0至100之間,表示空氣質素良好至普通,不會影響市民健康,市民可如常活動。如指數超過100,患心臟病或呼吸系統毛病者的健康情況會輕微轉差,宜減少體力消耗及戶外活動,而一般人或會稍感不適。若指數超過200,患心臟病或呼吸系統毛病者的情況會明顯受影響,運動時會感吃力,而一般人普遍會有不適的情況。

在2013年及2014年冬春,本澳不良天氣日數暴增,空氣污染指數高,除PM2.5檢測標準趨嚴謹外,空氣污染程度加劇已成事實。據氣象局公佈的2014年澳門空氣質量狀況。澳門的空氣質量在過去一年中超過百分之八十六的日子介乎於良好至普通,路邊監測站有312天,高密度住宅區監測站平均有330天,氹仔一般性監測站有335天。與2013年相比,2014年澳門空氣質量介乎於良好至普通的日子增加了22天,各類空氣污染物的濃度相若或略有下降。而路邊監測站在2014年共錄得52天不良和1天非常不良,空氣質量指數高達221,造成這些不良日子的主要污染物為微細懸浮粒子(PM2.5),即“灰霾”。

澳門霧霾污染的內外因素

霧霾污染主要成分PM2.5主要來自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和土木工程等。柴靜紀錄片稱空氣污染六成來自燃煤燃油,紀錄片揭露,大陸燃煤和燃油存在「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4大問題,並探討問題背後管理與執法困境,那麼澳門的霧霾污染源於那些因素?

在外來污染方面,雖然說內地近年持續大面積出現霧霾天氣,暴露在空氣中的微細懸浮粒子污染物PM2.5濃度頻頻“爆表”。同一天空下,本澳也難倖免受污染。近年來,在粵港澳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區域大氣污染有所緩解,珠三角各城市空氣環境品質總體良好,大部分城市主要污染物均呈下降趨勢,但區域酸雨污染仍然嚴重,在珠三角地區亦已經出現臭氧及細小顆粒物等污染問題。

澳門環保局指,隨著澳門與鄰近地區在同城化及區域融合方面的發展,目前粵澳在大氣污染防治和飲用水安全方面已開展了相關的合作,但鑑於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區域性的特點,必須從區域大氣和水環境聯防聯治、生態景觀建設、區域循環經濟建設(固廢與危廢)、環保產業、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強化區域合作,加大區域合作的力度,並拓展區域合作的範圍。

在內部污染方面,澳門不是工業化城市,空氣品質與其他工業化國家或者城市相比較,一直保持在良好或以上水準。但隨著澳門人口密度大增,以及近年澳門車輛不斷增加,特別是一家多車、一人多車的現象,在澳門十分普遍澳門空氣品質有所下降。綜合政府機構、專家意見以及市民的一般看法,普遍認為汽車尾氣一直是澳門本身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據澳門環保局資料顯示,本澳持續增長的車輛數目直接增加了尾氣污染;另外,車齡較高的車型所採用之環保標準較低,尾氣污染程度也相應較高,難以滿足當前環境保護的要求。有專家指出,本澳機動車近二十萬輛,車輛猶如流動式“廢氣加工廠”,由於電單車泊車容易,加上澳門城市面積小,澳人多以電單車出行,令本澳電單車每年有近五千輛的增長,目前已達到十一萬多輛。大量電單車排放的熱能與氣體同樣造成環境污染,但現行法律並沒對其尾氣排放標準作出規範。雖然本澳已對進口的重型及輕型摩托車氣體污染物限值作管制,註冊滿十年的電單車,每年必須進行強制檢驗。然而,相應的年度檢驗僅局限於制動測試、噪音測試及車燈光度測試等三項,忽視故障或老舊車輛所排放之尾氣的檢測。

此外,環保局資料稱,本澳作為旅遊城市,飲食業發達,加上食肆與居民住宅距離接近,因此油煙排放及氣味的投訴個案成為本澳主要空氣污染投訴之一。還有,澳門和氹仔的高樓數目不斷上升,地方環境擠迫建築物密集,建築物普遍由混凝土及其他人工物料建造而成,其熱容量較天然環境高,故在日間儲存較多熱能;但樓宇密集令空氣不夠流通,熱能不可在晚間疏散,長遠引致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市民健康,或許令澳門這個“福地”有所影響。

雖然相比內地特別是華北等地,本澳的空氣污染不算嚴重,但近年亦逐漸出現了嚴重影響居民健康的霧霾天氣。近年空氣質素是對本澳環境影響較大、社會較為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各大相關社團均提出了不少的減少空氣污染建議。

據環境保護局稱,針對改善空氣質素,其中車輛尾氣是空氣污染主要的污染源頭之一。因此,繼2008年公佈了第1/2008號行政法規《進口新重型及輕型摩托車應遵守的氣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規定》,禁止高污染的二衝程電單車的進口及銷售,亦已完成《進口新汽車應遵守的尾氣排放標準的規定》行政法規草案,透過訂定較高標準的規範,從源頭上限制高污染車輛進口本澳。另一方面,關注到本澳目前有超過二十萬輛在用車輛,因此環境保護局亦與交通事務局合作,開展研究制訂本澳在用車輛的排放標準、相關檢測制度及檢測方法,將來會更全面、系統地改善機動車輛尾氣排放。

根據《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工作計劃,主要從改善移動空氣污染源(主要為機動車輛尾氣)及固定空氣污染源(工商業場所和設備排放的廢氣)兩方面著手。其中,針對移動空氣污染源方面,將陸續採取多項政策和措施控制機動車輛尾氣的排放。政府表示已嘗試控制新車輛的增長;但從事實可見,有關政策並不成功。澳門汽車商會表示,在2014年首11個月,新增車輛同比增長12%。直至今年一月,澳門車輛牌照達218,909個,較去年同期增長5.5%。

電動車或解霧霾之殤惜普及不易

為減低車輛尾氣問題,近年全球較先進國家都著力推廣使用較潔淨能源的汽車,各大小車廠亦努力開發更具環保效益的新型車款。由最初的油電混燃引擎汽車,到天然氣汽車,以至近期技術已日趨成熟的電動車輛。但是,由於使用新能源、新技術運作的車輛價格相對較高,不少國家地區除完善配套措施、透過稅務減免增加購買意慾外,更會透過政府資助方式,推動公交車輛率先使用電動車、天然氣車,一則可減低空氣污染,二則可起帶頭作用,令使用環保車輛更具全民共識,方便全方位推行環保車輛政策。

除了控制車輛以改善空氣質素,本澳社會亦提出大力推動電動車以實現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污染,有相關人士指出,澳門土地面積小,行駛裡數不多,較適宜引入電動車。還提出了具體的實施路徑:澳門以某些行業作切入點,由政府主導,向博企及的士行業提供稅務優惠或補貼,率先在賭場巴及的士引入電動車,然後再逐步推廣至個人或家庭。

要在澳門發展電動車,首要條件是方便大眾使用,尤其是充電。可考慮建立快速充電站,或建立能量儲存站予車輛更換電池等的方案。其次是電動車的價錢是否為大眾所能負擔。業界曾多次批評,在推動環保車輛方面,政府多年來停留在口號階段。過去數年,曾有車商雄心勃勃引入電動電單車,但奈何車價較高,加上政府對完善充電措施、又或設立換電站的問題一直不聞不問。在幾無充電設施的殘酷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