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台關係政治角色減退經濟作用上升

陳觀生

早前,澳區委員陳明金在全國政協全體會議上發言。他表示,澳門回歸後,澳台關係成為兩岸關係特殊的組成部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當前進入新階段,澳門的平臺作用不僅不會減弱,基於“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更增添新的內涵和使命。陳明金建議澳台關係可以“先行先試”,建立正式官方聯繫機制,並結合澳門經濟多元發展,推進兩地經貿合作,以廣東自貿區的橫琴和南沙為載體,構建粵港澳臺商貿合作大平臺。日前,臺灣陸委會副主委施惠芬參加澳門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5年春茗時認為,推動臺澳產業交流與合作將是未來臺澳關係發展的重點之一。兩岸關係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有意見認為,隨著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未來民進黨極大機會再執政,兩岸關係或者再起波瀾。澳台關係過往在兩岸關係緊張時反而得到加強,未來是否也是這樣?其實,澳台關係的基礎條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未來澳台關係在政治上發揮的作用將減退,經濟關係或會上升。

澳台關係新形勢下要新突破

身兼行政會成員的陳明金在發言中指出了澳台關係發展的歷史基礎以及當前的發展狀況。陳明金在發言中說,澳門與臺灣歷史淵源深厚,現實交往密切。一直以來,澳台之間透過經商、求學、就業、旅遊、通婚等方式,形成血脈相連的親密聯繫。澳門回歸後,澳台關係成為兩岸關係特殊的組成部分。15年來,澳門積極開展與臺灣的良性互動,在兩岸關係中,擔當著獨特的角色。

陳明金還闡述了“兩岸一家親”理念。他說,文化交流和親情互動,一直是澳台關係的核心內容和主線。回歸以來,澳門對台聯繫更加密切,各類交流活動日益增多。例如,去年舉行的世界閩南文化節,包括臺灣在內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共130多個社團,歡聚澳門,大家一起會鄉親、敘鄉情、論文化,發揮了閩南文化聯結海內外閩南兒女的根脈作用。澳門的媽祖文化旅遊節,更是促進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動,共同的信仰,為兩地同胞架起一座連心橋。還有澳台關係研討會、南音說唱等活動的開展,不斷加深兩地情誼,凝聚了向心力。陳明金認為,澳門要突出“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強化澳台兩地的民間交流,對相關活動進行新的規劃,以共同血脈和文化為元素,增強活動的主題性;以體現真情、凝聚親情為訴求,擴大文化交流的接觸面,增強載體作用,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

近年的兩岸和平發展確實為澳台關係帶來了新的發展。正如臺灣陸委會副主委施惠芬參加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2015年春茗致詞時指出,過去一年當中,臺澳各項民間交流持續保持熱絡,在經貿、旅遊、文教、青年交流等各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根據臺灣財政部的統計資料,去(2014)年臺澳貿易金額逾1.5億美元,較2013年成長6.6%。雙方人員往來也相當密切,根據臺灣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資料,去年臺灣赴澳門人數將近50萬人次;澳門居民訪臺人數也將近1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

施惠芬將澳台關係發展的因素歸功於:一是兩岸關係的改善。近7年以來,在馬英九推動的兩岸關係持續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以「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不僅為兩岸關係創造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也為臺澳關係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二是臺澳雙方的實質關係持續提升,特別是在2013年,陸委會前主委王鬱琦於8月間訪澳,與澳門崔世安特首會晤,促成臺澳官方互動持續提升。去年2月17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盧主任與澳門政府駐臺「澳門經濟文化辦事處」梁主任在澳門簽署「臺灣與澳門間航空運輸協議」,並於去年10月30日生效,臺澳航運客運、貨運容量、班次均不設限,有效促進臺澳雙方經貿發展及觀光文化交流。三是高等教育也是構成臺澳關係緊密的重要一環。澳門學生一向對來臺就學具有高度意願,對於增進臺澳高等教育交流也有很大的貢獻。依據臺灣教育部統計,2014學年度在臺就學的澳門學生人數達4,681人,佔所有在臺僑生及港澳學生的第3位。未來臺灣政府將持續推動澳門學生來臺就學,如持續推動澳門高等院校學歷採認,原僅採認澳門大學的學士學位,在2013年已擴大採認至博士學位,並新增採認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旅遊學院及澳門科技大學的學士學位,將更有助於強化臺澳學生交流。

總的來說,當前澳台關係發展的形勢是,面臨難得的機遇,未來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專家普遍認為,2008 年 3 月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兩岸關係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時代的來臨,也為澳台關係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機遇。第一,兩岸政治互信的逐步累積,人員往來和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為澳台交流交往帶來了更大的機會;第二,各國各地區經濟競爭加劇,而區域融合趨勢加強,為澳台兩地進一步加強經濟合作、共謀發展提供了外部動力;第三,澳門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深化、珠港澳合作進程的加快,為澳台兩地經貿、文教、旅遊、科技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創造了更大的空間與潛力。與此同時,兩岸大“三通”基本實現,兩岸直接往來的快速發展,也對澳台關係的發展帶來多重影響,迫使澳台關係不得不思考如何向機制化、深層次方向發展,以避免澳門所扮演的兩岸仲介角色有可能被弱化。

在過往澳台關係文化交流熱絡、民間往來頻密、教育合作緊密、人才流動便利、政治平臺作用明顯的基礎上,澳台關係未來能否有新突破?如何突破?需要雙方共同探討。

澳台關係基礎條件發生變化

隨著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未來民進黨極大機會再執政,兩岸關係或者再起波瀾。澳台關係過往在兩岸關係緊張時反而得到加強,未來是否也是這樣?

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出任臺灣“總統”後,“台獨”勢力迅速膨脹,兩岸關係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關係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在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澳門在回歸後作為兩岸關係的橋樑和交流平臺的作用逐漸凸顯。“一國兩制”提供的廣闊空間,多元文化幷存創造的寬鬆政治環境以及澳台之間長期的歷史聯繫,使澳門這座中西文化交匯、環境優美的小城可以以它得天獨厚的政治制度、人文環境,在兩岸間發揮獨特作用,為兩岸關係發展作出貢獻。

不過,當前澳台關係中這些基礎條件雖然仍可發揮一定作用,但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一,在兩岸實現直接“三通”後,澳門作為兩岸人員往來和客貨轉運站的功能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其二,兩岸經濟的整合進程進一步增強澳台兩地的經貿聯繫,同時在大中華地區進行產業分工與合作的過程中,澳門仍將扮演著一定角色。其三,澳台文化交流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特殊組成部分,仍將發揮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其四,澳門與台灣特殊的人文歷史淵源是澳台文化教育交流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多年來,澳台兩地特別是澳門地區中學畢業生赴台就學已形成穩定規模。澳台兩地人文環境相近、制度相同,相互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在未來仍將是其他地區無法取代的,隨著兩岸關係的進一步改善與發展,澳台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空間將更為廣闊。其五,澳台關係的深化必將衍生出諸多社會政治問題,其中一些還將牽涉到政策面與公權力的政治敏感事務,未來澳台關係將不僅僅局限於民間性交流,特區政府與台灣方面的公權力互動或將進一步凸顯。

而澳台關係中的政治關係變化,反而較少引起關注。其變化主要有:首先,長期以來,澳門與臺灣之間就保持著特殊的、多方面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多方面的關係。澳門和臺灣是兩個具有非常特殊環境和歷史背景的中國人地區。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之後,臺灣仍與管治澳門的葡萄牙維持“外交”關係,直至1966年澳門發生澳葡員警鎮壓華人居民的“一二‧三”事件後,澳葡政府迫於中國政府和澳門民眾的壓力,才終止了澳台之間的官方往來。1982年,澳葡政府對持臺灣“中華民國護照”入境者實施落地簽證措施,臺灣民眾在港澳碼頭上岸後只須在特別通道辦理落地簽證手續,便可無條件在澳門逗留14天。因此,臺灣遊客赴澳門者日益增多,部分台商還通過澳門到大陸進行投資。臺灣居民免簽入境澳門,這是澳門吸引臺灣旅客的重要因素。回歸後這一便利措施繼續保持幷進一步放寬。2000年8月,澳門特區政府宣佈,將臺灣居民免簽入境逗留時間由21天延長到30天。

其次,由於澳門政府和市民一向較為務實,澳門成為兩岸人士進行非公開接觸、交流、協商的最為理想的場所。澳門回歸後,臺灣的政界、商界人士到澳門的活動或經澳門轉往大陸或香港人數明顯增加,其中重要人士有藍綠的前政界、軍界要員,現任“立法委員”、高級党工等。

因此,在回歸後一段時間以來,澳門充分發揮既是國內又是境外的特殊制度優勢。澳門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在澳門進行兩岸間的各項商談接觸,體現了中國內部的事不必假手于外人,可以自己的土地上辦;同時,澳門作為實施“一國兩制”的境外,又有內地和臺灣人士出入境免簽證、進出交通方便,具有寬鬆政治環境等有利條件。所以,兩岸可以安排更多事務性的商談在澳門舉行;對於一些不便進入內地的敏感人物,可允許進入澳門,把澳門作為接觸聯繫的地點;澳門具寬鬆的輿論環境,可以廣邀海內外各界人士就兩岸關係問題進行研討。澳台關係在特殊時期確實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真正體現了澳門的“與別不同”。

未來澳門在兩岸作用“由政轉經”

不可否認,澳門回歸 15多年來,澳台關係平穩順利發展,是與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理性、務實處理澳台之間接觸往來分不開的。隨著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和澳台關係的深化,現有澳台之間接觸往來的模式或現狀勢將不能滿足情勢發展的實際需要。十五年多來,澳門作為兩岸關係的中繼站和某些事務性溝通聯繫的平臺,在穩定兩岸關係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進,兩岸事務性協商和政治談判的漸次展開,兩岸溝通交流的管道大大擴寬,雖然澳門因與台灣特殊的淵源關係,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