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本澳在青年教育交流中的平臺作用

王希富

“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在為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上建言獻策的同時,尤其是港澳代表,都會從地區實際出發,積極提案希望發揮特區優勢推進粵港澳、兩岸四地合作。比如: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陳明金在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發言大會上發言指出,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兩年就兩岸關係發表系列重要講話,闡述了新形勢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政策主張。習近平講話強調“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同胞要心靈契合,深得人心。他認為在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的指引下,大家應齊心協力,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澳門作為實踐“一國兩制”的重要典範,更應積極創造條件,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陳明金稱,澳門與台灣歷史淵源深厚,現實交往密切。一直以來,澳台透過經商、求學、就業、旅遊、通婚等方式,形成血脈相連的親密聯繫。澳門回歸後,澳台關係成為兩岸關係的特殊組成部分。十五年來,澳門積極開展與台灣的良性互動,在兩岸關係中擔當著獨特的角色。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新階段。澳門的平臺作用不僅不會減弱,而且基於“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更增添了新的內涵和使命。他提出四點思考,一是突出“兩岸一家親”理念,強化澳台交流互動的效應。二是總結“一國兩制”成功經驗,增強澳門的示範作用。 三是深化澳台關係,提升澳門在兩岸關係中的功能。四是推動跨海區域融合發展,打造兩岸四地商貿合作大平臺。陳明金的提案從宏觀上揭示出澳門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除了宏觀政治之外,近年來在一些具體事務上,兩岸四地都出現了新形勢、新情況。正如澳區政協委員梁少培的關於內地應加強兩岸三地青年工作的建議所指,2014年兩岸三地先後出現以青年人為主的社會運動事件,較之以往更呈激化。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澳門「反離補」遊行及靜坐,與香港「佔中」活動。雖主題各異,但反映出兩岸三地年輕一代的思想觀念,已迥異於上一代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他們不再視經濟為社會追求價值的首位,而更注重社會制度及自身所認同的普世價值。提案指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政治及經濟影響不斷提升的同時,兩岸三地市民及年輕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卻在不斷下跌。香港、澳門已回歸祖國十多年,但仍面臨人心如何真正回歸的問題;台灣更存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人心回歸,說到底是青年的人心回歸,失去了青年一代,等如失去未來的兩岸三地,青年的思維反映著兩岸三地對祖國認同的走向,作為同是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祖國統一富強,民族複興強盛,應是中華兒女共同的中國夢,而這個夢的實現更應凝聚青年的力量。有鑒於此,他提出了內地應加強兩岸三地青年工作的4點建議。包括:

一、加強對青年工作的研究。隨著香港、澳門兩特區政府越來越重視青年工作,對青年人愛國愛港愛澳教育的深度開展,建議全國政協、港澳辦、國台辦亦要加強對青年工作的研究,在現組織架構下設獨立的青年工作機構,加強對兩岸三地青年工作、青年意識發展的細化研究,吸納國際上新理論和模式,及時總結梳理,形成專業理論及技術,為務實有效開展青年工作做好前瞻與指引。

二、建立定期溝通的機制。建議由國台辦、港澳辦領導主持,建立定期與兩岸三地青年直接溝通的交流機制,既體現內地對青年人的尊重,也反映對青年工作的重視;直面溝通,更可使主題聚焦,利於領導準確把握青年人的真實想法。

三、創機會讓青年人瞭解國家

針對兩岸三地的青年普遍缺乏中國現代史的教育,缺乏中華民族苦難曆史的教育。建議不應將其作為政治對手看待,而應持開放態度,創造適當機會,吸納港澳青年參與國家建設,讓他們去體會國家的政治與經濟制度,從而逐步培育他們對國家憂戚與共的情懷。充分利用內地近四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選擇的組織兩岸三地青年人去遊覽參觀,讓他們在歷史遺蹟中傾聽民族回聲,從而去理解為什麼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領悟國情決定一個國家選擇道路的使然。

四、耐心打造人心工程。近年來內地有關政府部門及相關團體,在組織兩岸三地青年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於客觀上存在著價值理念的差異,內地在對兩岸關係外交辭令方面、對港澳現狀評述等方面,稍顯不耐,則使已建立的一些關係,已進行的一些交流打回原形。事實反複證明,對兩岸三地青年的人心工程,既需要與時俱進的溝通,更需要滴水成河的耐心,「潤物細無聲」方可收到人心回歸之效,心靈契合之境。

雖然,梁委員的提案時立足內地,希望自上而下加強兩岸三地的青少年教育。但從澳門的實際情況來看,類似涉及兩岸四地的青年交流活動不勝枚舉,而其有些已經逐漸打造為知名的品牌活動,發揮著積極的正面作用。所以,在支持全國“一盤棋”加強青年教育、交流工作的同時,結合澳門的獨特優勢,發揮好平臺作用亦值得重視。儘管有最新調研顯示,澳門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下降,但從根本上來講,這個變化主要是由於外界影響,澳門本身的青年人群體相較於港臺並未出現其他過激行為,這其中的經驗亦值得探究。

從兩岸關係發展看加強青年交流

現時兩岸關係穩定向好發展的背景下,內地、臺灣、香港、澳門所發起或者合辦的交流活動越來越頻繁,所涉及領域也越來越廣泛。標誌著兩岸青年人交流進入到規模化的新階段。有言論認為,兩岸青年昭示著兩岸未來,是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兩岸青年人交流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幸事,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於增強兩岸青年人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知識的興趣感。

海峽兩岸的文化儘管都屬於中華文化的範疇,但彼此存在差異。兩岸青年人所處的文化環境、接觸的文化產品、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瞭解和掌握的文化知識也不同。兩岸青年人在交流中,能瞭解到對岸的文化知識,聯想到自己這一岸的文化知識,就會感覺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相容並蓄,奇妙有趣,產生學習和傳承中華文化的興趣。堅持不懈地學習、掌握和運用中華文化知識,增強文化創新意識,練就文化創新本領,創造文化產品,豐富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水準;與此同時,提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讓盡可能多的人學習、掌握和運用盡可能多的中華文化知識,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構建和諧的社會秩序,發揮中華文化知識在推動兩岸進步和發展中的應有作用。

其次,有利於增強兩岸青年人對兩岸共同家園的認同感。

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近在咫尺,隔海相望,同文同種,血脈相連。兩岸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一家人。由於兩岸長期處於分離、對立和少來往狀態,加上“台獨”勢力的煽動、誤導、毒害,兩岸青年人尤其是臺灣一些青年人對大陸和臺灣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以及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產生了一些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有的認為臺灣是臺灣,大陸是大陸,只認自己是“臺灣人”,不認自己是中國人。兩岸青年人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管道的交流,共同回憶兩岸的演變和發展歷史,改變錯誤記憶,確立正確記憶,就容易產生兩岸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家園的認知;在交流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幫助對方克服和解決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困難與問題,就容易淡化隔膜感、對立感、疑慮感,強化親情、友情、愛情,進而產生兩岸人都是一家人的理念。

再次,有利於增強兩岸青年人合作的緊迫感。

兩岸青年人處在人生初始階段、上升階段、黃金階段,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個人和兩岸的未來充滿期待,對推動兩岸青年人的合作有的是勇氣和智慧。兩岸青年人在交流中,能看到兩岸青年人合作的機會、潛力和希望,樹立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敗”的理念。就經貿合作而言,臺灣青年人在資本、工藝技術、管理水準、對外推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大陸青年人在科研水準、生產規模、資源、土地、勞力、消費市場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兩岸青年人在交流中,可以瞭解和根據對方的理念、性格、特長、優勢、需求等情況,聯繫自身的條件、能力、需求,很可能會發現一些急需要捕捉的商機,產生與對方進行合作的緊迫感,透過溝通和協商與對方先達合作的意向,再確定和實施合作的項目,努力實現優勢互補、共創雙贏的目標。同時,可就雙方合作中遇到的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措施來解決的困難和問題,進行磋商達成共識,並向政府建言,以利於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營造更好的合作環境。

推動青年交流 澳門有條件有責任

在過往,兩岸關係緊張的環境下,澳門在實現兩岸溝通方面發揮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既是人員往返的“中轉地”,還是兩岸對話、會談的“第三地”。兩岸關係中的“澳門模式”也受到兩岸學者的廣泛關注於研究。即使是在兩岸關係緩和、“三通”真正實現後對澳門中間平臺地位造成衝擊後,多數人仍認為澳門過往所承擔的獨特作用,及此所帶來的優勢仍然讓澳門在兩岸關係發展中可以大有所為。筆者認為,這其中就包括推動兩岸青年交流。

的確,澳門與臺灣的交流至密切是內地,甚至香港所難比擬的。從民間看,兩地居民均視對方為重要的旅遊、求學,甚至是工作發展目的地。而從官方看,臺灣很早就在澳門設立“臺北經濟文化中心”,後來有升級為官方正式辦事處,澳門亦在澳門設立正式官方機構。更為值得一提是,澳門眾多的閩籍人士、社團,利用和發揮鄉情鄉誼,密切對台聯絡。

另外,從文化的角度上,澳門作為最早與西方文明進行交流和碰撞的亞洲地區之一,中西交融過程中所形成的澳門文化具有天然的開放和包容特質。這正符合青年人交流追求自由、開放的特性。而且前面所提到的社團,尤其是近年來澳門新興青年社團以及傳統社團中青年委員會的湧現,也為青年交流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組織基礎。

再者說,澳門回歸以來,在國家的支持下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國家給予的各種制度以及政策的優越性越來越體現出來。在“國家和平統一”這一重要歷史使命下,取得巨大發展的澳門也理應承擔起更大責任。

單就澳門而言,其實推進兩岸四地青年交流過程中,澳門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