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確定三峽工程“150方案”
談三峽工程,沒有人不正視它的巨大經濟效益。其效益與水庫正常蓄水位達到什麼樣的高程直接相關。高水位,涉及淹沒線內田地損失、城鎮搬遷和人口移居量的增加;反之,則相對減小。但水庫尾部存在回水變動區,客觀存在著泥沙淤積問題,萬裏長江乃黃金水道,通航是第一位的。因此,水位之高低又直接牽涉到航道是否可以改善這一難題。圍繞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元元問題,中外專家爭來論去數十年。
20世紀70年代後期,當葛洲壩-期工程基本建成後,國內專家(原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簡稱“長辦”)長辦提出了一個“200方案”。此方案一出籠,立即遭到許多人反對。到了1983年,長辦在編制三峽可行性報告時,則著重考慮了“150方案”。這份報告稱:“三峽工程按正常蓄水位元150米,壩頂高程175米設計”。
“150方案”實際上是低壩方案,它的優點在於:總投資低,可以基本滿足防洪要求。
國務院幹1984年4月5日原則上批准了“150方案”。而為了搞好移民和規劃、統籌三峽庫區經濟開發,中共中央決定:籌建三峽特區,原則規定,三峽特區的區域範圍限於與庫區相關的縣市;三峽特區行使省級職權,直屬中央管轄。
與此相適應,國務院亦確定組建三峽工程建設的總甲方--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籌建處,指定水電部副部長陳賡儀任主任。該籌建處於1984年12月在湖北宜昌市掛牌辦公。國務院規定: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為國務院的直屬局,由國務院直接管轄。該公司籌建處的職能是:組織三峽工程的各項科研活動,協調設計部門和施工單位元做好三峽工程的各項前期准備工作-
1985年的湖北宜昌,一下子成了全國人民關注的熱點地區。驟然間,全國各地的傳媒機構爭相報道三峽工程即將上馬和三峽建省的消息。國外許多對三峽工程感興趣的機構和部門,紛紛組團訪華……鐵道部宣佈:開通北京至宜昌的直達列車。三峽特區地圖,已經掛在了國家領導人的辦公桌前。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取消設立“三峽特區”議案,決定成立三峽省,制定了改革一次性賠償為開發型移民的方針來解決三峽庫區艱巨的移民安置任務;從許多個候選人中“點將”確定:水電部副部長李伯甯牽頭進行三峽省的籌備工作。三峽省的區域範圍是:四川的涪陵、萬縣兩地區和湖北的宜昌市、宜昌地區及原恩施地區的巴東縣。省會沒在宜昌市,全省總人口約1600萬。
風雲突變:“三峽熱”再次降溫
就在三峽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開工准備,三峽省各項籌備工作有條不紊開展的時候,北京出現了新變化:
先是重慶市建議改“150方案”為“180方案”的議案,直接捅到了中央;接著是全國政協副主席、93歲的孫越崎老人率眾考察三峽,向中共中央提交了標題就是結論的長篇調查報告《三峽工程近期不能上》;跟著就是著名的三峽工程反對派代表人物李銳的專著《論三峽工程》,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公開出版;再便是各式各樣的座談會、吹風會、辯論會,為數眾多的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紛紛發表演講,撰寫文章,反對上三峽工程,認為“150方案”是“好大喜功”,是繼葛洲壩工程之後的又一個全國最大的“釣魚工程”;與此同時,海外輿論大嘩。美國環境政策研究所布拉光韋爾特博士以《中國捲入大型水電和大壩的巨浪》為題,說中國在本世紀內將修建三峽電站,已向美有關部門尋求技術幫助,向世界銀行貸款,說像這樣突出發展水電,將重複美已犯過的錯誤,斷言:中國如建設此大壩將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毀壞文物古跡,造成巨大債務……
中共中央決定,放緩三峽工程建設步伐以重新論証,取得共識。1986年3月31日,中顧委主任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先生,談話中,傅向鄧小平詢問海外備受關注的三峽工程問題。鄧小平神情嚴肅地望著傅,十分慎重地告訴.他:“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三峽是不會草率從事的。”這個講話,迅速被傳往海外……
1986年4月3日,六屆四次人代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在記者詢問三峽工程情況時,李鵬作了如下回答:三峽工程是一項包括發電、防洪、航運等綜合效益的巨大工程,這項工程不僅關系到我國當代的四化建設,而且是關系到我們子孫後代的大事。李鵬向記者透露:對這項巨大工程,我們雖然已經做了30年的准備,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科研工作,但有許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國務院准備成立三峽工程論証委員會,不僅要吸收國內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參加,聽取他們的意見,還要向一些建設水電有經驗的國家的專家們進行咨詢,聽取意見。
一個多月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了《關於三峽工程論証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這個通知,就是被長辦和三峽省籌備組有關人士戲之為“六月雪”的“15號文件”。
撤銷建省計劃,改設國務院“三經辦”
當中央“15號檔”傳到宜昌時,李伯寧感到困惑不安,但他堅定地說:”無淪三峽工程的命運如何,我們都要將三峽的建設搞上去!;我已向國務院請命,將三峽省籌備班子轉為‘國務院三峽地區經濟開發力、公室’,不要行政級別,就幹一件事--讓三峽的老百姓富裕起來!”
於是,三峽省籌備組撤銷,大部分人員“從哪里來仍回哪里去”。國務院宣佈成立“三峽地區經濟開發辦公室”(簡稱“三經辦”),委任李伯甯為主任,負責指導和協助川鄂兩省進行三峽地區經濟開發和三峽庫區移民試點工作。
三經辦設在北京。為了工作順利開展,三經辦在宜昌市寶塔河保留了一個力、事機構--宜昌辦事處。從此,宜昌與北京,北京與川鄂兩省,就三峽庫區的經濟開發規劃和移民試點工作緊密聯系,相互支援。伴隨著三峽工程長達3年的艱難論証,移民試點工作在整個庫區逐步展開。開發型移民試點工作成效顯著。他們將國務院劃撥的首批移民試點經費2000萬元,在庫區組織興辦了28個小廠,安置農村移民勞動力2421人,取得了寶貴的經驗。此後,又相繼實施工廠拆遷試點,開荒興建柑桔、茶葉,蠶桑地經濟園等多種試點。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通過三峽工程議案時,李伯甯激動地揮筆賦詩,老淚縱橫。但是,此時他已74歲高齡,再也爬不上三峽庫區的高山了。
(張立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