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退役將領:抗戰勝利70週年望促成兩岸老兵互訪

【新華社南京4月16日電】“發揚中華文化精髓、傳承全民艱苦抗戰事實、留存更多可歌可泣抗日案例,兩岸在這方面還有加強空間。希望抗戰勝利70週年之際能夠促成兩岸老兵互訪。”台灣退役將軍趙連弟16日在南京說。

當日,台灣十餘位退役將軍與大陸抗戰老兵,一同參加“兩岸黃埔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座談會”,並共同參加了祭拜抗日航空烈士等活動。

“不忘歷史的國家才有未來。”台灣陸軍退役將軍吳斯懷說,2015年兩岸都推出了一系列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的活動,紀念抗戰勝利無論對於大陸還是台灣來說,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進一步還原歷史真相、務實面對當前形勢,更是加強愛國教育、傳承中華文化的切實之舉。

趙連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抗日戰爭是為中華民族生存而戰,兩岸年青一代都應瞭解其價值。建議儘快促成兩岸老兵互訪,通過兩岸共同整理口述歷史,將當年國共共同抗戰、抵禦外侮的艱苦事實留存於世。

據趙連弟介紹,16年前臺灣曾參與抗戰的老兵還有3萬餘人,如今登記在冊只剩有3675人,最大的109歲,最小的89歲,能夠自主活動、生活自理的僅450人。

“此前雖然也有老兵回鄉省親,但都是個體行為,未曾以團體形式。希望以紀念抗戰70週年為契機,儘快促成抗戰老兵互訪,在他們健康狀況允許的條件下,留存口述、證物等見證抗戰史實;並以互動、參訪來歡愉長者們曾經的付出。”趙連弟說。

台灣退役將軍周蓉生、陳興國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老兵到內地的尋根之旅意義重大。陳興國說,去年紀念“七‧七”全民族抗戰爆發77週年時聽到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深有感觸。

親歷兩岸敦煌藝術交流二十載 “今生大願”特展大陸首展

【新華社上海4月16日電】見證海峽兩岸敦煌造像藝術交流二十載,一尊2米高、仿製敦煌莫高窟第三窟壁畫——元代千手千眼觀音形象的琉璃藝術作品《今生大願》,16日起在上海市中心徐家匯展出。

這件作品的作者,是多年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的台灣電影金馬獎影后楊惠姍。過去20多年間,她逐步淡出影視界,轉而開設琉璃工房,並一直堅持研發高精度的琉璃脫蠟鑄造工藝,希望仿製出敦煌造像,讓古代壁畫上的經典人物穿越時空重新走進現代人的生活。

據楊惠姍的工作搭檔、丈夫張毅回憶:1996年楊惠姍第一次前往位於絲綢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在參觀洞窟文物時受到了極大震撼,於是許下了“激活”壁畫人物的心願。1999年,楊惠姍應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邀請二度前往莫高窟,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她啟動了“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的造像復原工程。

近20年間,楊惠姍和她的工作室克服重重困難,多次突破性地完成造像的小樣和中樣,部分作品直接被兩岸著名文博機構收藏。直至2012年,楊惠姍帶領的團隊在上海耗資2000多萬元人民幣、歷時15個月,燒制打磨出了首尊2米高的琉璃造像,也就是此次在大陸首展的作品。

16日開幕的“今生大願”特展不僅包括2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像,還有“敦煌”“無相無無相”“一朵中國琉璃花”“焰火禪心”以及“焰火裏的禪靜”等系列作品近30件,部分同款作品已獲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中華藝術宮”、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等典藏。

“其中不少作品曾經在台灣佛光山和北京故宮博物院相繼展出過,這些作品本身也可以說是兩岸敦煌藝術交流的親歷者。”楊惠姍說。

據悉,“今生大願”特展將在上海舉辦10天,今年還擬在大陸其他城市進行巡展。

讓兩岸民眾“想飛就飛”

【新華社臺北4月16日電】“春秋以前的口號是讓人人坐得起飛機,現在是想飛就飛,這也是我們對兩岸航線的期許。”剛剛從上海風塵僕僕趕回臺北,春秋航空臺北分公司總經理汪束雨又開始著手4月的旅遊計劃。

“一春一秋是旅遊的旺季,也是我們最忙的時候,春秋得名就來自於此。”他對新華社記者解釋說。

春秋航空是大陸首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在春秋航空董事長王正華的構想中,20年之後,春秋航空成為東北亞區域低成本航空的巨頭。而春秋航空選定的東北亞區域,以上海、首爾、東京、香港、臺北為基地剛好畫一個圈。

2013年10月27日,這個“圈”終於圓滿。當天,春秋航空上海至高雄航線開通。這也是從2003年兩岸春節包機執飛,兩岸航線第一次迎來民營航空“入駐”。如今,春秋每週飛上海、石家莊到台灣桃園,上海到高雄共11個航班。截至今年3月28日,春秋飛台灣所有航班共達26萬人次,其中台灣客源佔到四分之一左右。

“剛開航時我們95%的客人來自大陸,現在台灣客人增長速度非常快。”汪束雨說,和其他航空公司的經濟艙售價相比,春秋航空的價格約低20%-30%。為了吸引台灣客源,春秋航空在網站上開通了信用卡台幣支付功能,此外還時常投放一些超低折扣的機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