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未遂”的《蔣介石言論集》

1965年3月5日,陳錚從中國人民大學近代史研究生班畢業後,到文化部所屬的中華書局報到。

“要讀這些反面的東西”

時任中華書局總編輯金燦然找他談話。金燦然中等個子,聲音洪亮,一開口山東口音就冒了出來:“你這個專業正好,來‘蔣集組’上班吧。”

蔣集組,即《蔣介石言論集》編輯組。中華書局當時分為文學組、哲學組、小叢書組、古代史組和近代史組,但蔣集組是獨立的。

關於這一特殊任務的緣起,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所著的《毛澤東閱讀史》中介紹:“1957年,他(毛澤東)對領導幹部講:要讀蔣介石的書這些反面的東西。我們有些共產黨員、共產黨的知識分子的缺點,恰恰是對於反面的東西知道得太少。讀了幾本馬克思的書,就那麼照著講,比較單調。寫文章,缺乏說服力。”

反右傾運動之後,根據毛澤東出反面教材的指示,中宣部組織人民出版社和中華書局,聯合成立了《蔣介石言論集》編輯組,最初由人民出版社的薛德震負責。之後,當時中華書局近代史組主持工作的副組長、後任中華書局總編輯的李侃被調回擔任組長。

剛參加工作的陳錚從未做過編輯,因此分到了跑腿的活兒,接替中華書局的李松年專門負責在北京地區搜集資料。人民出版社的陸世澄則去了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圖書館查資料。

資料搜集工作沒有任何限制,越全越好。“就一個要求,不能是隻言片語,必須是完整的文章,這樣才能反映蔣介石的真實想法。”陳錚告訴記者。

雖然專業是近代史,但尋找蔣介石的言論卻如大海撈針,讓他毫無頭緒。幸好,蔣集組的顧問榮孟源以及戴文葆、朱南銑、史枚、周靜、胡宜柔等老編輯都是極有經驗的前輩。如戴文葆解放前是《大公報》的編輯,朱南銑在《上海僑聲報》和美聯社擔任過翻譯。“他們都經歷過那個時代,也是記者編輯出身,都是非常有學問的先生。”

在圖書館中翻舊報刊

陳錚來中華書局的第一年,幾乎是在公交車上和圖書館裏度過的。

其中,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是保存民國時期的圖書報刊最多也最全的地方。當時,北京圖書館還在中南海北面的文津街上,報紙閱覽館位於西皇城根街,刊物閱覽館位於國子監附近的柏林寺胡同。

另一個收穫很大的地方,是位於故宮北面沙灘後街的紅樓上的中宣部圖書館。這裏收藏了許多上世紀20年代的舊報刊。紙張都泛黃發脆,動作必須很小心,因為一使勁報紙就會碎落。

中宣部圖書館還給了他們一個驚喜。那裏藏有建國前《申報》的剪報,簡報按政治類、經濟類、文化類等分門別類剪貼,一目了然。

大半年下來,建國前的蔣介石言論基本湊齊了。

去西苑查資料

至於建國後蔣介石在海峽那一邊的言論,這些圖書館裏就很難找到了。

領導告訴陳錚,北京有一個中國圖書進口公司,可用外匯通過香港進口臺灣的書。他持編輯部開的介紹信上門聯繫,購回了包括《蔣總統集》在內的相關書籍。

陳錚還奉命去了新華社的參考部,在《參考消息》上找。當時的《參考消息》為內部發行,其中有不少有關蔣介石言論的內容。

另一個來源,是中共中央西苑機關。去之前,陳錚惴惴不安,不知道所持的介紹信會不會得到認可,但事情出乎意料的順利。“那裏的領導看了我的介紹信,什麼都沒有問,就同意我去查看資料。我後來猜想,應該是中央在一定範圍內通報過《蔣介石言論集》的事情,所以他一看就明白,完全支持。”陳錚告訴記者。

李侃對此也有回憶:“為編此書,中宣部還特地發通知給各省市和軍隊系統,凡有收藏《中央日報》及蔣介石言論材料的單位,一律由中華書局調用。”

通過這些途徑,編輯組集齊了建國後至1965年底臺灣出版發行的《中央日報》。

至1965年底,資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共搜集到蔣介石言論1200萬字。

40本樣稿

材料收集的過程中,編輯整理工作便同步展開了。

陳錚告訴記者,對資料的整理編輯工作,當時的精神是,文章本來怎麼說的就怎麼樣,不能改,編輯只是改錯別字和標點。如蔣介石貶低、辱駡共產黨的言論,以及後來主張抗日的言論,都不做刪改。

因為工作量很大,中華書局古代史組的編輯謝方也被臨時徵用。早已退休在上海的他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民國時期報刊上的錯別字很多,但不是古文而是大白話,編輯起來難度並不大。

這套書原定以中華書局的名義出版。當時整套書計劃分40本,每本30萬字,即400頁左右。

其中,1927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之前的內容,為前四冊。送審稿樣本已經裝訂成冊,報送了中宣部。李侃為送審本寫了長篇序言或說明,共寫了三篇。

和同時期的“灰皮書”不同的是,這套送審樣書的封面為淺藍色,上面寫著“蔣介石言論集”,下排為“送審樣書”,沒有署名。

其餘的36本,前16本已校對完畢,後20本已排版,未校對完。

擱淺半世紀

1966年3月上旬,“三家村”開始受到批判,大小出版社均受波及。中華書局首當其衝,5月被宣佈停止全部編輯工作,集中搞大批判。

至此,《蔣介石言論集》的編輯工作也停止了。這時,中宣部對送審稿還沒有回復任何意見。

1969年9月,中華書局集體下放湖北鹹寧的文化部五七幹校。因中蘇之間形勢緊張,上級要求中華書局把重要的書稿轉移到湖北的三線某地。《蔣介石言論集》未刊稿也一起裝箱轉移。

從1971年底開始,中華書局的人員陸續從五七幹校回到北京。1972年底,李侃和陳錚回京。

蔣集書稿也運回了中華書局,但沒有任何人問起。

1984年,陳錚當上了中華書局近代史編輯室副主任,之後升任主任。1997年,近代史編輯室撤銷,和古代史編輯室合併,成為歷史編輯室。

陳錚保管多年的《蔣介石言論集》整套材料,被移交給了歷史編輯室。交接的時候,他囑咐道:“這套書稿,所有材料都在這裏,可千萬要保存好。”

2005年前後,有學者躍躍欲試,希望國家組織編纂中華民國史。報告一直打到了中央高層。已退休的陳錚獲知後建議,讓《蔣介石言論集》搭順風車,作為民國史的一部分出版。

當時,60年代時的人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王子野和中華書局總編金燦然都早已去世,參與此事的六七名編輯也大多已不在。陳錚偕同那位學者拜訪了當年的人民出版社副總編範用,問他是否見過中央或毛澤東的批示。範用說沒見過,是上面口頭傳達的。

《蔣介石言論集》沒有獲得“中央交辦”的正式證據,不便向上級報告,再次沉睡。近年來,雖然時有出版社找上門來,但從未對該書的出版有實質性的推動。

(徐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