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書展上的中國主賓國

近年來,大型書展、國際出版文化交流活動上並不缺乏中國人的身影,中國也漸漸從過去以參展為主轉化為主賓國的角色。

沿著久負盛名的哈德遜河行走,嫋嫋升騰的霧氣烘托著紐約曼哈頓地標性建築賈維茨會展中心。就在幾天前,這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全球出版人的文化派對——美國書展。而作為本屆書展主賓國的中國,短短五天時間裏在紐約刮起了一股中國旋風。

這是中國繼法蘭克福書展、倫敦書展之後第三次在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舉辦大型對外文化出版交流活動,也是中美建交36年以來中國出版業在美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出版交流活動。而近年來,大型書展、國際出版文化交流活動上並不缺乏中國人的身影,中國也漸漸從過去以參展為主轉化為主賓國的角色。與此同時,隨著莫言、麥家、劉慈欣、徐則臣等中國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海外市場傳播,中國文學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瞭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與其他國際書展一樣,這次美國書展因為中國擔任主賓國而處處洋溢著“中國風”。

在趕赴賈維茨會展中心的路上,中國主賓國書展品牌一眼即見,“感知中國,共創未來”的活動主題海報在會場外非常醒目。海報主體分別是微笑著的中國娃娃,一男一女,他們像在放飛紙飛機一樣放飛書籍。展館入口的玻璃門設計也別有新意,遠遠就能看到門上貼著畢飛宇、曹文軒等多位中國作家的大幅頭像和介紹。

中國主賓國展區就設在書展入口處。圖書展區是整個展示的重頭戲,這裏集中一萬多種內容豐富、品種齊全的優秀中國圖書,其中外版圖書達2085種(冊),約占參展圖書總量的27%。一些出版集團在圖書展臺還設立了與讀者互動交流的展區。比如,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展臺前,就有專家為外國參觀者展示傳統的中國木版水印畫,幾個老外學習得津津有味。

“作為主賓國,本次在規模、品種、數量、圖書選題等方面,出版集團的參展都與常規不同,規模大,帶來了幾乎能代表中國圖書對外出版面貌的全部產品。”中國國際出版集團副主席方正輝告訴《國際先驅導報》。

近年來,“當代”與“傳統”成為中國圖書走出去最受歡迎的兩大主題。越來越多的外國讀者想要通過閱讀圖書瞭解中國發展的現狀,這次美國書展也不例外。作為中國主賓國展臺的重點展示圖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書廣受歡迎,資深外交官基辛格在專門為該書的研討推介會寫的賀詞裏表示:“這本書為瞭解一位領袖、一個國家和一個幾千年的文明打開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主動爭做主賓國

在美國書展的一次中國主賓國活動上,西班牙著名出版機構LID集團總裁馬賽力諾致辭時表示,中國力量並非僅僅看金融影響力,還要看文化影響力。只有愛你,才會跟隨你。

因為中國文化的影響力而追隨中國的人越來越多。去年參加第十六屆科倫坡國際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的斯裏蘭卡讀者曾在留言簿上寫道:“你們的展覽非常成功,中國圖書非常好,我希望你們能建立機制推動中文在斯裏蘭卡的教與學!”

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圖書在書展上的版權輸出也不斷增多。以本屆美國書展為例,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時間5月29日(書展的第三天)下午6時,中國出版展團版權輸出1328項。

而就在今年2月剛剛過去的白俄羅斯明斯克國際書展上,浙江出版集團的《少林功夫》被白俄羅斯紅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等3家出版社同時看中,爭奪異常激烈。北京出版集團與俄羅斯文學出版社就《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禮》《耶路撒冷》《北京古建大系》等4種13冊圖書實現版權輸出,成為該屆主賓國版權輸出的最大贏家。

這些當然都離不開中國的主賓國身份。

“主賓國活動,不僅成為展示中國國際形象、加快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而且標誌著中國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曾數次參加策劃主賓國活動的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口管理司巡視員陳英明說。

自2005年以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會同國內各相關部門,組織國內出版單位和有關文化機構在巴黎、莫斯科、首爾、法蘭克福、薩洛尼卡、開羅、倫敦等重要國際書展上連續舉辦中國主賓國活動,分佈亞、非、歐多個重要國家,影響面覆蓋全球。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李岩參加過4次國際書展的中國主賓國活動,他認為,在一些重要國際書展上舉辦中國主賓國活動,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我們越來越瞭解普通讀者的文化需求,也越來越瞭解西方社會文化結構,這有利於我們更加有針對性地向海外市場投放個性化產品。”

“走出去”的尷尬與空間

當然,“走出去”的同時也必然會面對一些成長的煩惱。

展臺的冷落幾乎成了中國多年來參加國際書展無法逃避的尷尬。在這次美國書展的第二天,就有媒體報道說中國作家活動現場門可羅雀,並就此斷定中國文學在美國遇冷。

不過相對於那些遭受“冷落”的中國作家,劉慈欣是幸運的。據瞭解,在他的簽售會上,海外讀者排起了長隊,第一天簽書半個小時100本售罄,第二天更是以10分鐘20本的速度進行,可見其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

劉慈欣可謂是中外出版成功交流的一個剪影。很顯然,他的成功一方面得益於擁有一個同樣傑出的譯者劉宇昆來保障譯本的完美,另外就是宣傳上的力度夠大——像《紐約時報》等傳統媒體對他的報道和推送,美國讀書網站對其作品的一系列評論,以及將拍成電影的消息,都成為其被更多美國讀者關注和瞭解的推手。

而對於中國文化走出去,作家麥家則認為,中國政府持續向外推展中國文化,也是一個強力和有效的方法,但需要像日本和韓國那樣,長期持續做下去,才能看到成效。

中國政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但需要注意的是,向外推是一回事,海外讀者是否接受就是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

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與美國作家就反戰兒童文學進行探討時一直在想,假如哈利•波特不是英國人而是中國人寫的,會在世界上有這麼大的發行量嗎?他自言自語,“肯定沒有,能否接受都是問題,這說明西方對中國文學有著長久的誤解,他們不瞭解中國文學。”

當有記者追問“那中國作家該怎麼辦”時,他的回答是,“最終還需要西方改變對中國的認識。慢慢來,讓中國經濟再強大一些。”

“要走向國際市場,一定要有好的媒介,要想進入國外主流市場,一定要與國外出版社合作,用本土化語言創作,並用本土化的市場運營方式,否則我們自己推出的英文圖書常常因不合當地規範而難以被接受。”李岩從出版社的角度分析說。

人民文學出版社總編輯劉國輝也表示,如果是強推政治意識形態的內容,就很難打開市場,因此出版商應當順勢而為,在精辦論壇數量,提高品質的基礎上,提高對話的質量,把作家活動做深做透,是擴大文化影響力的最佳方式。

“中國一直在積極參加世界各國書展,但從整個世界版權交易情況看,中國作家的版權輸出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一位版權代理商曾如是感慨。不過,我們也可以由此看出,中國圖書、中國文化走出去還有更大的空間。

(陳娟  劉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