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人才、開放政策與鼓勵生育三管齊下

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前日公佈了《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預計到二零二五年,澳門的總人口約為七十五萬人,而且屆時澳門將步入老齡社會。這份研究報告在全面和深入地檢視澳門人口狀況、政策背景、人口規律、各地人口相關政策經驗等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就澳門人口政策的重要領域提出了較為全面的配套政策建議,為特區政府制訂長遠、有效、系統性的人口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在短短的十年間,澳門特區的總人口,就將從六十二增加到七十五萬,單是依靠自然增長,似是不可能。因此還應主要是把增長途徑擺放在機械增長方面,包括外來移民,外聘人才,甚至是外僱人員。

實際上,根據人口學的理論,城市人口增長率是指一年內城市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與同期該城市年平均總人口數之比。而城市人口增長可分為自然增長和機械增長,該兩種增長之和便是城市人口增長。城市人口自然增長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長,導致的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或減少,即城市出生人數與城市死亡人數的淨差值。反映城市人口自然增減速度的指標主要是城市人口自然增長率,它是一年內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長,導致的城市人口增減的絕對數與同期該城市年平均總人數之比。而城市人口機械增長率是指一年內城市人口因遷入和遷出因素的消長,導致人口增減的絕對數量與同期該城市年平均總人口數之比。城市人口機械增長率是反映城市人口因遷入和遷出等社會因素引起人口增減變化的指標。

嚴格來說,外僱人員不應將之計算進人口總額內,但近年已經習慣如此,在統計澳門的人口時,將外僱人員也計算進去。這是否會對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時產生幹擾影響?很難評估。至少是特區政府的大部分社會福利政策,是必須持有澳門居民身份證者,包括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在內,才可以享受得到的,比如已經成為澳門特區「招牌菜」的現金分享,還有入學、醫療、老年照顧、殘疾人士的照顧等。因此,倘是單純的人口統計,將外僱人員包納進去,倒也無妨;但倘是為特區政府制定社會發展政策而提供準確參考資料的人口調查,也將外僱人員包括進去,則可能會混淆不清,導致政策出現偏差。

因此,較為嚴謹科學的人口統計,是分為固定人口(或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又稱暫住人口)兩大項計算。固定人口當然是指有戶籍者,在澳門特區則是指持有居留證件者;而流動人口則是指無戶籍者,在澳門特區而言,則是指持有逗留證件者。實際上,在內地,流動人口是在中國戶籍制度條件下的一個概念,指離開了戶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但目前尚無明確、準確和統一的定義。國際上,類似的群體稱為「國內移民」。中國的人口流動主要是由農村流向城市,由經濟欠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由中西部地區流向東部沿海地區。由於戶籍與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掛鈎,離開了戶籍所在地流動人口就權益得不到保障,比如流動人口中學齡少年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

比照內的的人口統計模式及管理制度,結合澳門特區的實際情況,在政策研究範疇內的人口研究,將流動人口也計算進去,對人口承載量、居住單位需求量、交通需求量等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對於社會福利政策發展的研究,尤其是必須持有居民身份證者才可享受的社會福利的政策研究,這部分人口的數據就顯得沒有意義。

從《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所提供的數據看,近年來澳門特區的自然增長率頗低,低於周邊地區。而機械增長率則甚高,高於周邊地區。自然增長率偏低,是直接受制於澳門的生育率偏低。澳門居民的生育積極性不高,除了是整個「地球村」的大規律相符之外,還因為澳門本身的生育及撫養成本甚高有關。由此,又進一步導致澳門成為老年社會,退休或養老福利享受者,高於固定的勞動人口。

澳門將踏入老年社會,這並非是澳門所獨有,內地可能更為嚴重。因為按照基本法規定,澳門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生育,不受計劃生育政策影響。但由於澳門的都市化程度很高,這卻導致澳門居民的生育意願並不高,可以說是自願實行「計劃生育」,甚至是不願生育。這種情況反映在國際,就形成一種隱優:越是高度文明發展的地方,當地居民就不願生育;越是文明發展落後的地方,當地居民就越是樂於生育,而且是兒女一大群,天生天養。這將形成強烈的落差,影響人口平均質素。幸好,按照「一國兩制」政策和《澳門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區是一個與其他地區尤其是經濟發展較為落後地區相隔絕的行政區域,因而不用擔心這種兩走極端的情況出現。不過,由於澳門居民的生育積極性不高,相反由於社會穩定,營養和醫療條件較佳,人的預期壽命提高,從退休到死亡之間的年期拉長,就相導致老年社會提前形成,對相應的醫療、養老設備需求形成要增加。這對政府的養老福利政策就將構成頗大的壓力。

因此,澳門特區的自然人口政策,應與內地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背道而馳,是鼓勵居民生育。,如教育等成才高吊,雙職工等。為了理職,可從政策方面入手,是可以鼓勵生育,因而報告建議,營造環境鼓勵生育。特區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劉本立就認同要提高澳門居民的生育意願,並指出必須營造有利環境,其中解決托額不足、推動僱主讓女性兼職或彈性上落班、男性侍產假等家庭友善政策,比單純的出生津貼有效。也建議政府加快研究新類型租賃房屋,協助未能申請社會房屋的新婚家庭解決住屋需要,支援有生育意願的年輕夫婦。這確實是積極的辦法。

但從生育到成才,一般需要二十餘年的時間,這對澳門特區的飛速發展來說,是時不與我。至於挖掘潛在勞動力,由於澳門失業率已是極低,處於全民就業的情況,當然會有收獲,但相信成效不會很大。因此,要讓人口增長能夠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單靠自然增長已經是不靠譜,還需在機械增長方面多想辦法,比如外聘專才,吸引在外澳人回流,甚至是適當放寬移居澳門政策,包括允許在澳門就讀的內地學生畢業後留澳就業等。但這必然會遭到本地壓力團體的反對。如何取得平衡,還需端看特區政府的政治智慧及操作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