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頭大鱷”偏愛誰?

“做空”是先借入股票以現價賣出,獲得一筆收入,等待股票價格下跌後以較低的價格買入股票歸還給出借股票的人,這其中的差價也就成了做空者的收益。可以說,“做空”也是一種利用規則獲利的行為。

國際先驅導報7月9日報道 最近一段時間,“做空”這一相對陌生的概念,成了普通股民的常用詞。

事實上,在多個國家的股票市場中,都出現過“空頭”的身影,其對市場的影響力亦不可低估。不過,並非每一次“股災”都可以與“做空”畫等號。

那麼,究竟什麼是“做空”;“做空”的主要手段又有哪些;“做空”的威力有多大;在市場暴跌的過程中,“空頭”究竟是“罪魁禍首”,還只是合理利用了規則獲利……

或許,這些都可以從股市操作規則與“空頭”思路中一探究竟。

利用規則獲利

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做空”和“做多”機制一樣,是一種正常的金融操作手法。

以股票市場為例,“做多”已是絕大多數投資者所熟悉的操作,即花錢買入股票,等待股票上漲,再以更高的價格賣出股票從而獲取差價收益;而“做空”則是先借入股票以現價賣出,獲得一筆收入,等待股票價格下跌後以較低的價格買入股票歸還給出借股票的人,這其中的差價也就成了做空者的收益。

可以說,“做空”也是一種利用規則獲利的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當市場機制不健全時,直接通過融券業務“做空”會受到諸多限制,而利用股票現貨市場的下跌的機會“做空”股指期貨,已經成為一些市場資金的重要盈利方式。

在經濟低迷國家找機會

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利用某種特殊背景做空獲利的案例頻頻發生。在此過程中,也成就了一批“空頭”。

而提到利用“做空”獲利,就不能不提到索羅斯——這位生於匈牙利的猶太人,在多個國際外匯市場充分利用“做空”機制,成為資本大鱷:英鎊、泰銖、日元甚至港幣,都曾成為索羅斯的“做空”對象。以近年發生的“做空”日元為例,索羅斯的學生、掌管索羅斯基金的貝森特,利用日本經濟出現的問題,同樣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日本的宏觀經濟仍然低迷,然而日元的幣值卻意外維持著堅挺。從2009年到2011年,美元兌日元匯率從100的高點一路下跌至接近77。但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卻在採取多種政策刺激經濟,政府債務持續擴大,債務總額占其GDP的比例一度接近200%,銀行利率趨近於零。到2012年,在國際貿易中,日本也由順差變為逆差,日元貶值的壓力進一步凸顯。這種壓力也最終演變為事實。從2012年11月到2013年2月,美元兌日元匯價一路上漲近20%。

此時的貝森特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特別是在支持量化寬鬆的安倍晉三最有望當選日本首相的情況下,貝森特決定大舉“做空”日元。當然,在金融監管較為嚴格的日本,國際資本的操作也更為隱蔽,而貝森特的做法是一邊放大杠杆做空日元頭寸,同時買入日本股票——貨幣貶值也會帶來股市的短暫繁榮,這幾乎是一筆穩賺不賠的生意。

發佈報告影響市場預期

期貨和外匯市場本身就給予了投資者“做空”工具。期貨的價格圍繞其預期的市場價格上下波動,而外匯的價格本身就是相對價格(一種貨幣相對另外一種貨幣的價格),其漲跌並沒有固定的長期趨勢。然而,在作為宏觀經濟晴雨錶的股票市場,由於宏觀經濟長期向上的趨勢,利用股票的“做空”機制掙錢,實際難度是更大的,但是仍有一些機構依靠發佈做空報告,成為市場的贏家。

在美國,一家名為渾水的投資機構,就是專門通過嚴密細緻的調查,發現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發佈“做空”報告的機構。

以渾水“做空”中概股上市公司網秦為例。2013年10月24日,渾水發佈了關於網秦的“做空”報告,該報告指出,通過翔實的調查發現,網秦這家公司存在嚴重的財務造假,其通過定期報告展現給投資者的公司狀況與真實情況明顯不符。比如,網秦自稱在中國市場佔有55%的份額,但是這一數字實際只有1.5%;網秦自稱是一家以網絡安全為主營業務的公司,但是其安全領域的營業收入有72%是捏造的;而與網秦所稱600萬付費用戶不同的是,真實的付費用戶數量可能不到25萬……根據渾水投資的這份調查報告,網秦的真實價值要遠遠低於現價。渾水甚至稱,網秦將在一年內被退市。

渾水的“做空”報告發佈後,網秦股價快速跳水,從接近24美元(1美元約合6.12元人民幣)的高點一度最大跌幅達60%,最後被迫暫停交易,收盤價為12.09美元,跌幅47%。

當時面對渾水的一系列說法,網秦聯席CEO奧馬爾•汗回應稱,渾水說法荒謬。網秦CEO林宇則在公開回應渾水報告時表示,已在國內起訴渾水公司,並呼籲建議“反渾水同盟”組織。

防止“做空”衍生的恐慌情緒

不過,儘管“做空”成為導致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並影響著股市下跌的程度,但不可忽視的是,股市下跌以及會否發生暴跌,還與經濟政策、國內外經濟環境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

舉例而言,如果“股災”發生在經濟週期上升期或降息週期,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資金面的支撐,股市會具有較強的恢復能力且調整較淺較快,比如美國1987年股災、2011年受主權債務危機衝擊;但是如果“股災”發生在經濟週期下降期或加息週期,股市就會恢復力較弱且調整較深,比如美國1929年大蕭條、2008年次貸危機、日本1989年股災。

值得注意的是,當股市下跌時,市場上關於機構或“不明資金”通過股指期貨“做空”的消息會加劇市場的恐慌心理。而正是這種恐慌心理,容易誘發市場的惡性循環。例如,有傳言稱,有外資機構利用灰色區域,通過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編注)專戶,“裸空”A股股指期貨。儘管此類消息被證偽,但依然在普通股民中間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效應。有分析認為,連日來發生的股市“踩踏事件”,就與這種情緒不無關係。

事實上,在一些散戶投資者較多的股票市場中,買入股票“做多”成為一些投資者習慣的操作方式。一位資深投資策略分析師指出,一旦股票下跌,保存盈利或者減少虧損的需求,就會引發市場參與者的連鎖反應。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的確存在一些投資者利用股指期貨“做空”獲利,但是更多是出於對沖現貨下跌的需求。其實,如果沒有股票市場下跌調整的需求,“空頭”利用股指期貨“做空”股市也就失去了根基。可以說,正是“股票市場下跌-股指期貨砸盤-現貨市場進-步恐慌性拋售”的循環,才更容易將“做空”演變為一場“股災”。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做空”行為;如何在“股災”發生時管控“做空”行為;如何預防及穩定由“做空”衍生的恐慌情緒,這些或許都應成為股市所在國和地區政府與股民思考的議題。(

(羅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