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台海政局如何「錢七條」仍是指導方針

今年是「香港錢七條」發表二十周年,也是「澳門錢七條」發表十六周年。如果說,「澳門錢七條」不是逢十逢五,因而未見有舉行紀念活動,是可以理解的話,「香港錢七條」發表二十周年,卻未見有何表示。如何不是曾任國台辦六局(港澳及海外涉台局)副局長,及香港中聯辦台務部副部長的楊親華,在《兩岸關係》月刊發表《香港澳門特區政府處理涉台事務的指導方針——紀念「錢七條」發表二十週年》一文,可能會使人感到「悄無聲色」。

實際上,「香港錢七條」是於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二日,錢其琛副總理在香港特區籌委會預委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表的,今年正好是二十週年;而「澳門錢七條」則是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五日,錢其琛副總理在澳門特區籌委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至今已是十六年。兩個「錢七條」的核心,都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香港、澳門和台灣,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因此,香港、澳門兩特區與台灣地區之間的各項交流交往,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回歸後香港、澳門的涉台問題,凡是屬於涉及國家主權和兩岸關係的事務,應由中央人民政府安排處理,或由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處理。就澳門而言,「澳門錢七條」的第六條就界定了回歸後澳台關係的性質,並在此基礎上明確了中央人民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在處理澳門涉台問題上的權限劃分,並就某些具體問題作出了規定。這些政策規定在體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同時,也充份尊重澳門特區的高度自治,是與澳門作爲中央人民政府轄下的特別行政區的地位相適應的。因此可以說,「澳門錢七條」既具有堅定的原則性,也具有靈活的現實性。

「澳門錢七條」的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妥善處理台灣在澳機構和人員,允許其在回歸後以適當的名稱繼續留存。早在一九八四 年,鄧小平和姬鵬飛就已分別多次表示,「九七」後,在香港的國民黨人員和機構「仍然可以存在」,「但是他們在行動上要注意不能在香港製造混亂,不能搞『兩個中國』」;「他們衹要遵守當地的法律,就和香港居民享有同樣權利,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他們都是中國人,我們相信,他們是會站在我們民族的立場,維護民族的大局、民族的尊嚴」;希望他們「對國家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和保持香港的穩定繁榮作出貢獻」。鄧小平、姬鵬飛的這些論述,亦同樣適用於澳門。而「澳門錢七條」中的第七條就是重申了這一政策精神,並表明了這一基本精神的一貫性和嚴肅性。而「澳門錢七條」比「香港錢七條」多了一個「以適當的名稱」的限制詞,這是台灣駐澳門機構「九九」後繼續留存的關鍵。澳門回歸後,台灣駐澳機構及時地改用符合「一個中國」原則的稱謂,因而獲得合法留存,並繼續從事各項職能。

「澳門錢七條」的正式發表,等於間接地宣佈「一二•三事件」中的「投降書」已被正式撤銷。發生在一九六六年的「一二•三事件」,從本質上來說,是澳門居民爲維護民族尊嚴,反對澳葡殖民統治的正義鬥爭。但是,以「一分爲二」的觀點來分析,該政治事件發展到後期,卻演變成「國共鬥爭」,這雖然爲澳門地區爭取到此後長時間的社會穩定,但卻在客觀上亦留下了不少負面的後遺症。其中,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外事處與澳葡政府所簽署的協議所含有的「驅逐蔣幫出境」、「徹底肅清蔣幫的團體組織和人員」的規定,根本無法適應北京後來所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而「澳門錢七條」宣佈「台灣現有在澳門的機構可以適當的名稱繼續留存」,並鼓勵、歡迎台灣駐澳人員「爲祖國的統一和保持澳門的穩定發展作出貢獻」,這就等於間接宣佈前述「一二•三投降書」的相關內容,已正式地被廢止。這不但有利於台灣駐澳機構和人員的繼續留存,也有利於澳台之間的民間往來,更有利於讓澳門在兩岸關係中發揮獨特作用,爲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早日實現作出應有的貢獻。

雖然在香港、澳門回歸後不久,台灣地區發生了「政黨輪替」,民進黨上臺執政,但並沒有影響港澳「錢七條」的實施,相反卻讓澳門特區憑藉著其獨特的有利條件,在促進兩岸關係方面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大陸海協會在澳門設立辦事處,以利於一些不方便到大陸的台灣政治人物,在該辦事處商量探討事情。由於當時香港對台灣入境政策仍然偏緊,甚至是需要專門辦證,倘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有所疏漏,就會發生「洩密」事件,頗為不便。而澳門對台灣居民的入境政策頗為寬鬆,因而這個海協會在北京以外的唯一辦事處,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間,為溝通兩岸發揮了重大作用。另外,在民進黨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因而海峽兩會無法恢復談判的情況下,澳門特區也以其獨特的地理和政治環境,為兩岸間必須進行的談判接觸,提供了便利條件,並形成了著名的「澳門模式」。那就是以「政府授權、民間名義、官員主談、公權力落實」的手法,以「行業對行業」、「團體對團體」的方式,在澳門商談的新模式。

於此同時,由於「錢七條」鼓勵澳門特區與台灣地區發展民間關係,因而「陸委會」港澳處的兩個「白手套」之一--中華港澳之友協會,與據說也是澳門中聯辦台灣事務部的兩個「白手套」之一的澳門中華文化交流協會,建立了交流關係,定期聯合舉辦澳台論壇。這與兩岸當局的「白手套」--海協會和海基會的互動,互相輝映。

二零零八年,台灣地區再次發生「政黨輪替」,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再次執政,因而直接促成陸委會主委王鬱琦訪問澳門,並與行政長官崔世安會面,還互相稱呼官銜。由此,進一步促成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夏立言的官式會面。澳門,再次發揮兩岸關係重要橋樑的作用。

明年一月,台灣地區可能又將會發生政治變局,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可能會上臺執政。在民進黨堅持「台獨黨綱」,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的情況下,澳門特區在兩岸關係中的特殊作用,又將凸顯起來。有「錢七條」的指引,也有過去多年的經驗積澱,相信將能做得更好。但還應及早未雨綢繆,有所準備,做好預案才能有備無患,運籌帷幄,可操之於我,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