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兩岸政策的基本主張

本文梳理了蔡英文踏人政壇以來所提出的兩岸政策主張,涵蓋其對兩岸政治關系、兩岸協商對話、兩岸經貿關系等問題的看法,以期對她的兩岸政策主張之歷史與現狀作一概覽。

一、關於兩岸政治關系

1、在兩岸政治定位上,頑固堅持“兩岸兩國”,否定“一個中國”及“九二共識”

一是頑固堅持“兩國論”,支持“一邊一國”。蔡曾是李登輝時期“兩國論”的重要幕後推手,2000年出任民進黨當局陸委會主委時即明確宣稱“未來台灣不論是統、是獨,或是維持現狀,都必須以‘兩國論精神’為架構”。2002年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論”後,蔡則為其辯解稱“一邊一國是兩岸關系的事實陳述”。2004年蔡還在“公投綁大選”辯論中宣稱“兩岸問題的本質是兩個主權國家將來要發生何種關系,是彼此互相定位”。2008年蔡接任民進党主席後,迫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壓力,不再發表有關“兩國論”、“一邊一國論”等敏感言論,但本質上仍是沒有“兩國論”之名的“兩國論”路線。

2010年蔡競選連任民進党主席時宣稱,要以“主權獨立及對等尊嚴為原則,發展和平穩定的中國政策”。2011年蔡還公開宣稱“我的國家是這塊土地,不屬於也不同於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是反對“一中原則”,否認“九二共識”。蔡自2000年正式亮相政治舞臺以來,一直明確反對“一個中國”、否認“九二共識”。2000年蔡出任民進黨當局陸委會主委後,即明確宣稱“兩岸從來就沒有‘一個中國的原則’的共識”,並稱“新政府雖接受舊政府對九二年共識的表述方式,但不表示我們接受中共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說法”,並提出以“九二精神”取代“九二共識”。2008年蔡接任民進党主席後,仍堅持其頑固立場,宣稱“民進黨的立場就是沒有‘九二共識”。2011年8月蔡公佈“十年政綱”時仍堅稱“‘九二共識’是被創造出來且並不存在的觀念,沒有承認不承認,接受不接受的問題”。2013年6月蔡還強烈抨擊國民党榮譽主席吳伯雄“以一中架構定位兩岸關系是嚴重傷害台灣主權”。但2015年6月訪美時,調整論調,稱將與“九二共識”求同存異。

2、在台灣地位上,堅持“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部分承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

蔡雖具有強烈的“台灣主體意識”,但在台灣地位問題上並不主張激進的“法理台獨”,而是傾向強調“台灣事實獨立”的“獨台”主張。為此,蔡贊同借殼上市,以“中華民國”包裝“台灣主權獨立”。

一是強調所謂“台灣事實獨立”。2000年蔡甫任陸委會主委時稱,“新政府現階段不提兩國論是在向對岸釋放善意,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否定兩國論旨在陳述台灣主權獨立自主的事實”。2004年蔡更進一步宣稱“台灣經過五十多年發展,法律上2300萬人已形成主體,台灣也有自己的主權”,“台灣是一個國家”。2008年蔡任党主席後,明確宣示“民進黨主張很清楚,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主權屬於全體人民”。2011年蔡公佈“十年政綱”時稱“台灣人民堅持‘主權獨立’,反對任何一黨專制的政治意志,更是鐵一般的現實”。2013年4月蔡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仍高調宣稱“現在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台已是主權獨立國家”。

二是有限度地承認“中華民國體制”。2000年蔡以陸委會主委身份首次赴“立法院”報告時稱,“台灣屬於中華民國所有,中華民國為一主權獨立國家,實際行使主權範圍僅限台澎金馬”,並稱“就政治層面來說,我是中華民國國民”。2004年蔡高調宣稱 “台灣與中華民國之間的兼容性,在於如無台灣就無中華民國的生存空間,但無中華民國就沒有一個團結的台灣”。2011年蔡在參加“大選”的演講中進一步提出“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不再是外來政府”,但強調是所謂“中華民國的新生”,不同于1912年的中華;民國,疆域僅限於台澎金馬。2015年6月,蔡在訪問美國時,明確提出“當選後,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發展”,並將“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解釋為“涵蓋憲法條文本身、後續修正解讀、大法官釋憲和在台灣實際實施的狀況”。

3、在台灣前途議題上,繼續堅持“住民公投自決”,強調民主程序

一是強調”2300萬人民決定台灣前途”是底線。蔡自從政以來,一直主張“台灣前途自決”。2000年蔡擔任陸委會主委後,就多次聲稱“只有台灣2300萬人民才有權利對台灣前途、命運及現狀做出決定”。2008年蔡接任民進党主席時稱“台灣前途決議文中有關現狀改變需經2300萬人公投的規定,這是我們堅持的底線,不能有任何退讓”。2010年蔡稱“黨綱強調2300萬人決定台灣前途,這是所有台灣人都該堅持的事”。2011年蔡公佈“十年政綱”稱,“任何涉及台灣重大利益的對外與安全政策,包括台灣前途之決定、獨立現狀之變動,以及重大對外政策之制定與執行等,都應遵行民主之原則與程序來決定”。2013年2月,蔡稱“兩岸關系是重大公共議題,絕不是一個或兩個人就可以主導兩岸關系走向,最終還是要台灣最終民意,透過民主機制顯現出來”。

二是標榜對台灣前途持開放態度。2000年蔡首次赴“立法院”報告時稱,在不預設任何前提的情況下,願與大陸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統一與‘一個中國’都是兩岸問題有效的選項。2009年蔡訪問日本期間宣稱“兩岸能否如中國大陸所期待的達成統一,可由全體台灣人民決定”。2011年底蔡在“總統”選舉投票前進一步加碼稱,“一中各表”、“終極統一”等都可納入“台灣共識”討論,而若當選將成立“兩岸對話工作小組”,“兩岸什麼都可以談”,“不需要預設前提或排除任何選項”。

三是支持並極力鼓吹“公投制憲”。蔡深受西方自由主義影響,對“制憲”、“公投”等主張一直持辯護和支持的立場。2003年蔡為陳水扁“催生新憲法”辯稱,“中華民國憲法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要求”,“是台灣人民思考並採取必要行動的時候了”,“很多人期待制憲而非修憲”。2004年蔡為陳水扁“公投綁大選”辯稱“公投是台灣必須要走的路”,並以“公投失敗不利於台灣主權獨立的地位,也可能使中共誤判台灣內部情勢”為由,鼓動台灣民眾以“公投”對抗大陸。2008年蔡接任党主席後,即要求將“主權議題”納入“公投法”,鼓吹“未來兩岸重大議題,應主動交付人民公投”。2010年蔡在”520上街頭、ECFA要公投”靜坐活動上宣稱“要救國家,就從公投開始”。2013年8月蔡在要求馬英九當局召開“國是會議”優先解決七項議題時,主張應“修改公投法,讓公民社會廣泛參與國政”。

四是反對廢除“台獨黨綱”。2008年民進黨下臺後,面對外界要求該黨檢討“台獨黨綱”的強烈呼聲,蔡聲稱“當初寫下黨綱的台獨前輩,用意是要確保2300萬人民能有一個獨立的主權,任何人都不能幹擾這個主權的運作”。2009年蔡重申“民進黨的基本價值沒有錯,沒必要提出新的主權論述決議文,‘台獨黨綱’不應廢除”。2010年蔡在談及兩岸對話時再次強調“不會宣示放棄‘台獨黨綱”’的立場。2011年蔡競選“總統”時稱,“民進黨在不同的時間點,要對‘台獨黨綱’做不同的解讀和詮釋”。

二、關於兩岸協商對話

1、主張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開展兩岸對話

一是民進黨執政時期,堅守“反對兩岸預設政治前提”的立場,對兩岸對話的態度較為強硬。蔡為否定“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協商對話的基礎,反復強調“兩岸協商必須在沒有預設任何前提的情況下才能談判”。2001年蔡以陸委會主委的身份宣稱,兩岸對話“必須先確立中華民國主權、中華民國人民與政府都存在的事實,這不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而是國家基本生存的問題”。2002年蔡在華盛頓發表演說稱,“在不設前提的情況下與中國大陸進行包括政治議題在內的全面協商,是民進黨政府與前政府不同之處”。2004年民進黨“總統”選舉獲勝後,蔡聲稱“希大陸早日移除預設的政治前提,與我方進行對話與溝通”。2006年蔡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後稱“只要在尊重我方主權的前提下,民進黨政府會積極應對兩方接觸事宜”。

二是民進黨下臺後,雖仍“反對兩岸對話預設前提”,但對民共交流的態度漸趨積極。2008年蔡接任党主席後,一方面仍堅持兩岸對話不預設政治前提的立場,聲稱“不能以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或‘九二共識’作為前提”。另一方面,隨著大陸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對台政策得到島內民意的高度肯定與支持,蔡英文及民進党不得不更加重視發展與大陸關系,對民共交流的態度也漸趨積極。首先,釋出願與大陸對話的信息。蔡接任民進党主席後,多次在媒體采訪中聲稱“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的情況下,與中國進行直接並實質對話”。其次,主動構建與大陸交流渠道。2011年蔡以選舉補助款成立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意圖以此“強化與中國直接交流的能量”,隨後多次邀大陸著名學者赴台座談交流,並派智庫執行長林全訪問大陸。蔡聲稱“智庫在研究對大陸政策的同時,也可以讓大陸方面更理解民進黨,以促進雙方溝通”。再次,提出若能重新執政將成立“兩岸對話工作小組”,為兩岸協商鋪路,並強調“兩岸什麼都可以談”,“不需要預設前提或排除任何選項”。

2、提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

2001年蔡為配合陳水扁拋出兩岸“統合論”,提出“希望兩岸從經貿文化的統合著手,逐步建立兩岸信任,進而尋求兩岸永久和平、政治統合的新架構”。2003年蔡進一步明確提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稱“這是一項戰略性的政策概念,它最少涵蓋信心建立措施、軍事交往規則、制度性協商機制、政治民主化等實質內涵,兩岸如能建立此一架構,最少可確保20年的良性互動,也符合各自的長程發展目標”。2004年蔡在“公投”辯論會中聲稱,“兩岸必須建立一個架構,讓任何事件的發生都可以在此架構中解決;兩岸應從符合雙方利益、國際利益的基礎上去複談,這就是兩岸和平互動架構”。2011年6月,蔡在訪問菲律賓時稱,“兩岸之間有共同之處與共享之利益,那就是我們共同追求的和平發展”,“在捍衛我們價值的同時,我們尋求與中國建立一個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同年8月,蔡公佈的“十年政綱”中聲稱,雙方應“在互動中逐步建構多層次、多面向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解決問題,維持穩定之建設性雙邊關系”。

3、在兩會商談議題上逐漸由強烈反對轉而要求“全面監督”

一是反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啟兩會商談。蔡剛任陸委會主委時,曾妄圖在否認“九二共識”基礎上重啟兩會協商。2000年蔡多次以陸委會主委身份宣稱,“希望能回歸92年兩岸擱置爭議,展開交流與對話之精神,使兩岸重啟對話”。2001年蔡更公開肯定“兩岸兩會的商談機制,仍是目前最可行、最具可操作性的協商管道”。但在其否定“九二共識”的圖謀破滅後,蔡對恢復兩會商談的態度逐漸轉冷。2003年蔡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聲稱,“中國大陸要求以‘一個國家的內部事務’處理直航問題,等於是承認‘一個中國’,我們無法接受”。民進黨下臺後,喪失了對兩會商談的參與權,使蔡及民進黨反對兩會商談的態度漸趨強硬。2008年蔡接任党主席後,強烈抨擊馬英九當局推動恢復兩會商談是“以主權的讓步換取不確定的經濟利益,導致台灣主權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

二是兩岸關系深化發展促蔡轉為柔性反對兩會商談。隨著兩會商談帶來的惠台政策越來越多,島內民眾接受度越來越高,蔡不再發表激烈的反對言論,轉而要求“全面監督”兩會商談。2008年蔡接受媒體訪問時稱“兩會複談牽涉國家根本性利益,其應受的監督及透明度特別重要,尤其應該接受公開監督”。2009年蔡公開要求“所有協議必須經立法院同意,涉及主權事項,須經公民投票”,“立法院應速成立兩岸監督小組,修正兩岸條例,收回對行政部門空白授權”。2010年蔡更指責馬英九當局在“兩會協商過程中不斷架空立法院監督權,且協議文字趨向空洞化,刻意掩藏重要原則,讓人民與立法院無從監督”。2013年8月蔡要求馬英九當局召開“國是會議”優先解決七項議題時稱,“應建立兩岸談判的監督機制,解決服貿及後續協議爭議”。2014年4月,蔡在民進黨重大議題協調會報上裁示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建立交流規範,並在6月的訪美之行中再度強調這一論調。

三、關於兩岸經貿關系

1、大肆渲染大陸市場高風險,主張對兩岸經貿關系“積極管控”

一是民進黨執政時期,主張加強對兩岸經濟往來的風險管理。蔡在陸委會主委和“行政院副院長”任內,雖公開表示“大三通不可避免”,且促成了開放兩岸“小三通”和八寸芯片廠登陸,但總體上仍堅持以“不危及國家安全的前提以及有效的風險管理”作為其兩岸經貿政策的基調,並主張在WTO多邊架構下處理兩岸經貿關系。2001年蔡與在台美國商會代表會面時聲稱,“大陸市場雖然充滿潛力,但也不能忽視其高風險性”。2003年蔡赴“立法院”報告稱,“台灣應時時刻刻都要有風險管控的觀念”。同年蔡在公開發表演講時稱“惟有將兩岸經貿置於全球經貿架構之內,朝總體風險管理角度邁進,才能有效平衡台灣在兩岸經貿的可能風險”。

二是民進黨下臺後,在管控兩岸經貿的立場上一度趨於強硬。2009年蔡就反對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召開記者會時稱,ECFA將使“台灣過度依賴中國”、“淪為一中經濟市場”、“最終走向終極統一”。2010年蔡回答記者提問時稱“中國存在併吞台灣的意圖,把台灣發展的機會放在中國手上,是充滿風險的一條路”。2011年蔡公佈“十年政綱”稱,要“維持台灣的經濟自主性”,“應建立互惠而非讓利、和平而非沖突、對等而非主從的經貿關系”。

2、部分妥協接受兩岸經貿關系發展現實,強調“若重新執政將繼續推動兩岸經貿關系”

隨著兩岸經貿關系不斷深化發展並為越來越多島內民眾所接受,蔡不得不一定程度調整其兩岸經貿政策主張,逐漸從“積極管控”轉為強調“若重新執政將繼續推動兩岸經貿關系”。一是對ECFA等兩岸經濟協議的態度逐步由“全面反對”轉為妥協與被動接受。2009年蔡在第二階段“民間國是會議”中稱,兩岸簽署ECFA應經過“產業參與、社會辯論、國會監督、人民公投”四程序。2010年蔡參加反對ECFA遊行時聲稱“ECFA的簽訂涉及台灣前途,必須公投”。2011年蔡在角逐民進黨“總統”提名時稱,“民進党若重新執政,不會對ECFA政策‘橫柴人灶”,將“讓人民自己判斷有沒有‘公投’的必要”。2012年“總統”選舉投票前夕,蔡更公開承諾“若重新執政將概括承受兩岸已達成的各項協議”。二是強調將繼續推動兩岸經貿關系。2011年6月,蔡訪德國、英國時稱,“亞太區域的和乎必須有穩定的兩岸關系,維持兩岸和平與穩定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責任,也是兩岸共同的責任與利益”。蔡並稱“可以善用中國市場”,民進黨如果執政,將繼續推動兩岸經貿關系,以更積極態度與中國對話,強化彼此實質性交流。2013年8月蔡更建議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召開擴大會議,認真討論兩岸經貿問題。三是繼續以國際戰略高度定位兩岸經貿政策。2010年蔡明確提出“台灣的戰略”就是“應走向世界,跟著世界一齊走人中國”,並認為“這種審慎漸進的方式更符合台灣安全、尊嚴與人民利益”。2011年蔡再次宣稱“台灣與中國的關系應放在多邊的國際結構處理,也就是WTO的結構”。

(王治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