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獨居老人推動智慧安老

陳觀生

日前,香港天水圍一個公屋單位內兩名長者死亡,他們是翁婿關係。懷疑女婿在家中失救死亡,之後外父因為缺乏照顧去世。再早之前,本澳網上流傳女子涉嫌虐打母親片段,引起社會極大關注。據當局後來調查,女子於去年提出申請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的服務,當時經評估後認為符合資格,但其後女子認為中心的服務未能提供一對一的治療,不及自己照顧母親,最後取消申請。過往,本澳亦發生過獨居或是“兩老相依”長者的事故。如前幾年,一名88歲獨居長者被發現在富澤園寓所內自縊身亡;另一名居於望善樓、行動不便獨居長者,當月亦因寓所失火葬身火海。近年來,雖然特區政府推出了大量的措施照顧長者,本澳不少社團也投身長者服務。但接連發生獨居(“兩老相依”)長者事故,令社會關注他們保障是否足夠。

獨居老人亟需社會關注

本澳過去「養兒防老」的觀念盛行,長者與子女同住的三代、四代同堂比例高,獨居的老人大部分是無子女者。然而現已有愈來愈多老人選擇不依附子女,單獨和配偶生活。據統計局資料,2011年本澳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佔人口的8.5%(40,800人),達到聯合國規定的老齡化社會新標準的7%。統計局出版的《2011-2036澳門人口預測》更預期,2036年老年人口將突破23.7%(157,200人)。

同時,獨居老人在本澳為數不少,根據統計局出版刊物《人口老化的趨勢與挑戰》,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本澳獨居長者有5000多戶,佔長者住戶20%。年滿65歲的澳門永久性居民,平均每月可獲發包括養老金、中央公積金、敬老金共近5000元津貼,然而,在金錢以外的心靈支援服務,卻顯得有點匱乏,獨居長者人數只有增無減,當局如何制訂具前瞻性長者政策,值得思考。

首先,獨居長者缺乏心靈上支援值得關注。統計局資料顯示,本澳獨居長者當中不少具有一定經濟能力,而社會保障亦基本足夠,他們面對最大問題,是缺乏心靈上支援與乏人照顧及關懷,隨著本澳人口老化,問題將陸續浮現。

其次,客觀因素影響長者服務成效。據專家指,政府公共總開支投放在養老金僅佔總體不足4%,現時的養老津貼,僅能滿足長者的基本需求,金額尚有調升空間。專家稱,當局因應長者推出的服務種類足夠,惟礙於客觀因素,如土地資源缺乏,致安老院舍宿位短缺、長者社屋輪候時間長,社服機構又人資不足,均會影響服務成效,他舉例:「社工家訪預每次傾一個鐘,人員流失加上老人家多咗,就要縮短時間。」他又關注不少長者住在唐樓單位,由於是自己物業不符合申請社屋資格,惟年紀大,身體機能轉差,唐樓已是不適合的居所,形成死循環:「尤其是行動不便,出入都難,好難維持基本生活水準。」長遠來說,只能期望循舊區重整解決。

再次,獨居長者易空虛更需關顧。長者輕生個案時有發生,其心理狀況一直備受關注。有長者關懷服務網絡社工指出,目前加入網絡的近千名獨居或兩老同居長者中,沒有子女的只有兩成,其餘八成大多因數女工作緣故,難以照顧而獨居。她指出,獨居長者年輕時,是與子女或親友居住,獨居後心理上需要適應,亦較一般長者容易感到空虛,需要關顧程度較高,但因不願麻煩別人的心理,遇到問題往往不救助,當中以行動不便、身體較弱者為甚,容易出現抑鬱、厭世情緒,自殺比例亦最高:「佢哋好多唔係冇錢,係有錢但出唔到門,想買鍾意嘅嘢都做唔到。」她建議,行動方便的長者可走出屋外,多參與社區活動,實現自我價值,至於行動較差的長者,則可參加各社服團體開辦的長期性家居照顧及支援服務,定期有義工上門探訪,提供情緒支援、亦有送膳及代為購物等服務,滿足心理需求。

還有,獨居長者支援機構未能完全覆蓋隱蔽獨居長者。「家庭照顧、原居安老」是本澳安老政策的基本方針,當局藉與民間機構合作,開展安老服務。社工局在2009年開始,與社服團體包括明愛、工聯、街總等的合作,推出「獨居長者連網支援計劃」,定期致電及探訪,為他們提供關顧。至於街總長者關懷服務網絡辦事處,則是首個為獨居長者而設的服務平臺,於2002年已經成立,透過建立獨居長者和義工的聯繫網絡,透過義工定期探望中,減低獨居長者的孤獨感,建立自信。但是,本澳6,000名獨居長者中,只有不到2,000人有在民間團體登記。如何令長者關懷服務網絡覆蓋到隱蔽獨居長者,是政府和民間社團面臨的難題之一。

長者權益保障立法越快越好

本澳社會工作局曾於2012年展開《長者權益保障綱要法》草案公開諮詢。社會工作局於首階段諮詢共收到700多條意見,涉及63個長者議題。部分公眾意見認為,當局應設立長者中央登記制度,掌握本地長者人口結構。《長者權益保障綱要法》草案中建議政府針對老齡化現象及長者政策的執行,作定期和持續研究,並設立包括獨居長者和老齡指標數據庫。另外,草案亦建議在長者事務委員會的組成加入傑出長者。社工局社會互助廳廳長蔡兆源指出,如果長者事務委員會增加長者委員的意見獲社會認同,待《長者權益保障綱要法》通過後,當局會立即展開相關工作。

不過三年時間過去了,不知因何原因《長者權益保障綱要法》仍未見提交立法會。去年9月,社工局回復議員質詢說,政府逐步建立系統性的養老保障機制和制訂2016至2025年的長者服務10年行動計劃,現已就長者的醫療、住屋、退休保障等綜合研究,今年(2015年)上半年會展開10年行動計劃的諮詢工作。社工局當時回覆稱,在“家庭照顧,原居安老”的政策下,政府尤其重視獨居長者的關懷和支援,現時5支家居照顧和社區支援服務隊共為約600名居民提供服務,當中440名為獨居長者或老年夫婦。黃艷梅又說,爭取2014年第4季完成《長者權益保障綱要法》草案,提交權限實體討論和審議。

今年2月,養老保障機制跨部門研究小組舉行本年度第一次全體會議,會上透露當局將爭取今年7月至8月,就養老保障機制展開公眾諮詢。會上研究小組總結2014年的工作,包括制訂了由“醫療及社會服務”、“權益及保障”、“社會參與”和“生活環境”四大範疇組成的養老保障機制政策框架,並在框架基礎上,草擬有關長者醫療、住房、退休保障、社會服務等多方面的服務方案和措施建議。3月,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主持長者事務委員會全體會議,強調會加強本澳養老保障機制的全面建設。譚俊榮在會上指出,養老保障機制的政策框架已經制訂完成,內容涵蓋長者醫療、住房、退休保障等的服務方案和措施建議。特區政府會努力創造條件,加快推動方案實施,亦會繼續推行原居安老政策,盡力開展和優化相關服務。

到今年5月,社工局局長容光耀出席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時表示,特區政府為 2016至 2025年長者服務發展制定 10年行動計劃,目前已完成政策框架,預計今年 7至 9月諮詢公眾,讓服務迎合長者需要。

綜上所述,本澳現時的長者政策有《長者權益保障綱要法》、長者服務10年行動計劃、養老保障機制在當局推進之中,但一直只聞樓梯響。直到7月底(31日),才推出養老保障機制公眾諮詢,但立法越快越好的《長者權益保障綱要法》,仍未有動靜。

本澳安老制度仍需完善

自旅遊博彩業帶動各行各業發展起來,社會更關注社會福利及援助弱勢群體的政策。鑑於本澳人口開始老化,長者服務需求將不斷提高。政府早年已推出的敬老金,“體現人文關懷,弘揚敬老美德”,並向社保供款的長者發放養老金,及接受經濟困難長者可申請援助金等項目,相關金額更隨著近年通脹加劇多次調升,讓長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

不少長者因為種種原因,只能獨自生活。獨居長者中不乏壯健老人,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部分長者缺乏自理能力,又或是行動不便,他們需要長期、周全的照顧。一個饅頭混一餐、有慢性病卻未按時服藥,行動不便無法上醫院,這是許多獨居老人的現況。本澳有部分機構提供獨居老人料理服務,也有幾幢獨居老人宿舍存在多年,結合設置在宿舍內長者服務中心的運作,較好地掌握長者的情況,能及時、全面、細緻地為獨居長者服務。然而,更多未能入住老人宿舍的長者,不少居住在社區內。如何完善安老制度,讓長者們都能全面性受到照顧?有建議認為,應該落實在地老化並建立完善社區照護系統。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照護體系,社區裡有專業的照顧員及完整的福利資源,其應做到:一、設立完整的社區義工製度;二、社區人力資源社會化;三、老年退休金與社會救助;四、提供老人大學義務教育;五、成立中央及地方獨居老人改善網站,供市民通報獨居老人狀況,以便造冊、查訪及定期追蹤。

香港政府提出過發展老人社區支援網絡,希望發展義工隊以取代專業社工的工作,以加強老人在社區的照顧。但社會人士質疑,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在社區中找出那些危機老人,及如可找大量的義工來照顧這些老人。義工是需要發掘、訓練及維繫,並不是單靠呼籲,便可以找來義工為社區老人提供服務。老人社區服務的重點,便是在社區中找出需要服務的老人,將現時社區服務與這些老人聯繫起來,其中便包括了發展、訓練及維繫義工,為孤獨老人提供探訪及支援服務。香港的經驗告訴我們,不同服務單位的義工有不同的目標,亦有他們之所以為義工的原因,照顧社區老人不一定是他們當義工的原來願望。現時的大部分義工,都是一年當數次義務工作的。熱心義工,只屬少數。而負起照顧社區危機老人的擔子,便不是一般義工所能承受的。發展義工,首要能吸引他們的興趣與愛心,提供足夠的訓練,及經常的維繫活動與接觸。要發展大量的義工,以照顧活在社區的危機老人,便談何容易。

因此,本澳仍需繼續完善安老政策和制度。首先,加強居家安全獨居長者少危險。針對獨居老人安全,應給長者一個安全無虞的生活空間。例如:廚房及浴室是最危險的地方,可在浴廁及廚房地板上加設防滑改善,並協助更換老舊的照明管路及設備;再者,對於長期獨居,體型過胖或患有嚴重關節炎的獨居老人,房內各處應加裝扶箱或扶手,以降低行走時跌倒的危險性;房間及屋內應有緊急對講及消防設備,才能落實對長者的照顧。其次,鼓勵居民加入義工行列給予獨老溫暖和關懷過去常有新聞報導,有些獨居老人在家中過世卻無人發現,獨居老人期待的是有人給予他們溫暖和關懷,一句平常的問候,或一小段陪伴的時光,都能讓長輩感受到生命的尊嚴和存在的幸福感。社會需要更多人投入關懷獨居老人,當局應該努力鼓勵,只要年滿十八歲、有著一顆熱忱服務的心,大家就能一起加入天使義工的行列,共同善盡社會責任。還有,照護獨居長者要兼顧生理環境和心理需求。獨居老人普遍擔心在其發生意外時,無人能及時的給予幫忙,且寧可孤單的獨自生活,也不願意到安養院居住。除了實際的生活照顧,獨居老人更需求的是子女的電話問安、家庭歸屬感、愛、親情、安定感、被尊重的感覺、親友的關懷訪視及社區人際互助等,如何讓獨居老人也可以擁有如家人般的照顧關懷,讓他們心理因素產生正向的能量,正是大家都應關注的。最後,獨居長輩的憂鬱問題不可忽略。造成獨居老人憂鬱問題,主要原因是健康方面的問題,其次是經濟安全問題。很多老人罹患失眠、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卻容易被忽略。很多人甚至認為老年人對生命感到無力、無望是通病,因此疏於注意。當發現家中的老人開始變得精神越來越不好,不常笑,嚴重健忘或經常失眠,就要注意可能出現憂鬱情況。企圖自殺的老人,幾乎有一半以上罹患憂鬱症,如果能提早治療,其預後常常是不錯的。子女們可多關懷家中老人,實行「每週一通電話問候,每月一次探訪聚餐」,多陪伴、多傾聽,發揮1問2應3轉介的守門人精神,陪伴長輩紓解壓力,才能維護身心健康,樂活銀髮生活。

政府應推動智慧安老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人照顧議題逐漸被各國政府關注。澳門的人口老化問題也逐漸加快,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高齡化的現象前所未有,且逐步在影響整體人類生活:在經濟領域,人口老化將對經濟增長、儲蓄、投資與消費、勞動力市場、養恤金、稅收及世代間移轉發生衝擊;在社會層面,人口老化影響了保健和醫療照顧、家庭組成、及生活安排、住房與遷徙;在政治方面,人口老化影響了投票模式與代表性。

在本澳過去有關老人照顧政策硏究或在近期有關長期照護的硏究,不論是從成本考量或是以老人的生活品質為出發點,均認為長期照顧的走向應該以“原居安老”為主,盡量讓老人留在原來生活的社區接受各種照顧將是較佳的選擇。

傳統社會中,“養兒防老”及“子女奉養父母”被視為是天經地義的社會價値觀。但澳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歷經工業社會及資訊社會的洗禮,許多年輕人離開家庭,來到社會工作,受限於社會種種現實因素,使老年人無法和子女同住,而且同住的比率逐步下降,獨居或老年夫妻同住的比率則隨之增多,對於老人住宅的需求較過去更為殷切,且老人照護的社會化趨勢實難以避免,亟需透過政府、市場、社會服務團體的協力合作,提出妥適的老人福利政策,以應對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問題。

「獨居」是長者晚年生活安排與選擇之ㄧ,當然不是問題所在,應完全尊重長者的抉擇與意願,關鍵在於體弱與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如何協助其安全持續的生活下去,特別在內外突發狀態發生時,也能獲得必要的救助,這才是問題與考驗所在。

在此方面,現時本澳獨居老人宿舍已經配備平安鐘設施,特區政府未來除了繼續多向獨居長者推廣這個俗稱“救命鐘”的裝置。還應從中總結經驗,發展智慧安老系統,令長者得到充分照顧及保障。

如美國由於地理因素,大部份子女的工作地點都和父母相隔甚遠,老人獨立生活的比例更高。面對日益增長的獨居趨勢,這幾年美國都有許多新創事業開始瞄準獨立生活的銀髮商機,透過創新產品與服務分攤子女照護的負擔,讓獨居老人生活得更安心。有科技人員歸納了幾個長者照護的共同需求:摔倒偵測、血壓與血糖指數追蹤、發生意外時需緊急呼救,以及預防走失…等,再把這些功能通通塞進小小的手錶中。有一個團隊(Lively)開發出智慧型照護手錶,具備按鈕即可撥號求救、附有計步工具追蹤運動狀況等功能,另外搭配手錶推出各式小型的感應器,能裝在藥盒與冰箱上偵測老人的服藥和進食習慣,再將資料回傳至手錶,定時提醒老人服藥、用餐。還有團隊建立起結合手錶、APP、雲端平臺以及各大醫院的居家照護生態系統,讓服務更完整。

上述案例與趨勢,未來也將有愈來愈多新創企業為長者提供便利、友善又可負擔的銀髮服務。但本澳不少獨居長者一時難以負擔高昂的服務設備費用,特區政府或可考慮出台優惠政策和適當的補助,推動銀髮服務市場發展,與本澳現時大力推動的青年創業結合,實現安老服務在市場化之下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