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價值觀衝擊下中國離婚問題凸顯

【新華社太原8月10日電】“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中國人對婚姻最美好的嚮往。然而,隨著社會的轉型,人們的婚戀觀變得複雜多元,傳統的婚姻家庭正遭受嚴峻挑戰和衝擊。

近日,民政部發佈了2015年上半年中國社會服務統計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共結婚登記620.7萬對,離婚登記151.6萬對,結婚離婚比例約為4.1:1,高於4.8:1的去年同期數據。

“離婚問題背後折射的是整個大的社會有機體。”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周孝正教授說。在他看來,這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三次離婚高潮”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新社會環境的綜合產物。

在計劃經濟時期,個體公民離婚是受到國家嚴格控制的,每年離婚指標十分有限。“而現在,我們推行依法治國,離婚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加之離婚手續的簡化,離婚都變得相對‘容易’了。”周孝正教授說。

中國人的離婚大多由於家庭不合、感情破裂所致。而近幾年來,這一問題的原因卻愈加多元和複雜。

今年35歲的劉紅玉(化名)在山西省太原市某政府機關上班,一年前她結束了自己的婚姻,反觀自己失敗的婚姻,她認為“都是被‘剩女’這個詞逼的”。由於在32歲的時候還沒有結婚,在親朋的催促下,她倉促成婚,婚後夫妻卻產生很大矛盾,後來老公出軌,她只得選擇了離婚。

在一些人成為“剩男”“剩女”的同時,也有人急切地把婚姻當成了實現自己某種目的的“橋梁”,從而為婚姻埋下了隱患。

太原市東太堡法庭庭長曹麗欣回憶說,她接觸的一些離婚案件中,有的當事人婚姻的締結並不是以感情為紐帶的,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某種目的,比如有的是為了留在城市,有的為了得到工作,有的則僅僅因為對方有套房子……

“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也帶來了極大的誘惑,一旦婚姻無法滿足他們不斷膨脹的慾望時,裂縫便產生了。”山西12355青少年公共服務平臺首席專家王潔說。

在近年的離婚大潮中,80後夫婦成為其中的“主力軍”。今年30歲的張穎(化名),從小家境優渥,父親是太原市一名小有名氣的商人,而她的丈夫家境普通。由於從小嬌生慣養,結婚之後,張穎便要求丈夫和她一起住在娘家。儘管表面風平浪靜,但丈夫始終不能適應和岳父岳母生活在一起,便經常以加班為藉口,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最終兩人感情破裂以離婚告終。

張穎的經歷並非偶然,80後往往在呵護中長大,對於如何處理家庭關係、社會角色等準備不足,面對問題和矛盾,離婚便成為了不少年輕夫妻的選擇。“當離婚逐漸成了人們解決婚姻問題的首要方法時,這種方法不僅會被模倣,也會降低人們對婚姻的信心,甚至對自我婚姻做出不樂觀的判斷。”王潔說。

“離婚的自由是中國社會從保守到開放的必經階段,但離婚率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好。”周孝正教授說。

面對離婚人數不斷增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婦女》雜誌總編輯尚紹華多次在公開場合呼籲,在夫妻提交離婚申請後,設立3-6個月的冷靜期,讓夫妻雙方慎重考慮後,再批准離婚。目前,杭州、廣州、深圳、青島、蘭州等城市相繼推行了預約離婚制度,情緒緩衝時長一至兩周不等,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