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騙案已涉政治層面需嚴查嚴打

陳觀生

近期,內地及港澳相繼發生大量電話騙案,據本澳司警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電話騙案已造成逾1000萬澳門元的巨額財產損失。香港警方也表示,電話騙案在今年顯著上升,首七個月錄得二千三百七十一宗,損失金額達一點七五七億元,較去年同期的一千三百九十五宗上升七成。在內地,電話詐騙現已蔓延全國,一些詐騙團夥甚至集合在同一條詐騙產業鏈條中,呈現集團化、專業化操作模式。其嚴密的組織分工體系開始向境外延伸,形成境內外關聯勾結的跨國犯罪鏈條。幾年前,電話詐騙也肆虐臺灣,在層出不窮的電話詐騙、網路詐騙下,臺灣人際互信基礎已幾近瓦解,社會互信這個社會資本受到極大衝擊,特別是政府公信力也遭受重創,政府政策常常受到不正常的質疑,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問題(有意見指臺灣近年發生多次質疑政府政策的社會運動就是有政治力量利用這種社會心態),這種狀況因最近幾年詐騙集團在臺灣行騙逐漸“敗市”,已移師東南亞尤其是大陸作案,其後果也蔓延到內地和港澳地區,各地政府應對此高度重視,並合力嚴厲打擊。

電話騙案令市民人心惶惶

根據司警局相關資料顯示,本澳電話詐騙案件自2013年開始呈現急速增加的趨勢,僅由2015年1月至今已造成逾一千萬澳門元的巨額財產損失,當中一半以上的損失屬於“冒充內地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電話詐騙。

香港警方表示,電話騙案在今年顯著上升,首七個月錄得二千三百七十一宗,損失金額達一點七五七億元,較去年同期的一千三百九十五宗上升七成。香港警方指出,“假冒內地官員”類電話騙案數字大幅增加,今年一月至七月共接獲一千○三十八宗案件。其中,八百三十八宗案件於七月接獲,涉及金額一點二六億元。警方估計,騙徒認為這手法較易成功,所以此類案件在七月急升。

上海警方披露,截至7月底,警方共破獲電信詐騙案件3092起,同比增加55.6%,抓獲犯罪嫌疑人997人,搗毀犯罪窩點122個,追繳、凍結贓款2254.34萬元。警方透露,依託防範電信詐騙“警銀合作”機制,警方聯手各商業銀行成功防阻3100多起此類案件,避免民眾經濟損失1.62億元人民幣。

近期內地與港澳地區電話騙案大幅增加,引起各地媒體關注並大幅報導,除了受害者遭受經濟損失和精神傷害,而從警方破獲的案情來看,抓獲的多數為處於犯罪鏈條末端的“取款人”,主謀者長期逍遙法外,也令市民對此人心惶惶。

內地警方透露,當前通訊資訊詐騙犯罪分工日漸精細化,在撥打電話、發佈短信、銀行轉帳提款、搭建技術平臺等環節,上下游不同團夥承擔著不同角色,以租金、提成等作為連接紐帶,團夥運作變成了體系運作。

內地警方稱,早期的通訊資訊詐騙只是在團夥內部分工,隨著犯罪手段的不斷變化,現已演化為相互合作又相互獨立的產業鏈,通訊資訊詐騙犯罪的危害不斷加劇,防範和打擊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具體來說,每一起通訊資訊詐騙中,產業鏈上下游往往附著至少五個專業團夥:專司策劃騙術、撥打電話的直接詐騙團夥;盜賣個人資訊團夥;收集辦理非實名電話卡、銀行卡賣給詐騙分子的團夥;在互聯網上搭建詐騙網路平臺並與傳統通訊網對接及提供任意改號、群呼服務和線路維護的技術支撐團夥;專門負責替若干個詐騙窩點轉取贓款的洗錢團夥。這些團夥集合在同一條詐騙產業鏈條中,呈現集團化、專業化操作模式,團夥內部有明確分工。

內地警方資料顯示,出資組建團夥的主要頭目則往往藏身境外,並在境外設立窩點,針對大陸居民實施詐騙。在嚴密的組織分工產業鏈下,境內境外關聯勾結,跨境跨國作案猖獗。據公安部資料,近年來,撥打詐騙電話窩點、網路詐騙平臺窩點、地下錢莊窩點往往藏匿於不同國家和地區,境外詐騙團夥窩點由以往的東南亞地區開始擴展到非洲、美洲等地區。公安部牽頭偵辦的928專案中,利用互聯網搭建改號平臺的14名犯罪嫌疑人藏匿在山東、福建、廣東、廣西和臺灣,131個詐騙話務窩點設在8個東南亞國家,轉取款窩點則分佈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臺灣地區,在這起案件中,全國31個省區市的1800名群眾共被騙2.2億元。

不過,近10年來我國公安機關幾乎沒有摧毀一個完整的通訊資訊詐騙犯罪跨國境團夥,所抓獲的此類犯罪嫌疑人多數為處於犯罪鏈條末端的“取款人”,身在境外的犯罪組織策劃者幾乎無一人落網。“擒賊未擒王”,使通訊資訊詐騙犯罪活動長期得不到有效遏制。

市民應識別常見的詐騙手段

電話詐騙,即利用電話進行詐騙活動。有內地媒體總結,常見的有20種詐騙手段,遇到這些情況,要三思而後行,並介紹了相關的應對辦法。

筆者選取其中幾種最新的詐騙手段介紹。其一:以短信形式告知你有包裹未取,因為地址不詳,無法派送,詳情速電某電話1;電話1自稱是某郵局,告訴你你的包裹以裝有違禁物品以及一張信用卡為由被某公安局分局某稽查大隊帶走,強烈建議你馬上打電話給他們口中公安局“某警官”的電話2;電話2中“某警官”將事態嚴重化,然後催促你為了減少自己的經濟損失和避免無中生有的法律責任,打電話3給銀聯中心讓其幫你凍結信用卡並為你本人的銀行卡安裝報警系統,最終以此為由,敲詐、恐嚇和勒索你的錢財。

支招:一般行政機構和公安部門的公共電話,應該可以在118114或網路上搜索到,因此一定要確認所有電話號碼的來源和可信度。不過,近期出現的電話詐騙出現了“改號電話”,電話可改為任何號碼,使受害人誤入圈套。需要電信部門不斷完善技術,防止這種詐騙方式。

其二:有人用語音電話冒充法院的工作人員,聲稱有一張法院傳票未領取,要求你在規定的時間內儘快到法院領取傳票。逾期不領法院將強制執行,語音播放最後提示撥打“9”號鍵轉至人工服務,轉接後有接線員自稱為當地法院工作人員,要求說出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存摺密碼和其他相關資訊,並要求把錢匯到所謂的“安全帳戶”上,以便處理相關立案手續。

支招:法院發傳票有非常嚴謹的法律程式。不會在電話中詢問當事人的銀行卡、身份證號碼等個人資訊,同時也不會使用電話錄音形式。特別提醒:案件訴訟費是由起訴人到法院大廳立案庭先行繳付,或是要求當事人按法院預繳訴訟費通知書向受案法院開戶銀行帳號繳費,法院會出具正規發票,沒有匯款支付規定,更不會通知被告支付。

其三:電話冒充內地公檢法或權威國家機構,稱有一個所謂的“重大刑事案件”需要協助調查,要求接聽者說出其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存摺密碼及其他相關資訊,並要求事主將資金轉移到指定“安全帳戶”內。

支招:按照內地警方規定,出警電話不會直接用來辦案的。假如真的需要跨區辦案,市民協助調查,並不會由外地警方打電話聯繫,而應該通過當地警方聯繫市民,協助調查。

其他很多的電話詐騙手段,各地警方的宣傳中都有介紹,但仍然有市民上當,顯示有市民平時對此不太關心,也要求警方需要轉變方式,以更有效的方法努力加強宣傳,提高市民的警覺性。

曝光電信詐騙“心理學”

面對瘋狂肆虐且不斷花樣翻新的電信詐騙,單憑個人或個別部門的力量“作鬥爭”難免“勢單力薄”,需要警方、市民、政府部門、民間社團共同努力,經常舉辦活動曝光電信詐騙“心理學”或者是有效的辦法之一。

據心理學家解讀,電信詐騙“心理學”一般有如下步驟:

首先是製造一個危機事件,利用人們緊張、害怕心理。騙子首先製造一個危機事件,要麼是法院強制執行、要麼是欠費、要麼是銀行卡的安全受到威脅等。而人類在面對危機事件時會出現一種“應激狀態”,腎上腺素分泌水準提高,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應激狀態會導致兩個後果:第一,決策水準和決策品質下降,應激狀態下,我們感覺時間匆匆忙忙、有心理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決策就會不從容了。第二,人會處於一種“行動”的狀態,因為腎上腺素、心跳、血壓水準的變化就是為“行動”做準備的,這個時候人坐不住、靜不下來。正是由於這兩個原因,騙子容易讓受害人動起來,同時騙子又要速戰速決。

從心理學來說,理智與情緒本是一對矛盾體,當某種情緒走向極端時,理智就會退位甚至消失。極度害怕、緊張的情況下,人的注意力會變狹窄,就像發生火災時,連出口在哪裡都不知道,也想不到。正是利用這種注意力的狹窄,詐騙分子從精神上控制了受害者,牽著對方的鼻子走。而要求受害者切斷所有其他聯繫方式,正是要保證受害者這種由高度緊張產生的注意力狹窄。

其次,形成一個導致信任的資訊鏈,以取得受害人信任。為了達到讓受害人信任自己的目的,騙子通過事先掌握受害人多項信息以形成一個能夠導致信任的資訊鏈。這就像有一天一個陌生人來到你跟前,自稱是你父親的好友,從小看著你長大的。如果他只能說出極少數關於你的情況,你就不太會相信他,相反如果他能說出很多不為外人知道的細節,你就不得不相信他確實是你父親的好友。

再次,冒充權威部門,利用暗示等心理作用催眠受害者。騙子通常冒充是一個權威部門,不是電信、銀行、就是法院、醫院,還故意表現出這些部門之間在相互配合,所以很容易獲得受害人的信賴。之後,他們又用一些安全帳號、網路銀行這些聽起來比較專業、但是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又不太熟悉的術語。騙子這麼做的目的是讓受害人既相信他們確實是權威部門,同時又不會懷疑他們轉移受害人金錢的做法。

心理學上有一種人被稱為“容易被催眠的人”,就是指那些比較容易相信別人、容易被暗示的人,這樣的人最容易被人控制情緒,從而被牽著鼻子走。自我力量比較弱的人容易“被催眠”,而一個情緒穩定性好的人就不容易因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極端情緒,也就不容易被人左右。

心理學家指出,貪便宜、好奇心、怕犯錯、受虐心等四種心理最易被騙子利用,對付騙子的最佳方法就是不理或電話核實。

其一,電信網路詐騙中的中獎詐騙、各種補貼或退稅詐騙,實際上是利用了有人貪便宜又好奇的心理。應對的辦法就是:絕不相信“天上會掉餡餅”。

其二,生活中人們都怕犯錯,尤其是聽說所謂的“公檢法機關指控你涉嫌犯罪”這樣的嚴重錯誤。很多人不清楚公檢法的辦案程式,一但被騙子說“你犯罪了”,就會急於辯解,辯解過程中對騙子透露的個人資訊就越多,就越容易被利用。接到冒充“公檢法”的電話,首先要相信自己,沒做過的錯事就是沒做過,心地坦蕩,心理上要反過來對待,“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從正規辦案程式上說,一個人真犯罪了,“公檢法”會找上門的,怎可能先電話通知?

其三,騙子很明白,很多人有寧肯錯下去也不願認錯的受虐心理,他們通過連續不斷的利誘、恐嚇、示好等手段,成功為受害人完成了“洗腦”,為詐騙打開了通道。受害人在騙子誘導下,邊打電話邊匯款,即使員警、保安、銀行人員去阻止,受害人也不會相信自己有錯。這是針對一些老年人或資訊閉塞的人實施的典型的連珠炮式詢問或誘導,讓受害人漸漸處於心理疲勞之中,根本沒時間去思考,更不可能清醒過來。對付這種詐騙,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突然的“思維中斷法”,切斷受害人的思路,使其醒悟過來。親友、員警、保安、銀行人員等發現這種情況,要堅決一些,中斷受害人的思路,打消他的疑慮,讓他徹底醒悟過來。

詐騙猖獗破壞社會互信需加大打擊

電話詐騙不斷翻新,打不勝打,防不勝防。據瞭解,近年大陸電話詐騙大多是來自臺灣的犯罪集團所為。幾年前,電話詐騙是臺灣隱藏最深、受害最廣的犯罪行為,幾乎沒有一部家用電話、沒有一部行動電話沒有接過詐騙電話或簡訊,受害人不知凡幾,受騙金額多到難以統計。

在詐騙集團肆虐下臺灣人際互信基礎已幾近瓦解。有台灣媒體評論,歷史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從歷史興衰中發現,“信任”是創造一國經濟繁榮的最重要力量。光有金融資本、人力資本未必能促進經濟繁榮,只有搭配一個充滿“信任的社會網路”,才能使各項資本全然釋出成長動能。社會學家於是把這個具有互信的社會網路稱為“社會資本”,以有別于機器、金融及人力資本。他們認為上世紀70年代以來亞洲新興經濟體裡發展愈是成功者,其背後必定具有這樣的社會資本;反之,缺少社會資本者,經濟發展必然會面臨瓶頸。

評論認為,臺灣過去確實擁有這樣的社會資本。也是這樣一個互信的社會資本,帶領臺灣走過風雨飄搖的年代,並創造了經濟奇跡。隨著臺灣政黨輪替,臺灣的政治日趨紛亂,而社會日趨不安。“立法院”裡隨時可聽見震耳欲聾的咆哮聲,無窮無盡的杯葛,朝野之間失去信任,以致一切攸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法案,在“立院”停擺者有之、送朝野協商不知去向者有之,甚至數進數出者亦有之。除了政治上失去互信,社會上的不信任也日趨嚴重。在層出不窮的電話詐騙、網路詐騙下,早年支援臺灣經濟發展的社會資本也已快速流失。臺灣今天出口衰退、經濟成長停滯、實質所得下滑,表面上是經濟問題,然究其本質,實為社會資本流失的必然現象。

評論指出,台當局提出多個經濟改善方案,何以方案一再提出卻未見成效?是政策不對嗎?非也。這些政策都有其可行性,只是這些政策推動的過程中,若不存在一個互信的社會資本,就不可能有執行力,最後只會淪於開會、委託研究、公文旅行而不可能有成效。

台灣的狀況,近年也向內地及港澳蔓延。雖然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最近幾年來詐騙集團在臺灣行騙逐漸“敗市”後已移師東南亞尤其是大陸作案,對當地的社會氛圍造成了影響是有據可查。內地社會至今難建立起有效的社會信用,電話詐騙的肆虐是其中一個因素。就港澳來說,冒充內地政府機構或內地公檢法等國家機關甚至港澳司法機構的電話詐騙案件,嚴重損害了他們的公信力,甚至引起政治後果,如一些不錯的政府政策,往往受到不合理的質疑;內地國家機關在港澳的活動,受到不正常的干擾。

面對電話騙案肆虐,其影響已經上升到政治層面,各地政府部門要加強合作,嚴查嚴打大型跨境、跨區電話詐騙。一是警方透過進行宣傳活動,讓市民瞭解更多相關防罪資訊。二是各電信營運商積極研究能否從技術上作出標示,提醒市民注意防範電話詐騙,以及對有害短信及網站進行過濾和封堵;或考慮實行手機實名制,降低電話詐騙的機會(據調查,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均有與“手機實名”相類似的制度)。三是加強銀行網點防範勸阻,會同金融部門和銀行建立完善一系列防阻機制,全方位加強對轉賬客戶的安全提醒。四是電話詐騙犯罪成本低收益高,即使被抓也難以追回受害者錢財,建議提高電話詐騙犯罪的懲罰,如增加賠償受害人損失等,加大阻嚇力。五是強化對利用“偽基站”推送虛假資訊,非法開辦、買賣銀行卡,非法獲取、買賣公民資訊等上下游違法犯罪的延伸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