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佛教界舉辦水陸法會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中新社上海8月21日電】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靜安寺住持慧明大和尚21日透露,海峽兩岸佛教界將首次在上海龍華古寺舉辦水陸空大法會,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此次水陸法會由上海市佛教協會、新北市佛教會、金門縣佛教會共同主辦。法會定於9月19日于上海龍華古寺熏壇,至9月26日圓滿,歷時七天七夜,屆時將進行千僧齋、啟建大典、灑淨、送聖等儀式。

慧明大和尚告訴中新社記者,上海和臺灣因緣殊勝、交往頻繁,這次兩岸為了共同的政治主題舉辦法會,是佛教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希望通過這次法會,讓海峽兩岸的佛教界,包括兩岸同胞知道,和平安寧的今天是海峽兩岸先輩們共同爭取、努力奮鬥而來,珍惜當下。”

慧明大和尚認為,本次法會對促進兩岸民眾尋找歷史的共同記憶,進一步增進同根同源的民族認同感,對促進同胞之間更多的互信,特別是佛教信徒之間交流與交往、增進友誼與信任,對於佛教界投身於締造社會和諧、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上海佛教界與臺灣佛教界在法脈上有長遠的因緣。中國佛教會1928年在上海靜安寺成立,1947年白聖長老成為中國佛教會上海支會的實際負責人,1949年白聖長老隨同中國佛教會遷往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法鼓山道場開創者一代佛學大師聖嚴法師等,也曾在上海寺廟參學。兩岸交流以來,滬台佛教界之間的往來日益頻繁,兩地之間的交流和交往繼續保持良好的勢頭。

本次法會的發起人、中華海峽兩岸文化資產交流促進會名譽理事長王水衷,曾於2011年在南京靈穀寺發起舉辦海峽兩岸“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彙聚兩岸高僧大德,共同為海峽兩岸和平繁榮祈福,取得良好影響。此次,他再度發起海峽兩岸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普利十方水陸空超薦大法會,亦得到兩岸佛教界及各界人士的積極回應。

兩岸四地工商界人士聚香港 探討網際網路金融

【新華社香港8月21日電】海峽兩岸暨港澳經濟論壇近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來自兩岸四地的工商界精英圍繞主題“網際網路+:金融及服務”,探討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現狀、發展趨勢以及監管問題。

澳門中華總商會副理事長崔世平認為,中國在移動支付領域已經成為國際先鋒,自由貿易港澳門引入支付寶等電商服務,為中小企業打開了網際網路支付大門,同時也能夠幫助國內網際網路金融產品走出國門。

崔世平介紹,為打造智慧旅遊城市,澳門的旅遊景點會繼續建立免費無線網熱點,方便遊客通過網際網路訂購機票、酒店、餐飲等服務,實現網際網路快速支付。

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鄧月容認為,金融和網際網路科技深入結合,將大大提高支票清算效率。據其介紹,香港每天有約45萬張支票通過其平臺進行清算,企業或個人去銀行清算的速度已無法滿足需求,今年年末將推出電子支票,開出、收取、清算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進行。

與會者還探討了網際網路金融的集團化趨勢。

富邦華一銀行執行董事暨行長詹文岳列舉阿裡巴巴收購蘇寧股權加強O2O業務、萬達集團戰略控股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快錢等實例,指出網際網路金融出現朝向“集團化”以及“線下”的發展趨勢。他同時也對網際網路金融的集團化發展趨勢提出疑慮:“集團化發展是否會改變網際網路金融原來的價值?強化監管後是否會扼殺創新?如果允許二元發展,那麼貨幣政策的作用又何去何從?”詹文嶽預測,這些問題都會發生,並建議“政府必鬚髮揮作用,維護網絡金融‘開放、共用、平等、互惠’的價值”。

順豐集團副總裁、金融服務事業群首席執行官舒明表示,物流是提升用戶商業效率的工具,“達到‘網際網路+’首先應該實現‘供應鏈+’”。他認為,為實現“供應鏈+”,物流業要針對食品、醫藥、汽配、金融等不同的行業,開發個性化的行業解決方案,打通企業採購、生產、銷售等供應鏈環節,實現“物流、商流、金流”的三流合一。

台灣金控暨台灣銀行董事長李紀珠認為,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金融對監管機關、從業者和消費者三個主體都有很大挑戰。對於從業者來說,內部管控和風險控制尤其關鍵。李紀珠提醒,“金融監管法規的制定需要靈活,給網絡金融從業者一定的創新空間,但又要擔起維持網絡金融穩定的重任。”

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在威海簽訂

【中新社威海8月21日電】威海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21日發佈消息稱,威海與臺灣中國夢促進會20日在威海市簽訂了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根據該協定,臺灣中國夢促進會將組織千名臺灣大學生到威海創業,威海市為臺灣大學生提供創業場所和配套設施,並協助臺灣大學生與威海當地大學及企業創業。

威海市政府台辦官員稱,該協定的簽訂旨在推動兩岸青年互動、扶持兩岸青年創業,將搭建兩岸青年交流、創業橋樑,促進兩岸商貿服務業發展。

據悉,威海市近年來已先後舉辦了9屆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組織、接待1500多名臺灣青年來威海研習、交流。

威海市借助劉公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定期舉辦兩岸青年交流活動,每年邀請威海、臺灣兩地高校師生參觀甲午戰爭博物院和甲午海戰館、觀看甲午影片,並邀請兩岸專家舉辦歷史專題講座。

2014年,威海市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和《馬關條約》簽訂120周年為契機,組織120位元威海、臺灣兩地青年共同祭奠北洋海軍忠魂碑,緬懷英烈。

截至目前,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等4所駐威海高校已分別與臺灣中山大學、中原大學、成功大學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日益熱絡的交流合作關係。

據介紹,目前在威海定居的臺胞臺屬有8萬多人,臺灣有威海籍臺胞3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