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都是“裝闊”惹的禍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希臘政府又倒臺了——希臘總理齊普拉斯20日宣佈內閣總辭職,並提議9月20日舉行大選。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記不清這是第幾次政府倒臺了。曾經孕育了璀璨文明的希臘,如今債務壓頭,政局不穩,令人噓唏。透過現象看本質,希臘從曾經的“高富帥”淪落到如此這般田地,都是“裝闊”惹的禍。

歐洲並不都是“闊佬”,南窮北富、西闊東貧是二戰後普遍現狀。位於歐洲東南一隅的希臘除了海運與旅遊,其他產業競爭力不高,戰後其經濟實力與西歐尚有不少差距。新世紀之初,希臘不惜做假賬,讓預算赤字和負債額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人為下降到歐盟定下的“門檻”,如願以償地加入了歐元區。

另一方面,希臘也跟上西歐的“潮流”,數十年來致力於引入“高福利”制度。1974年希臘結束軍事獨裁後,雅典仿傚西歐建立了全面社會保障制度,朝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社會邁進。然而,希臘的經濟基礎與西歐、北歐的夥伴們相比較薄弱,如此安排不客氣地說有些“自不量力”。

這也就罷了,希臘還患上“公共部門膨脹症”,損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數十年來,其政府部門和國企“吃財政飯”人員膨脹,“鐵飯碗”的福利待遇一直往上走。德國媒體曾舉了一個典型例子——希臘國有鐵路員工稅後工資超過德國平均水準,一個希臘火車司機的月工資稅後高達7000多歐元,比歐洲議會議員還高。

總而言之一句話,希臘人在“裝闊”。加入歐元區後,希臘未能抓住機會迅速發展,倒是歐元區的低利率讓希臘人嘗到低成本借債的“甜頭”,讓希臘陷入借債裝闊的“溫柔鄉”裏不能自拔。

新世紀以來,包括德國在內都在調整福利制度,增強活力。相對應的是,儘管競爭力下降的經濟不足以承受效倣萊茵模式的社會福利,雅典依然沉溺於“寅吃卯糧”。俗話說,欠了債遲早是要還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猶如扣動了“扳機”,導致了希臘債務危機的總爆發。

如何拯救希臘,5年來雅典與布魯塞爾陷入了“路線之爭”。布魯塞爾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的藥方是“開源節流”,敦促希臘人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另外要“結構改革”,增強“開源”的能力。但良藥苦口,由奢入儉難,許多希臘人認為“日子過好一點”比改革更重要,“一味節約讓人受不了”。

在此背景下,無論誰上臺執政,雅典都要在布魯塞爾的壓力和希臘主流民意的夾縫中艱難度日。碰撞中,這些年希臘見證了一系列政府“走馬燈”換帥——從帕潘德里歐到當過歐洲央行副行長的帕帕季莫斯,從經濟學家出身的薩馬拉斯到激進左派的齊普拉斯。粗略梳理不難發現,其大致脈絡是從“專家治國”轉向反緊縮的左派佔上風,其中折射出希臘民意的反轉。

眼下,齊普拉斯辭職不過是一齣新的“政治算計”,眼光著眼於下次大選誰上臺誰下臺。從長遠來看,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根治其債務危機的“頑癥”。

希臘債務危機從根本上說是希臘在經濟競爭力、行政管理、教育水準乃至社會發展模式上出現了問題。正因為積重難返,這些年來希臘經濟一直處於衰退之中,失業率高企,年輕人失業率甚至超過50%。因此,希臘的問題單靠短期內一兩劑緊縮藥或一兩筆援助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單靠政府更疊更不行,必須進行深刻的社會經濟改革才是出路所在。

希臘危機給世界什麼警示?“裝闊”一天兩天還行,借錢過日子終非長久之計。當經濟發展水準無法跟上消費、福利水準,遲早是要出問題的。少“裝闊”,量力而行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