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領導晉豫抗日的片段回憶

晉南豫北的抗日基礎

山西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廣大地區,既是煤、鐵、銅、硫黃等礦產資源蘊藏量大,工業生產基礎較好,農業較為發達的經濟富庶地區;又地處太行、太嶽、中條三大山脈南端結合部,背靠八路軍總部,面向中原大地,據此可左右出擊同蒲鐵路和白晉公路沿線的日本侵略軍,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成為日寇、蔣介石、閻錫山等各種勢力爭相搶奪的焦點地帶。

黨中央和毛主席高度重視晉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建設。這一帶原本就具有開展抗日戰爭的群眾基礎。早在大革命時期,晉城、陽城、運城、聞喜、安邑、夏縣、芮城、濟源等地,就建立起一批中共地方組織,還成立了中共晉城地方執行委員會(是當時山西省5個中共地方執委會之一)。晉城、新絳等地的工人運動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河南省北部沁陽、濟源等地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舉行過武裝暴動。山西省絳縣40多名武裝藥商,在中共絳縣縣委書記曹金海帶領下,宣佈成立絳縣紅軍遊擊隊,堅持鬥爭7個月之久。1936年3月,受陝北紅軍東征的影響,晉西南中條山地區50多名共產黨員組織革命群眾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河東遊擊支隊第一大隊,在聞喜、安邑、夏縣、垣曲、平陸等縣,發動武裝暴動。抗日戰爭爆發前,晉豫兩省交界地區一些縣,相繼成立了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分會,許多縣還恢復建立起中共地方組織,廣泛動員群眾進行抗戰准備,為建立根據地開展抗日鬥爭,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鄧小平在石槽村指導工作

1939年12月,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山西省晉城、沁水、陽城等地遭遇重點攻擊,地方黨組織和抗日遊擊隊受到嚴重破壞,晉豫區黨委被迫撤離陽城縣,移駐平順縣,晉豫邊區一時成為國民黨和閻錫山的駐防區。

1941年5月,侵華日軍發動中條山戰役,中條山地區20多萬國民黨駐軍潰退到黃河以南,晉西南一時成為“真空”地帶。日軍佔據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設立據點100多個,並在各地建立起“皇協軍”和多種偽組織。一些國民黨潰軍和當地土匪,趁機占山為王。土豪劣紳勾結反動會道門橫行霸道,為害百姓。一時間,這片地區內,各種政權林立,自封的“司令”和“縣長”多如牛毛,各自搜刮民脂民膏,人民群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共北方局電令八路軍和駐在平順縣的晉豫區黨委南下,重新開辟晉豫邊區抗日根據地,並對開辟根據地的基本方針、黨組織建設、建立統一戰線、組織群眾性遊擊戰爭、瓦解偽軍與土匪、基層政權建設等項工作,提出一些具體要求。

1941年7月,八路軍總部兵分兩路,開赴晉豫邊區創建抗日根據地:一路以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十六團、犧盟會決死一縱隊五十九團、二一二旅等部隊為主,挺進中條山以北,在冀氏鎮石槽村建立岳南(太嶽南部)地委和山西省第三專員公署岳南辦事處。一路由三八六旅十七團和十八團、犧盟會決死一縱隊五十七團,組成太岳南進支隊,向中條山挺進,開辟中條山根據地。晉豫區黨委隨同太岳南進支隊重返中條山,重新開辟晉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就在八路軍准備再次建立晉豫邊區抗日根據地時,閻錫山軍隊越過同蒲鐵路,向東擴張。日軍則大力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維護其占領區的殖民統治,並不斷出兵“掃蕩”根據地。閻錫山的六十一軍這時也趁機東渡汾河,進犯太嶽南部地區,大舉進攻冀氏鎮石槽村和浮山縣佛廟嶺,想從太嶽部隊和太嶽南進支隊手中“收復失地”。

鄧小平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以中共北方局黨委委員、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和太行區黨委書記的身份,前往太嶽區視察工作,在太嶽區黨委書記薄一波和太岳軍區司令員陳賡陪同下,從太嶽區黨委駐地沁源縣閻寨村出發,趕赴太嶽區南部地區冀氏鎮石槽村指導工作。

鄧小平果斷決定對閻錫山六十一軍實施自衛反擊。1942年4月15日,鄧小平親自指揮太行軍區三八五旅、太嶽軍區三八六旅、決死縱隊一旅和二一二旅總共10個團的兵力,在浮山縣和翼城縣一帶發起浮翼戰役。4個旅、10個團分成兩個縱隊,右縱隊由陳錫聯、謝富治指揮,左縱隊由李聚奎、劉忠、周希漢指揮,經過兩天激戰,打死、打傷、俘虜閻錫山六十一軍1100多人,取得反擊作戰的勝利,有力地遏制了閻錫山軍隊的進犯,扭轉和穩定了岳南地區的局勢。閻錫山六十一軍軍長派人求和,鄧小平以“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為重,通過有理、有利、有節的談判策略,同閻錫山六十一軍訂立了《共同抗日作戰協定》。

鄧小平事後告誡太嶽區以及晉豫區黨政領導幹部:“在反對頑固派的摩擦鬥爭中,不能一味打擊,還要做團結抗戰的工作,既要鬥爭,又要團結,以鬥爭求團結,鬥爭是手段,團結是目的。”親歷這一過程的中共太嶽區黨委書記薄一波後來回憶說:“鄧小平同志親自決策和指揮的浮翼戰役,把自衛、勝利、休戰三個原則,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對我們啟發很大。”

在冀氏鎮石槽村期間,鄧小平直言不諱地批評岳南地委遲遲未能打開工作局面。1942年4月26日,岳南地委在冀氏鎮石槽村召開地、縣兩級領導幹部會議,鄧小平在講話中概括地總結了開辟岳南抗日根據地以來的工作,提到今後的任務時指出:岳南地處太嶽前沿,是太嶽區和中條區的聯結通道,”定要打通。盡快把這塊寶地開辟好建設好,既可以鞏固太嶽抗日根據地,又可以為我們挺進中條地區、創建中條區抗日根據地,提供有利條件。他強調,開辟和建設岳南根據地,要做好三項丁作:一是盡快改造基層舊政權,建立縣、區抗日民主政權,組建人民武裝自衛隊和民兵組織,發展地方遊擊隊。要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建立群眾團體。要實行減租減息,合理負擔,改善人民生活。要從鬥爭中發現和培養先進分子,發展党員,建立黨組織.二是要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救國統一戰線政策,要團結一切願意抗日救國的黨派、人士和力量,團結得越多越好,要辯証地掌握鬥爭和團結的策略,要把打擊的主要目標對准日軍,加強對日偽軍的鬥爭。三是當前應做好兩項工作,一方面,組織幾支精幹的小部隊,配備一定數量的黨政幹部,輕裝深入到岳南地區西部的浮山、翼城、臨汾、襄陵、曲沃等地,去開展工作,宣傳黨的抗日救國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團結一切抗日力量,摧毀閻錫山頑固軍殘存的游雜武裝及其政權組織,建立縣、區、村三級抗日民主政權,組建自衛隊、民兵和縣、區抗日遊擊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開展敵占區的阬日遊擊戰爭。另一方面,要堅決消滅由封建反動勢力和國民黨特務操縱的反動武裝“紅槍會”,要通緝捉拿禍首,揭露打擊反動的上層頭領,反復講黨和政府的政策,爭取廣大的基層會眾,瓦解取締紅槍會組織,迅速穩定岳南地區東部士敏、沁水等縣的局勢和社會秩序,進而開展高平縣的工作。鄧小平針對岳南地區實際情況提出的大政方針和具體方法,使深感“推進開辟工作艱難”的岳南地委幹部,猶如“撥開雲霧見青天”。石槽會議以後,岳南地委認真貫徹落實鄧小平的指示,經過三個多月深入細致、緊張艱苦的工作,迅速扭轉了被動局面,擴大了太嶽根據地,並且順利完成了太嶽區黨委和太嶽軍區賦予的開辟太嶽區與晉豫區通道的艱巨任務。

石槽會議以後,鄧小平親自部署三八六旅七七二團,5月4日從士敏縣東峪、西峪出發,前往士敏縣中部地區關爺嶺,武力剿滅紅槍會,活捉紅槍會首領及骨幹分子45名。5月11日,沁水縣抗日民主政府召開宣判大會,判處會長及副會長死刑,立即執行;當場釋放認罪態度較好的脅從分子,打擊少數,爭取多數,一舉瓦解了紅槍會,穩定了沁河兩岸廣大人民群眾的情緒。隨後又在沁水、士敏、陽城、晉城等地,恢復建立起一批縣、區、村三級抗日政權。

鄧小平這種雷厲風行的務實作風,成為晉豫邊區各級幹部學習的榜樣。時任岳南地委書記的韓柏後來回憶說:“那時候鄧小平很厲害,他一來岳南,就解決問題了。他到哪里都很乾脆,下面提出問題,再難的問題他也給解決,他就是這樣一種處事果斷的作風。”

時隔35年以後,1977年7月,鄧小平召見國防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張文峰(抗日戰爭時期擔任岳南地區士敏縣委書記)時,對這段歷史仍然記憶猶新。鄧小平對張文峰說:“那時,能不能果斷地徹底地解決沁水縣的紅槍會問題,直接決定著我們能否在岳南地區站住腳,並且直接影響著我黨我軍能否恢復建立晉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進程。”

具體指導晉豫邊區的抗日活動

1942年5月上旬,在日軍發動“第二次進駐山西”總進攻的形勢下,晉豫邊區首腦機關已經由陽城縣暖迪村遷移到上河村。鄧小平帶領太嶽軍區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等領導幹部,5月17日來到暖迪村,准備視察晉豫區的中條地區。當夜獲悉,日偽軍即將偷襲暖汕村。鄧小平冷靜分析敵情後認為:日軍不善於夜間行動,估計日偽軍不會來得太快,所以不必連夜撤退,安然在暖迪村過夜。晉豫特委書記聶真向鄧小平匯報開辟晉豫區和中條區抗日根據地、建立黨組織和抗日民主政權、加強民運工作、開展武裝鬥爭等方面的工作情況。鄧小平滿意地指出:要繼續鞏固擴大根據地,進一步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運動,建立地方武裝,整頓部隊,安定群眾生活。

1942年5月19日淩晨,日偽軍從索泉嶺出發,直逼暖迪村。鄧小平命令豫晉聯防區主力部隊阻擊敵人,親自帶領晉豫邊區黨政機關向析城山最高峰聖王坪轉移,讓日偽軍在暖迪村撲了個空。鄧小平隨後派出一支軍隊向青龍、黑龍一帶迂回,迷惑敵人,自己卻率領晉豫邊區黨政機關進駐暖迪村附近的吉德村,同幹部群眾一起露營,吃野菜,同敵人周旋。當在暖迪村撲了空的日偽軍聞訊趕到吉德村時,鄧小平已經帶領部隊轉移到李疙瘩村。日偽軍追至李疙瘩村,三面包抄,圍攻鄧小平、聶真、王新亭等人。鄧小平指揮部隊用巨石作掩護,用樹林作掩體,猛烈還擊敵人。突圍出山口以後,西進沁水與翼城交界處的大山深處隱蔽。

隨後,鄧小平到達晉豫邊區駐地陽城縣槍杆村。瞭解到這裏的中共地下組織活動頻繁,所以日偽車戒備森嚴,不斷進行“掃蕩”和“清鄉”。妄圖“蠶食”抗日根據地。再加上從正面戰場上潰退下來的國民竟散兵游勇佔據山頭胡作非為,反動會道門“天仙妙道反共救國仁義社”勾結日軍無惡不作,使重新開辟抗日根據地工作遇到重重困難的情況後,鄧小平指出:開辟晉豫邊區的首要任務是樹立信心,不宜大刀闊斧地進行,而是要腳踏實地地穩步推進。

為此,鄧小平在晉豫邊區黨政軍機關幹部和豫晉聯防區司令部會議(史稱“槍杆會議”)上提出:晉豫邊區在十二月事變以前就曾經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抗日根據地,當地的許多地下黨組織在十二月事變以後一直堅持地下鬥爭,為部隊開展工作創造了良好的基礎。部隊進人晉豫邊區之初,雖然不可能建立大塊的根據地,只是斑斑點點的一兩個縣、幾個區或者是若干個村,但經過艱苦努力,將其連成一片,局面也就相當可觀了。部隊要先打若干次有把握的小規模的漂亮仗,不要貪大求多,只要每戰必勝,就必然會鼓舞士氣,提高幹部群眾建立根據地的信心和決心。也不要過早過分地刺激敵人,以減少創建根據地的困難。針對部隊和地方幹部生活艱苦、體質下降、非戰鬥人員增多、不利於創建根據地的情況,除了保持必要的機動部隊以外,其餘部隊以連、排為單位,分散深人敵後,以便縮小行動目標,減少敵人的偷襲,解決糧食供應方面的困難,增加情報和消息來源,掌握敵人動態。還要抽調有作戰經驗、有一定政策水平的連、排千部,組成武裝工作隊,打擊小股敵人和漢奸,宣傳、動員、組織群眾,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搜集國民黨中央軍遺棄的作戰物資,建立情報機構,配合地方黨組織和地方政權開展工作。鄧小平的這些重要指示,使當地廣大幹部和部隊指戰員進一步明確了開辟抗日根據地的大政方針和鬥爭策略,進一步增強和堅定了建立並鞏固晉豫邊區抗日根據地的信心與決心。

根據鄧小平的指示精神,太嶽南進支隊和晉豫邊區黨委經過4個月的艱苦努力,基本上肅清了日偽軍、頑固軍和土匪武裝,根據地人口擴大到20多萬人,建立起豫晉聯合辦事處與豫晉聯防區,建立起陽城、垣曲、絳縣、沁水、晉城、翼城等一批縣級抗日民主政權,組建並擴大了地方武裝力量,搜集到一些國民黨軍隊遺棄的資材,恢復建立了一些地方黨組織。

事實証明:鄧小平提出的穩紮穩打策略,為重新開辟晉豫邊區抗日根據地,指出了一條符合實際的正確道路。

1942年5月26日,鄧小平在晉豫邊區首腦機關駐地陽城縣上河村召集營長、縣長以上軍政幹部開會,商討開辟晉豫抗日根據地中條區的大政方針。這次會議,史稱“中條區高幹會議”或“上河會議”,晉豫區黨委書記聶真作題為《中條區過去四個月工作的檢討》的工作報告,鄧小平作《在中條區高幹會議上的發言》。鄧小平實事求是分析中條區的形勢,指出:中條區根據地的性質是遊擊性很大,維持會還存在,我方的政權則還不夠鞏固。現在只掌握陽城和沁水西南部,以及翼城、絳縣、曲沃、晉城、濟源的一部分,而基本區域只有5萬人口。因此,要採取切實的辦法,力爭中條地區成為鞏固的抗日根據地。他指出,具體辦法有以下幾條:一要大量發展組織,包括黨組織、抗日民主政權、統一戰線等力量,關鍵是抗日武裝力量,要採取精幹隱蔽政策積蓄力量,敵占區黨組織應打人日偽軍內部去工作,這對將來形勢的變化,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二要運用各種形式建立武裝,不能用百分之幾來限制,當然是越多越好,但也應防止一些不切實際的錯誤做法。三要首先建立抗日政權,越快越好,因為有了政權才能養活武裝力量,運用政權組織才便於開展各項工作。抗日民主政權的重要職務,應該掌握在進步人員和共產黨員手裏,這一點,在開始建立政權時,顯得更為重要。四要廣泛發動群眾,建立各種形武的群眾組織,黨員以積極的群眾面貌出現,這樣一旦形勢有變,也不會受到很大的損失。五要擴大統一戰線,要正確運用統一戰線政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打擊頑固派。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暫時允許根據地內的維持會存在,但是不允許維持會給敵人送錢、送糧、送物資。當工作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不再允許維持會存在。在敵占區和接敵區,要開展政治攻勢,實行革命的兩面政策,減輕人民負擔。六要在軍事上不過分刺激敵人的原則下,多打一些小埋伏戰鬥,截擊敵人運輸的物資和糧食。總之,能否發展力量,取決於有沒有正確的政策及一套相應的辦法。要把大刀闊斧的魄力與一點一滴的務實作風,恰當地結合起來,黨政軍民有機地配合起來,抓住中心環節,研究具體實施步驟,保証每項任務都能實現。要提高現有幹部隊伍質量,大量吸收積極分子,在群眾運動中培養幹部。

鄧小平的發言,為正在重新開辟晉豫邊區抗日根據地指明了方向。鄧小平講話以後,會議針對重新開辟晉豫邊區的方針政策,以及如何克服目前存在的困難,進行深入討論,使與會人員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鼓舞了鬥志。

帶領部隊突圍東峽

日軍獲悉鄧小平正在出席上河會議的情報後,立即部署兵力,糾集濟源、陽城、沁水、垣曲、翼城等地的日偽軍4000餘眾,分兵6路合擊,大舉進攻上河村,妄圖消滅八路軍高級幹部。鄧小平面對嚴峻形勢,經過冷靜分析,當機立斷決定提前結束會議。途經黑虎、白龕,西進轉移到沁水縣東川村,然後准備再向歷山主峰舜王坪西面的都垛村一帶轉移。

次日淩晨,晉豫邊區黨委書記聶真和司令員劉忠率領邊區機關人員以及護送鄧小平的警衛分隊,行軍到達沁水縣東川村東面的油坊圪梁,停下來稍歇。這時正值半夜時分,幹部戰士都很疲憊,就向當地老鄉借來一些門板,在打麥場上和衣而睡。派往西川村偵察敵情的偵查員回來報告說:一股日軍已經占領了西川,正在部署堵截我軍。此時在油坊圪梁就可以聽到槍聲,我軍派出去的偵查員還受了傷。

東川西川兩村只隔著一道山梁,相距不足4公里,後有追兵,前有堵截,形勢十分嚴峻。鄧小平認為:日偽軍這次的目標,主要是八路軍和晉豫邊區的首腦人物,而日偽軍指揮官一般總會認為首腦人物必定要騎馬,因此必然特別要注視我軍的馬匹行動,遇到騎馬的人必然會窮追不舍。為此,緊急會議很快做出幾項應變對策:一是調整行軍路線及方向,由西進歷山改為穿越東峽,東進陽城縣境內的析城山。二是部隊輕裝前進,幹部一律棄馬步行。三是讓地方民兵將戰馬趕進深山代為照管。四是女同志暫時離隊,換上便衣疏散隱蔽到當地民眾中去,然後再向垣曲縣轉移。鄧小平強調:幹部戰士一律輕裝步行,沿著東峽突出重圍;只派少數人趕著馬匹。沿著橫水一垣曲的公路行進,遇到敵情,立即向公路兩側的森林裏疏散,迷惑敵人。

決定一經做出,立即付諸實施。幾位首長走在隊列前頭,率隊中速行進,不慌不忙,秩序井然,悄無聲息地進入東峽。八路軍進入東峽不久以後,預先埋伏在西川村的日軍就已趕來,佔據了東峽西側山崖頂的有利地形。日軍飛機也在上空來回不停地盤旋偵察。荷槍實彈的日軍士兵居高臨下,虎視眈眈地端槍瞄準,但等騎馬的長官一旦出現,隨時准備扣動扳機。

峽穀中,八路軍官兵明知此行充滿艱險,卻都無所畏懼地“越是艱險越向前”。王新亭後來回憶說:“再往西走,有個樺撾山,山高林密,無路可走,我們攀樹上山、下山時像掛葡萄似的,拉著樹倒著下,下到一條深溝裏。溝底較平坦,還有一條河。我們終於脫離了險境,跳到敵人合擊圈以外了。”“鄧政委和我們一起,共同戰鬥,共同生活,在河邊露營,架鍋做飯。糧食不夠吃,就挖野菜吃。”“我們隱蔽在野外,待了兩三天,敵人走遠了,我們又開始了新的行動。根據鄧政委的指示,我將中條部隊交給劉忠同志指揮,便隨同鄧政委回返太嶽了。”

鄧小平一行人走出連綿10裏長的東峽,到達峽穀口的東哄哄河邊。待日軍追來,已經擺脫不利地形的八路軍一陣回馬槍,直殺得日本兵丟盔棄甲。

八路軍機關人員及警衛小隊在來不及充分准備的情況下,隨機應變,打敗了武力充足、裝備精良、有備而來的日軍實力戰鬥部隊,成為根據地軍民開展山地遊擊戰爭學習效仿的楷模。

在晉豫邊區抗日軍民的嚴厲打擊下,日軍於1942年6月15日退出中條山。6月17日,鄧小平再次召集中共晉豫區黨委、豫晉聯防區、晉豫邊區聯合辦事處的領導幹部座談,提出更為具體的指導意見。6月20日,鄧小平途經士敏縣東峪、西峪,到達沁源縣閻寨。6月24日回到武鄉縣王家峪,結束了對太嶽區、晉豫區的巡視。

(梁大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