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硝煙散盡之後……

晨風柔柔吹拂,海水輕吻著綿延無盡的白幼沙灘,沙灘上一根根面向大陸、刺向天空的反登陸樁上長滿了貝殼,毛色豔麗的小鳥駐足其上啾啾鳴叫,岸邊茂密的樹叢掩映著一座座廢棄的碉堡,碉堡的射擊孔或是堵上石頭或是長滿了青苔……

這裏是金門,這是金門的清晨。

昔日“心戰”基地被野草包圍

從臺北松山機場飛往金門尚義機場,不過50分鐘的航程。走出機場,滿目青翠,環島公路兩側,木麻黃和榕樹鬱鬱蔥蔥,車行其上,涼風陣陣。

位於環島南路的“光華基地”,曾是對大陸開展“心戰”(政治宣傳)的重要基地,而今鐵門緊閉,一片破敗,只有大門一側牆上褪色的雷達圖案,透露這裏曾經的使命。一旁的“心戰”資料館已經廢棄,被半人來高的野草團團包圍。位於金湖鎮的花崗石醫院深藏在山洞裏,現在同樣鐵門緊閉,亂草叢生。這座曾經設備齊全的戰地醫院,當地政府正在將其改建成酒窖。

金門島面積150多平方公里,緊鄰福建廈門,在兩岸軍事對峙時期是重兵駐紮的前線。1958年8月23日發生“炮擊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為“八二三炮戰”),一直持續到當年10月6日。此後,大陸方面採取“單(日)打雙(日)不打”的方式,直到1979年元旦。

隨著兩岸關係的緩和,1992年11月,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回歸地方自治,同時開放旅遊觀光。十幾年間,金門地區駐軍從最多時的約15萬人,銳減至現在不到5000人。當地民眾說:“現在見到阿兵哥滿新奇的!”

馬山是金門島與大陸最接近的地方,距離福建的角嶼不過2100米,退潮後更只有約1800米。馬山觀測站當年是窺探對岸軍事佈防的最前線,播音站則長期對大陸開展“心戰”廣播。駐紮這裏的“馬山連”是臺灣軍隊的模範單位,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的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曾擔任連長,並從這裏潛往大陸求學、工作。

觀測站現在已不見軍人蹤影。過了無人值守的哨卡,迎面可見“還我河山”四個字。穿過狹長曲折的坑道進入觀測點,逼仄的地堡內置3座高倍望遠鏡。通過望遠鏡從狹窄的觀測口看出去,對岸漁村的生活起居歷歷在目。

炮彈變菜刀,高粱酒名“和平”

從金門水頭碼頭坐船,8分鐘即到小金門(烈嶼鄉)。這裏比金門更接近廈門,從曾經的重要據點“鐵漢堡”看過去,對面廈門市的景象清晰可見。而在湖井頭通過望遠鏡,可以清晰看到廈門環島路上“一國兩制統一臺灣”的標語和樓盤廣告。環島的戰車道、隨處可見的碉堡和海岸線上錯落的機槍口,無不告訴人們這裏有過戰火紛飛、劍拔弩張的悠長歲月。而今,原本殺氣騰騰的標語成為遊客合影的背景,原本放置重機槍的地方擺放著可觀廈門市容的高倍望遠鏡,只有掩體外芳草萋萋一如往昔,野牡丹和木芙蓉開得熱鬧。

菜刀是金門的名產之一,當年的數十萬枚炮彈而今成了菜刀的最好原材料。當地老字號“金永利”制刀廠裏依然顧客熙攘,不同的是以大陸居民為多。2001年開通“小三通”,2004年開放福建戶籍居民旅遊,大陸遊客的足跡越來越多地踏上金門。

金門特產中,最聲名遠播的當屬高粱酒。旱地高粱、花崗岩層滲出的純淨水和獨特的坑道窖藏,釀就香醇甘洌的金門高粱酒。金城鎮上有家叫“吧薩”的餐廳,用58度金門高粱酒和果汁等調成各種口味的雞尾酒,其中一種用高粱酒兌蜂蜜的酒品很受年輕人歡迎,它的名字叫“和平”。

觀鳥勝地與海上田園

樹林、農田、濕地、沙岸等多種地貌並存,讓金門成為候鳥的理想棲息地和遷徙中轉站。每年冬春之際,冬候鳥未走、過境鳥蒞臨,加上定居本地的留鳥,金門萬鳥齊飛,是觀鳥愛好者心中的勝地。鸕鷀在每年10月至次年3月飛到金門過冬,破曉時成群結隊到海上獵魚,黃昏時分背對夕陽飛回陸地,數量最多可以達到上萬隻。落霞與鸕鷀齊飛,是金門最迷人的景致之一。

在金門,想不看到鳥都很難。筆者在金門的第一個清晨,就被啾啾鳥鳴喚起。走到空無一人的料羅灣畔,早起的海鷗已在海上優雅地飛翔,清脆的叫聲劃破晨曦。在馬山觀測站入口的樹叢裏,長著“朋克頭”的戴勝鳥正在覓食。

戴勝和身上有五種色彩的栗喉蜂虎,在世界各地均難得一見,卻是金門常見的鳥種。由於碉堡大多隱藏于林間草叢之中,因此成為戴勝喜歡駐留的地方。

金門的鳥類中有26種為保育類野生動物,包括短尾信天翁、鵜鶘、朱鷺、黑面琵鷺、隼等國際公認的瀕臨絕種的鳥類。每年12月至次年1月、三四月間是金門的兩次觀鳥高峰,來自世界各地的觀鳥愛好者會組團來到金門,“觀鳥遊”現已成為金門的特色高端旅遊項目。

除了觀鳥,金門的田園牧歌景致和人文古跡也頗有看頭。驅車金門、小金門,不時可見清澈的湖塘、茂密的高粱地,和漫步田野之間的黃牛、山羊。除了公路、房屋等,島上幾乎全被樹林、草叢所覆蓋,滿目蔥蘢、綠意盎然。

人文薈萃、古厝聚落

金門雖然只是閩南沿海一座小島,但唐辟草莽、宋敷教化、明顯文治、清耀武功,文風鼎盛、人才輩出。豐富的中華文化積澱不僅滋養了多位歷史上的進士甚至狀元,更留下了20多處古跡和遍佈城鄉的閩南古厝、宗祠和“風獅爺”。

在山後村,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的18棟傳統閩南二進式雙落建築,格局壯闊整齊,雕樑畫棟,古樸而精美。老嫗坐在門扉前,慈祥地看著孩童在巷子嬉鬧,對陌生的來訪者露出善意的微笑。

“風獅爺”是金門島獨特的人文景觀。明末清初,島上居民因苦於風患,植物不易生長,於是各個村莊開始在廟前、村口豎立石獅子——“風獅爺”,以期鎮風,後演變成島上的守護神。島上的“風獅爺”形態各異,不同形態代表不同的“功效”,如鎮風、防火還有招財等。而一水之隔的小金門,則膜拜“風雞”,島上隨處可見雄赳赳的公雞塑像。

時代在變,金門也在變。部分老厝、洋樓經過修整,成為特色民宿(家庭旅館),每晚收費600元-900元新臺幣不等。傳統韻味與便利的現代設施相結合,成為不少遊客到金門住宿的首選。而“風獅爺”也被製作成鎮紙、鑰匙圈、手機鏈等,與手機、汽車等現代通訊、交通工具聯結起來。

鳥之天堂、海上田園、古厝聚落、美酒故鄉……硝煙散盡之後,金門正向世人展現出多樣的面容。

(陳斌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