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兩岸處理涉外事務的成果、經驗及前景

2005年4月29日,國共兩黨領導人在北京舉行會談並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推動兩黨關系和兩岸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確定了國共兩黨的共同政治基礎,提出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正確方向,描繪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美好藍圖。“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代表兩岸人民爭取和平發展的最大利益和深切心願。2008年5月馬英九上臺執政後,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共同推動兩岸關系進入和平發展的新階段,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兩岸處理涉外事務方面的經驗也值得總結。

成果與經驗

“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第四項載明: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討論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包括優先討論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雙方共同努力,創造條件,逐步尋求最終解決辦法。“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發布後,國共兩黨、兩岸雙方為妥善處理涉外事務,妥善處理台灣以適當身份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7年5月,馬英九被國民党提名代表該党參加2008年台“總統”大選後,為區別于陳水扁奉行的“烽火外交”政策,馬英九在競選政綱中提出“活路外交”(modus vivendi)理念,主張加強兩岸交往(Engagcnlent)、密切兩岸經濟合作(Eccmomy)、彈性處理涉外事務(Elastlaclty)、進行兩岸平等協商(Equality)。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首次提出“和解休兵”。根據台灣主管對外交往的部門負責人歐鴻煉解釋,馬英九的主要意圖是通過達成兩岸和解,使兩岸在國際上實現“外交休兵”。基本途徑是:以改善兩岸關系為突破口,尋求打破兩岸在國際上爭鬥的局面;把兩岸關系改善發展的成果或經驗,延伸到涉外領域,在國際場合創造兩岸雙贏;以不破壞兩岸關系為前提,追求台灣對外活動空間,並以擴大台灣對外活動空間來進一步改善、緩和兩岸關系。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主張通過建立更加密切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維護台灣同胞在國外的正當權益,我們駐外使領館要加強與台灣同胞的聯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在大陸方面釋放極大善意的前提下,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2008年以來台灣參與與其身份相適應的國際組織及其活動等問題得到妥善處理,避免了兩岸內耗。連戰、蕭萬長先後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舉行“胡連會”、“習連會”、“習蕭會”,就兩岸關系重大問題交換意見。2009年.台灣以“中華臺北”名義參加世界衛生大會,並分別在高雄和臺北舉辦世界運動會和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上,台灣有三個館參加展覽,受到觀眾的歡迎。2013年,台灣以“中華臺北”名義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大會,並與新加坡、新西蘭等經濟體簽訂經濟合作協議。2014年,國台辦與台灣陸委會兩部門負責人實現機制性互訪會面、達成若干共識,包括盡快啟動共同研究工作,務實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與可行途徑。

7年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不斷鞏固和深化,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拉近了兩岸同胞感情,得到兩岸同胞的熱情參與、高度支持,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這在客觀上為兩岸妥善處理涉外事務創造了條件。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有益於今後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作出探索。

(一)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在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原則問題上達成共識,這是兩岸妥善處理涉外事務的根本前提。2008年8月26日,馬英九在接受墨西哥《太陽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們基本上認為海峽兩岸雙方的關系應該不是兩個中國,而是海峽兩岸的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系。……但不是國與國的關系,這點非常重要,所以也不能取得任何一個外國,包括墨西哥在內的雙重承認,我們一定是保持和平與繁榮的關系,同時讓雙方在國際社會都有尊嚴,這是我們的目標。馬英九當局用“一國兩區”定位兩岸關系,承認中國的領土主權沒有分裂,表明了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基本態度,守住了在兩岸關系原則問題上的基本立場,這對增進兩岸政治互信、鞏固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有益的。

(二)只有保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兩岸在涉外事務問題上達至共識或默契,才能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提供條件,這是兩岸妥善處理涉外事務的基本途徑。馬英九當局多次公開承認,過去7年來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國際民航組織大會等活動,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鞏固深化、大陸對有關問題展現的善意及兩岸的默契密不可分。馬英九多次對外表示,只有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發展的局面,把兩岸關系置於台灣對外交往的位階之上,台灣才能在國際上進行有關活動。

(三)兩岸在妥善處理涉外事務上表現出的務實、靈活,是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能達到較好效果的基本策略。大陸方面一貫主張,我們對台灣同胞與外國進行民間性的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往,從來不持異議。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為利於台灣同外國的民間經貿、文化往來的順利進行,我們將採取更加靈活的措施,提供更多方便。過去7年來,國民党、馬英九當局恪守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致力於與大陸一道推動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為大陸方面在台灣參與與其身份相適應的國際組織及其活動釋放善意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台灣與外國的民間經濟、文化、貿易、科技、體育等領域的交流,以及旅遊觀光等都在持續發展。

兩岸關系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不容外來干涉。大陸方面釋放的善意,獲得了台灣同胞的贊成和支持,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大陸方面在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問題上求同存異、化解分歧,說明只要雙方都堅持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什麼問題都好商量。兩岸雙方7年多來良性互動,妥善處理涉外事務,保持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良好勢頭,許多做法值得今後借鑒。

困難與障礙

(一)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仍不穩固,並不時受到沖擊。2014年3月爆發的台灣“太陽花學運”,在民進黨等各種政治勢力的操弄下,從反對馬英九當局處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程序性問題,演變成包括反對馬英九當局大陸政策在內的一場社會運動,致使“台灣主體意識”空前上升,兩岸關系遭受重大沖擊。為渾水摸魚、推波助瀾,台灣一些政治勢力、政治人物開始重彈否定“九二共識”的老調,甚至誣稱國民黨把兩岸關系“窄化”為國共兩黨關系。這種民粹主義、非理性行為在綁架台灣社會的同時,也勢必會堵塞台灣通往外界的道路。客觀而論,兩岸關系處在改善發展的進程之中,還有許多方面需要夯實基礎,攻艱克難,創造條件,開創新局。兩岸中國人是完全有能力、有智慧克服兩岸關系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的。但如果破壞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這一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兩岸就沒有妥善處理涉外事務的空間和條件,也就會失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的機遇和可能。

(二)台灣當局拒不進行兩岸政治對話和政治談判,兩岸妥善處理涉外事務問題難以形成機制。台灣同胞希望擴大國際參與,尤其是希望加入區域經濟合作機制,提振台灣經濟發展,增強台灣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台灣同胞這些方面的願望,大陸方面一直高度重視,也展現了極大的善意誠意和靈活性。但要得到妥善解決,離不開兩岸政治對話。兩岸只有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才能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兩岸政治對話進行得越深入,兩岸政治對話獲得的共識和成果越多,台灣更大範圍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的可能性就越大,參與的途徑就會越順暢。反之,如果台灣某些政治勢力“逢中必反”,頑固堅持“台獨”,千方百計阻撓兩岸政治對話,欺騙、誤導台灣民眾,則台灣更廣泛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的可能性就會越低,甚至可能會錯失良機。

2008年以來,兩岸早就有有識之士呼籲馬英九當局不要猶豫不決,而要勇敢作出政治決斷,開啟兩岸政治對話。台灣輿論指出,馬英九奉行的“不統、不獨、不武”與“親美、友日、和中”政策,對兩岸關系是保守的、消極的,是無法大開大闔的,難以開創兩岸政治關系改善發展的新局面。幾年來,馬英九當局經常在兩岸關系和兩岸交往的一些細小事情上糾結不清,分不清輕重緩急,甚至還在兩岸關系上做出一些“反常”的舉動,這些都不利於兩岸進行政治對話。馬英九當局在發展兩岸政治關系上瞻前顧後,畏首畏腳,進退失據,是兩岸不能建立協商涉外事務機制的主要原因。

(三)美國實行“亞太再平衡”戰略,台灣一些政治勢力和政治人物鼓吹台灣扮演美日同盟的“准盟友”角色。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是“相互依賴+制度約束”,美國一方面要與中國深化相互依賴關系,以期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一方面要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國際制度網絡約束、制衡中國,為中國和平發展製造障礙。為配合美國防範、遏制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意圖,台灣某些政治勢力和政治人物罔顧中華民族大義,自甘扮演美國的“棋子”角色,甚至鼓吹以釣魚島和南海主權讓步換取美國支持台灣擴大國際活動空間,成為美日同盟的“准盟友”,以此來對抗、要挾大陸。這只能証明,那些口口聲聲說自己“愛台”,罵別人“賣台”的人,才真正是“害台”的罪人。前景展望

7年來。兩岸關系一直克難前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中華民族偉大複米的中國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近,她包含兩岸人民共同的夢想和希望。鑒此,兩岸同胞應當攜手奮進,共創兩岸關系美好前景。

(一)繼續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核心是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反對“台獨”、反對“兩國論”、反對“一邊一國”,是堅持兩岸共同政治基礎的應有之義。兩岸共同政治基礎越牢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就會越順暢。

(二)建立兩岸處理涉外事務機制。為更好地妥善處理兩岸涉外事務問題,兩岸應在堅持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上,探討建立妥善處理涉外事務問題的對話機制。2013年10月,在上海舉行的兩岸和平論壇上,兩岸專家學者和有關人士對兩岸政治關系、涉外事務、安全互信、和平架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達成重要共識,都主張兩岸要秉持善意、誠心、諒解,積極思考解決兩岸政治分歧問題的可行途徑,不斷積累成果,以利於破解兩岸政治難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兩岸處理涉外事務機制如何建立,都不能不承認這實質上具有兩岸政治對話的性質。

(三)正確引導台灣民眾客觀、理性看待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對解決兩岸涉外事務問題的意義。長期以來,台灣各股政治勢力不斷鼓吹“台灣前途由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長期誤導台灣民眾。只有讓台灣民眾知曉、理解鞏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與兩岸妥善處理涉外事務問題的關系,才能促使更多台灣民眾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四)必須共同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和兩岸同胞根本利益。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台灣同胞對此的認同度非常高。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70周年。撫今追昔,兩岸同胞都為中華民族的進步和發展而自豪。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形勢下,為共同應對各種複雜挑戰,兩岸雙方和兩岸同胞都要堅定維護中華民族揚核心益,共同振興中華。唯有如此,才能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注入充足的政治互信。

(五)兩岸應抓住機遇,開展務實合作。大陸提出“一帶一路”設想,倡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銀行,引起國際社會熱烈反響。兩岸應抓住機遇,共同推動兩岸企業合作,共同走出去,共同開展兩岸人才培訓和人才應用,並相互借鑒經驗,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開拓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俞新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