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琉球“復國運動”

林世功為琉球復國在北京自盡身亡,讓當時的清朝官員也唏噓不已,他們捐贈白銀二百兩,將他埋葬在通州的張家灣。

在1879年琉球國最終被日本吞併前後,琉球人不堪被滅國,掀起了持續不斷的反抗運動,很多琉球人流亡清朝,希望能得到清朝援助復國,這些人被日本稱為“脫清人”。

其實,“脫清人”在1879年日本將琉球國改為沖繩縣之前就已經出現,他們以上級士族為主,但是也存在下級士族和普通民眾。

1872年,由於琉球藩設立,擔心琉球王國被滅的士族階層在所謂“非法”的狀況偷偷前往清朝,要求作為宗主國的清朝政府對日本施加外交壓力。

此後,隨著“琉球處分”完成,琉球王國事實上滅亡,更多的人為了重建琉球王國,要求清朝派遣軍隊而流亡清朝。

他們為實現琉球復國的努力,慷慨悲壯。他們最終客死他鄉的結局,尤讓人唏噓不已。

林世功,“一死猶期存社稷”

1876年12月10日,向德宏、林世功和蔡大鼎等人攜帶尚泰王的密信,包括翻譯、醫師和隨員等約40人,從名護乘船秘密前往清朝。

林世功1842年2月3日生於久米村,屬於中級士族,在首裏城的國學學習。

在琉球國時代,國王新即位之後,就會從國內選拔4名前往中國留學的學生到北京國子監留學。留學考試稱為“科”,是難關中的難關。1865年琉球末代國王尚泰即位後,林世功和林世忠這兩位堂兄弟雙雙合格,於1868年10月前往北京國子監留學。

林世忠在留學期間故去,而林世功結束了4年留學生活,順利返回琉球。他從北京國子監畢業的時候,作為教官的徐幹還將二人的詩編纂為《琉球詩錄》,在中國刊行。

回國後的1875年,林世功被任命為國學大師匠,繼而被提拔為世子尚典的老師。

1876年,他與向德宏作為密使到達福州後,請求清朝通過與日本外交交涉,消除日本政府的壓力,但是陳情沒有效果。

1879年,在得知日本將琉球改為沖繩縣,尚泰王被帶到東京後,林世功前往北京尋求清政府的支援。為了躲避到達福州的日本密探,他還剃發易服,留了髮辮。

他本來希望北洋大臣李鴻章以及總理衙門官員能夠派遣軍隊救援琉球,但是途中在天津,獲知了日本和清政府正在交涉割讓先島諸島以解決琉球問題。

林世功絕望了。抵達北京後,他即將陳情書提交給清朝官員,並在11月20日留下了“一死猶期存社稷”的辭世之句後自盡身亡,時年38歲。

同為琉球官員的蔡大鼎記錄下了林世功的兩首絕命詩,其一:“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其二:“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老淚憶兒雙白髮,又聞噩耗更傷神。”

林世功希望自己的慷慨赴死,能有助於琉球復國。他的行為讓當時的清朝官員也唏噓不已,他們捐贈白銀二百兩,將林世功埋葬在通州的張家灣。

向德宏,“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屬鬼”

與林世功同行的向德宏,1876年也以福州的琉球館為基地,開展復國活動。他生於1843年9月28日,妻子是尚育王的女兒兼城翁主,也就是是尚泰王的姐姐。

1876年12月,作為尚泰王的密使,向德宏數次會見李鴻章,向李鴻章提供關於琉球的信息。他在給李鴻章的信中表示:“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屬鬼。”

在提交給李鴻章的資料中,向德宏明確地指出以下幾點:琉球國王是日本人後裔的說法是錯誤的,這等同于英國人向美國要土地,是不能允許的;琉球有自己的神教,並非從日本傳入;琉球各種風俗儀式都是按照中國禮儀舉行;琉球有自己的語言,通過與日本開展貿易,日琉之間才得以溝通,如果日文以語言為由說琉球屬於日本,那琉球也可以說日本屬於琉球……

李鴻章最終沒能幫助琉球免遭日本侵略,但擔心向德宏遭到日本政府暗殺,他給予了這位琉球遺民庇護。

目前,最後一封能夠確認內容的請願書,是向德宏於1885年7月10日提交給李鴻章的。

據記載,1887年,向德宏仍給清政府提交了恢復琉球王國的請願書,後來客死中國,享年49歲。清政府官員黃遵憲曾用一首詩來描述他:“波臣流轉哭塗窮,獨自低徊說故宮。中有丹書有金印,蠻花仙蝶粉牆紅。”

以琉球館為基礎的復國運動

1879年後,為了避免琉球人向國際社會求援,日本政府對琉球人採取了嚴密監視措施,包括對琉球人出入境進行嚴格管理,在各港口派人監視,派軍艦到福州近海航行,發現疑似琉球船隻,立即予以控制。

日本政府還派遣熟悉琉球館的外交人員到日本駐廈門領事館工作,軍方也派間諜喬裝成清政府人員到琉球館附近搜集情報。

同時,為攬獲人心,日本政府對於亡命清朝又返回琉球的人免除懲罰,而對在琉球本土主張復國主義的人士實施監控和處罰。這樣,很多赴清人士回到琉球,琉球救國活動也呈現衰退。

1889年,日本在沖繩開始實施徵兵令,又陸續有不願服兵役的琉球人前往福州,繼續以琉球館為基地開展復國運動。

琉球復國運動人士請求清朝派兵,清朝也給流亡者提供過資金援助。辛亥革命後,在福州的活動從政治轉為經濟,救國運動和經濟活動互相合作。

位於福州水部門外的琉球館一直到昭和時期都是琉球人救亡的基地,最後的琉球居民胡國山1937年7月30日才離開這裏。他為了躲避日本的兵役而前往清朝,以琉球館為基地經營茶業生意,開展抗日運動。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胡國山離開琉球館,琉球復國運動也畫上了句號,從1876年到1937年,持續了60多年。

遠未結束的“脫清人”

不過,琉球獨立運動遠未結束。

1947年,沖繩民主同盟、沖繩人民黨等政治團體成立,提出琉球獨立主張。沖繩民主同盟党党首仲宗根源和在當年表示,沖繩人要儘早結束美國在沖繩的戰後統治,朝著建設獨立國家邁進。

一直到二戰後,琉球人出身的蔡璋也還在採取讓琉球回歸中國或獨立的運動。蔡璋1916年生於夏威夷檀香山,二戰後不久來到臺灣,組織了“臺灣省琉球人民協會”和“琉球革命同志會”,主張琉球獨立,反對琉球重歸日本。

在1951年9月致友人的書信中,他指出:“琉球兩千年來與中國為一體,將以死抗議日本再次入侵(重回日本)。”他認為,琉球或者回歸中國,或者應被賦予自由和獨立。

二戰後,國民黨政府認識到琉球地理的重要性,提出琉球可由國際機構委託中美共管。國民黨政權遷到臺灣後,依然堅持“琉球主權歸屬問題未解決”,因此,秘密支持蔡璋領導的琉球革命同志會,對外強調支持琉球民族自決。

(藍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