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作戰的中國軍民

歲月流逝,曾經的災難漸行漸遠;年輪更迭,曾經的硝煙漸漸消散。但是,有一種警醒,中國人民絲毫不曾忘記;有一種痛楚,中華民族永遠銘刻在心。“淞滬抗戰”“徐州會戰”“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百團大戰”……這些重大戰役的名稱,在今天依然時刻提示著所有人,要銘記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盧溝橋抗戰

1937年7月7日夜,蓄謀挑起戰事的日軍,藉口在盧溝橋附近演習時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中方拒絕,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並炮轟宛平城,在當地駐守的第29軍奮起抗戰。此即“七七事變”。

日軍的進攻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但日軍在航空兵配合下猛烈攻擊,戰事異常艱苦。其後,日方借談判之名,爭取調兵遣將的時間,蒙蔽了冀察當局的視線,遲緩了第29軍部隊應戰的准備,到7月28日,完成戰役准備的日軍向29軍發動全面攻擊。29軍將士在各自駐地奮起抵抗,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壯烈殉國,29軍遭受重大損失後奉命撤退,平津陷落。

“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即發《中共中央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民族抗戰。盧溝橋抗戰,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9日,兩名日本軍人擅自駕車持槍強闖上海虹橋機場被中方機場安保人員擊斃。中日雙方就此事件交涉時,中方嚴辭拒絕了日方借事件之機提出的無理要求。日方就開始組織軍事力量,准備在上海開戰。13日,為搶得戰爭主動權,趕在日本援軍到達之前消滅駐滬日軍,中國空軍、陸軍聯合作戰,圍攻駐滬日軍,但收效甚微。15日,日本宣佈組建上海派遣軍,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8月底、9月初,中國軍隊逐步轉入防禦,日軍則開始發動大規模進攻。11月5日,  日軍第10軍8萬人在金山衛登陸,對淞滬中國軍隊形成包圍之勢。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所有部隊分兩路撤出上海戰鬥,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11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上海淪陷,淞滬會戰以中國軍隊失敗結束。

淞滬會戰中,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日軍投入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80餘萬人,統計死傷30萬人,陣亡校尉級以上軍官近幹名,其中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0餘名。

淞滬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標志日本對華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至11月,中國第二戰區部隊對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境內展開天鎮戰役、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以及太原保衛戰等大規模戰略性防禦戰役。會戰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宮閻錫山、副司令長官朱德等共同領導,參戰部隊包括有晉綏軍、中央軍,以及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

11月8日,日軍突入太原,其後攻陷平遙。太原會戰結束。參加太原會戰的中國軍隊,其後轉進晉省山嶽地帶,與日軍繼續進行不間斷的戰鬥,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太原會戰,是8年抗戰中華北規模最大的一次對日會戰,中國軍隊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傷亡10萬人以上,第9軍軍長郝夢齡上將戰死於忻口戰役前線;日軍參戰總兵力約14萬人,傷亡近3萬人,忻口一戰,日軍就傷亡約2萬,創造了華北殲滅日軍人數的最高紀錄。

八路軍在太原會戰中有力地配合了友軍作戰,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15師的伏擊戰一次殲滅千餘日寇,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平型關大捷,是屬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是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上海淞滬會戰中失利後展開的一次保衛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南京的作戰。該戰役由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與日軍抵抗作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12月13日,南京淪陷,不足5萬人的日軍入城,由此開始了連續8個多月對30多萬戰俘平民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

徐州會戰

日本侵略軍為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計劃,意圖連接華北與華中戰場,採取南北對進的方針,夾擊徐州。打通津浦鐵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先後調集百萬部隊保衛徐州,歷時5個月。

1938年3月、4月,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取得台兒莊戰役勝利。到5月中旬,發現日軍意圖在徐州地區大規模圍殲中國軍隊主力,國民政府指揮第五戰區各部隊自徐州地區撤退。5月下旬,會戰參戰各部分別安全撤抵皖西、豫南地區。6月9日,中方在鄭州東北花園口附近炸開黃河大堤,黃河水南泛,日軍向黃泛區以東撤退,徐州會戰至此結束。

徐州會戰,鉗制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遲滯了日軍進攻速度,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合計6.5萬餘人;日軍在徐州會戰中傷亡在2.6萬人以上。台兒莊一戰即被殲萬餘,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鬥志,被稱台兒莊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

徐州會戰中,愛國官兵與日軍頑強拼搏,英勇悲壯、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眾多,成功扭轉了失敗主義思潮的蔓延,使中國人民從中看到了抗戰的光明前途。

會戰前期,張自忠部日夜急行、龐炳勛部絕地反擊,使日軍在臨沂決戰中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為之後的台兒莊會戰中,李宗仁圍殲日軍磯穀師團打下了基礎。

在滕縣,負責守城的第122師苦戰4天,以.7000兵力對付裝備精良的日軍數萬之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止日軍南下,師長王銘章殉國。為台兒莊的戰略部署贏得了寶貴時間。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五、第九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武漢會戰,日軍大本營在華中地區集中兵力約25萬餘人,出動各型艦艇約120艘,各型飛機約:300架。1938年6月11日夜,日軍夜襲安慶得手,搭乘軍艦沿長江西進,武漢會戰開始。會戰主要在長江南岸、長江北岸、大別山區展開,經過4個月鏖戰,武漢外圍已無防禦支點,日軍還在10月11日分兵攻陷廣州,截斷了粵漢鐵路,使武漢成為孤城。10月底,國民政府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下令中國軍隊撤退,武漢會戰結束。

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鬥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9月下旬,岡村寧次下令第106師團向中國軍隊防線側後的德安迂回穿插,日軍鑽人防線不久就被發現,時任第一兵團司令薛岳決定誘敵深入,予以圍殲。薛嶽為日軍准備的口袋底是地勢險峻、易守難攻的張古山。51師師長王耀武負責組織攻擊張占山,其部下153旅旅長張靈甫夜襲得手後不久又丟掉陣地。王耀武又組織敢死隊交張靈甫帶領,沖上山頂與日軍肉搏,此戰奪回陣地時,日軍幾被全殲。10月9日,薛嶽下令各部選派敢死隊領先出擊,兵團當晚克敵。戰鬥中,薛嶽所部斃敵3000餘,俘敵30餘,繳獲物資眾多,時稱萬家嶺大捷。

9月,中國第五戰區在信陽、大別山地區同日軍第2集團軍所屬部隊展開激烈的攻防戰。中國第71軍宋希濂所部在宮金山高地頑強阻擊日軍,使日軍每個連平均減員到40人。日軍攻佔信陽時遇中國守軍頑強抗擊,一戰被殲2610人。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團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力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

長沙會戰

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 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長沙會戰是8年抗戰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會戰。戰鬥中,日軍傷亡10.7萬,中國軍隊傷亡13萬。

1939年9月到10月,以及1941年9月到10月的前2次長沙保衛戰,交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看,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

1941年12月23日,日軍來犯,薛岳再展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策略。戰鬥中,長沙守軍頑強堅守核心陣地,直到外圍部隊圍殲日軍;日軍敗退時,合圍部隊窮追猛打。是役,日軍傷亡56000餘人,被俘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000餘人,獲得完勝。

第三次長沙保衛戰緊接太平洋戰爭而爆發,當時日軍一路勢如破竹,同盟國軍隊接連敗北。在此形勢下,國民黨軍隊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這不僅對中國國內,對同盟國來說也是意義重大。

第三次長沙保衛戰勝利後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動向中國提出,要廢除西方列強與中國歷屆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歸還上海、廈門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

1944年5月至6月,日軍第四次進攻長沙,這次戰鬥又名“長衡會戰”。長衡之戰第一階段仍被列入長沙會戰範疇,其第二階段則已屬於“打通大陸交通線”戰役範疇。第一階段內,6月16日36萬日軍向長沙城區猛攻,6月19日,30萬中國軍隊撤退,長沙陷落。

豫湘桂戰役

1944年6月20日到9月初進行的長衡會戰的第二階段又稱“衡陽保衛戰”,衡陽保衛戰已經屬于豫湘桂戰役範疇。

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是為成功打通大陸交通線,實現“以戰養戰”的目的。是役,中國軍隊完敗,成為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最慘烈的失敗。

但是,衡陽保衛戰中,方先覺率領第10軍堅持守城47晝夜,成為抗戰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孤城保衛戰;常德保衛戰中,中國守軍6000餘將士全部殉國,而倭寇則被擊斃24000餘人,這在抗戰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桂南會戰

1939年11月, 日軍在欽州灣疾速登陸,24日便占領南寧、龍州,據守外圍高峰隘和昆侖關兩個戰略據點,切斷了桂越交通線,對中國政府造成嚴重威脅。中國政府緊急集結20萬部隊反擊,12月28日,白崇禧指揮主力兵分三路開展反攻。

反攻戰線環繞南寧數百里,主戰場在北路軍要收復的昆侖關。守昆侖關的日軍為第五師團一部,攻方則以杜聿明所部第5軍為主力。攻關戰鬥異常激烈,兩軍均傷亡慘重,第5軍苦戰至31日攻破昆侖關,殲滅日軍4000餘人,擊斃日少將旅團長中村正雄,取得了抗戰以來中國軍隊攻堅戰的重大勝利,時稱昆侖關大捷。

1940年1月28日,日軍再次對桂南發起進攻,至2月3日,先後再占賓陽、昆侖關,隨後收縮兵力于南寧附近。2月1日,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接替白崇禧指揮桂南作戰,中國軍隊再次發起反擊,於2月14日再次奪回昆侖關後,日軍固守南寧外圍,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局面,10月,第四戰區發起反攻,將日軍全部逐出廣西,會戰結束。

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了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滇西抗戰

1942年春夏之交,日本侵略軍攻陷緬甸後,立刻把戰爭魔爪伸進滇西,妄圖沿滇緬路長驅直人,威逼重慶。日軍在5月3日進犯畹町,10日侵入騰沖後,怒江以西領土淪入敵手。

危難之際,中國遠征軍7l軍在長達250多公里的怒江東岸設防據守,挫敗了日軍過江東進的企圖,穩定了戰局。此後中日軍隊隔江對峙了兩年之久。其間,中國軍隊部分成功西渡入騰,配合淪陷區民眾展開遊擊戰,多次重創敵人。

1944年4月,衛立煌將軍調集所部16萬人,分左右兩翼向日寇反攻。5月,霍揆彰將軍率右翼部隊強渡怒江、仰攻高黎貢山,並經過40多晝夜的圍殲血戰光復騰沖。是役,全殲日軍6000多人。5月22日起,宋希濂將軍率左翼部隊發起了以戰況慘烈而震驚全世界的松山戰役。日軍入侵滇西被阻於怒江後,以松山為核心建立了強大的防禦體系,被西方記者稱之為“東方馬其諾防線”。中國遠征軍收復松山的血戰,經歷大戰10次,小戰百次,最後以坑道爆破的方式攻克松山,全殲日軍3000餘人,創下了世界軍事史上叢林作戰的經典戰例。

1945年1月27日,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進攻緬北的部隊在畹町附近的芒友會師,戰役以全勝結束。8個半月的滇西戰役,殲敵2.6萬,中國軍隊傷亡近6.5萬,但滇西淪陷區全部收復,滇緬、中印公路勝利打通。

中國軍隊在滇西、緬北的勝利,不僅達成了直接的戰略目的,而且對抗戰全局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不僅長期封閉的局面被扭轉,而且大後方的側背威脅被解除,兩面受敵的情況也不復存在。

中國遠征軍出境作戰

1941年12月23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英國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抗日、也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華民國遠征軍。從中國軍隊人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複戰、反攻緬北等巨大勝利。

這次遠征作戰,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遠征軍立下赫赫戰功,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1942年3月,日軍侵入緬甸,企圖切斷滇緬公路。在英國的求助下,中國遠征軍10萬人以杜聿明為代理司令長官,由中緬印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人緬。第一次在緬作戰中,遠征軍在半年內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以有力的支援。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

第一次人緬作戰因英方配合不力原因失利,日軍傷亡約4.5萬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孫立人所部新38師,以及後來繞道而來的新22師近3000人退入英屬印度蘭姆伽整訓,1942年改稱中國駐印軍。

1943年2月,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設立,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2批遠征軍,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第二階段戰事開始。中國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消滅了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主力,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到1944年8月初攻克密支那。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駐印軍向日寇發動最後攻擊。一路上所向披靡,在畹町附近與從雲南西進的遠征軍會師,打通中印公路。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于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

第二階段戰事,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

遠征作戰艱苦而慘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一次遠征作戰失利後,杜聿明奉命率軍撤退。他帶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公路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部隊缺醫少藥、斷糧達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歷盡艱難困苦,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台、糧食、藥品。輾轉兩個月之後,這支部隊走出野人山,又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只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雷多,沿途因飢餓和疾病一死亡2000餘人。

200師結束東枝戰鬥後,在途中與軍補訓處會合,並收容了第6軍、一第66軍各一部失散人員,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回國。1942年5月18日,部隊遭到伏擊,激戰一天,200師傷亡過半,戴安瀾被機槍子彈擊中,於26日逝世。剩餘部隊歷經千辛萬苦於6月17日抵達騰沖附近,全師出國時是一個擁有1萬餘人的加強師,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傷亡達75%以上。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

飛虎隊援華作戰

飛虎隊,全稱為“中國空軍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英文:AmericanVolunteer Group,簡稱AVG),創始人是美國飛行教官陳納德。

飛虎隊在二次世界大戰美日開戰前夕成立、由高薪聘請的美國飛行人員組成,是一隻雇傭兵性質的空軍部隊。飛虎隊在中國不到的一年時間,正是中國空軍消耗殆盡、蘇聯援華基本取消的時候。面對幾乎向日本侵略者洞開的天空,飛虎隊雖無力為中國撐起可靠的防空傘,但至少在天空中証明瞭反侵略力量的存在。

1937年7月初,應國民黨政府邀請,陳納德抵達中國考察空軍,擔任顧問。考察快結束之時,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陳納德接受宋美齡的建議,在昆明市郊組建航校,以美軍標准訓練中國空軍,他還積極協助中國空軍對日作戰。

]941年,陳納德接受國民黨政府的委託,前往美國重金招募飛行員和機械師,以平民身份來華參戰。8月1日,蔣介石發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國空軍美國志願大隊,任命陳納德為該大隊指揮員,並以高價采購戰機供其使用12月20日,飛虎隊所有戰機升空迎擊入侵雲南的日本轟炸機,擊落其6架,擊傷其3架,志願隊無一損失,初戰告捷。

1942年了月3日,據美國陸軍部和蔣介石的命令,解散美國航空志願隊,而以部分隊員為主組建隸屬美國陸軍第10航空隊的第23大隊,與派駐中國的第16戰鬥機中隊組成美國空軍駐華特譴隊,陳納德改任美國駐華航空特譴隊司令。

1943年3月1O日,美國陸軍航空隊將駐華特譴隊編為美國陸軍第14航空隊,陳納德晉升少將司令,後任中國空軍(而不是中國戰區)參謀長。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際,陳納德被迫辭職,乘坐飛機回國。戰後,飛虎隊大多數隊員均得到了中國政府的嘉獎,還有10多名飛行員獲得美、英政府頒發的飛行十字勛章。

志願航空隊改為第14航空隊後,除了協助組建中國空軍,對日作戰外,還曾執行協助飛越喜馬拉雅山,從印度接運戰略物資到中國的任務。飛越喜馬拉雅山的航線被稱作“駝峰航線”。航線全長800多公里,橫跨喜馬拉雅山脈,沿線山地海拔均在4500米至5500米上下,從印度經緬甸到達中國昆明、重慶,運輸機飛越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山峰時,達不到必需高度,只能在峽穀中穿行,飛行路線起起伏伏,有如駝峰。駝峰航線途徑高山雪峰、峽穀冰川、熱帶叢林、寒帶原始森林,以及日軍占領區,一路上氣候惡劣,飛機在飛行中隨時面臨墜毀和撞山的危險,飛機失事率高得驚人。駝峰航線因此又被稱為死亡航線。

在這條航線上,中美雙方3年多共向中國戰場運送了70萬噸急需物資,人員33477人,航空隊共損失563架飛機,犧牲1500多人以及諸多失蹤機組人員。作為當時維持抗戰的空中生命線,是飛行運輸歷史上的一大奇跡。

百團大戰

全面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軍集中兵力對付抗日根據地軍民,敵後的戰場戰爭規模和頻繁程度都大大超過以往。抗日游擊戰成為戰略相持階段的主要作戰形式,敵後戰場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日益重要。這段時間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戰給日寇以沉重打擊,吸引了大量日軍有生力量,有力地配合、支持了正面戰場。敵後抗戰由八路軍、新四軍分別在華北敵後、江南敵後展開。

1940年8月,八路軍指揮部動員了100多個團,在華北地區2000多千米的戰線上,對日本侵略者發動了大規模攻擊,拔掉敵人靠近根據地的碉堡、據點,炸毀鐵路、橋梁、公路,使日軍的交通線癱瘓。

歷時3個半月的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與日軍交鋒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沉重打擊了日軍。戰役共進行大小戰鬥1800餘次,攻克據點2900餘個,殲滅日偽軍4.5萬餘人,八路軍傷亡1.7萬餘人。

百團大戰,砸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中國軍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蕩”階段。第一階段自1940年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使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第二階段自1940年9月22日至10月上旬,各參戰部隊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第三階段自1940年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

新四軍敵後抗戰

1938年,新四軍第1、第2支隊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6月17日,新四軍先遣支隊於鎮江西南之韋崗,伏擊乘汽車由鎮江開往句容的日軍。經半小時激戰,斃傷日軍少校以下20余人,擊毀敵汽車4輛,繳獲長短槍10余支。

新四軍自成立至1938年10月,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下向華中敵後挺進。在長江下游蘇皖地區的廣大農村,發動與組織群眾,建立群眾抗日武裝,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經半年的英勇奮戰,取得100餘次戰鬥的勝利,殲滅日偽軍3300餘人,創建了蘇南、皖南、皖中和豫東等抗日根據地,成為插向日軍華中派遣軍背後的一把尖刀,鉗制了日軍的兵力,支援和配合了正面戰場友軍的作戰,對穩定華中戰局起了重大的作用。

新四軍江南首戰告捷,意義重大,使蘇南渴望解放的人民看到了光明,振奮了民心,提高了新四軍的聲譽。9月以後,日偽軍連續對蘇南抗日根據地進行多次“掃蕩”。至12月,蘇南地區軍民先後粉碎日偽“掃蕩”近30次,沉重打擊了敵人,初步鞏固了以茅山力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

陝甘寧邊區河防作戰

從1938年3月至1939年底,日軍以數幹至萬餘人的兵力,在優勢火力的支援下,向邊區河防頻繁發動23次進攻,付出重大傷亡,卻屢遭失敗。八路軍留守乒團河防部隊,使幹裏河防始終未被日軍突破,這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江河防禦作戰中,是絕無僅有的輝煌戰績。

神府河防戰鬥中,八路軍留守兵團河防守備部隊在八路軍第120師積極配合下,迫使進犯河防的日軍撤退,計斃傷敵140餘人,警備第6團僅傷亡6人;第一次宋家川戰鬥,留守兵團擊潰日軍1個營,殲滅日軍:200餘人,警備第8團傷亡80餘人;磧口河防戰鬥中,日軍調集1萬余人4路合圍,八路軍留守兵團河防部隊將日軍擊退,共斃日軍100餘人,俘虜日軍2人,自己傷亡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