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環保產業可搭一路一帶便車走出去

陳觀生

環保是跨學科的事業,也關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及子孫後代的福祉,澳門作為一個先進旅遊城市,作為一個重視市民生活素質提升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就沒有理由不支持環保事業。本土環保產業的發展,雖然正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發展,但確實受到市場空間狹小的限制,加上政府在環保政策上仍有不足,業界對其前景並不看好。近年來,中國環保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不僅位居全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而且被確定為未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並且是“一路一帶”戰略的重要產業。本澳環保產業或可搭乘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壯大和“一路一帶”戰略的便車,既做到成為中國環保產業技術“引進來、走出去”的平臺,也能實現本澳環保產業企業的壯大,形成澳門特色的環保產業模式,走出澳門進軍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甚至發展為本澳未來的支柱產業。

本澳環保產業具潛力但難推動

澳門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環保工作,除了帶頭節能減耗,增加及改進環保設施外,還在扶持本地環保企業發展、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地的環保產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澳門環境優美,大氣、水環境都比較好。大氣環境品質良好,本澳的污染物濃度基本上低於年平均參考標準。大氣污染物主要來源於各種燃燒過程:如利用石油產品-主要是重油-來發電、焚化城市固體廢棄物發電,產生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污染;交通運輸,特別是由海上及空中運輸造成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陸路交通運輸造成的一氧化碳、非甲烷揮發性有機物和鉛的排放;汙水處理和固體廢棄物的填埋產生甲烷和氨氣的排放。現有分別位於澳門半島、仔島和路環島的三座汙水處理廠,用來解決污水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和保護沿岸水質。最大總處理能力為每日23.4萬立方米,相當於一百萬人口當量,這表明預計汙水處理能力設計可滿足本澳中長期人口及經濟發展的需要。

本澳的環境狀況決定本地目前的環保產業包括五大類:1.環保基礎建設及設施。廢棄物處理方面:由澳門清潔專營有限公司負責垃圾的收集,澳門垃圾焚化爐廠進行垃圾焚燒,不適合焚燒的和焚燒後的灰渣送衛生填埋場填埋。水處理方面:澳門有三座淨水廠和四座汙水處理廠。大氣污染治理方面:電力公司採用新技術、新設備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2.環境服務業。舉辦以環保為主題或相關內容的研討會、展覽及國際性的學術會議,發揮平臺效用。舉辦環境保護教育活動,出版環保刊物,提升本澳居民的環保意識。承擔環境管理及顧問業務,如對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環境管理顧問服務、環境影響評估服務、環境監測顧問、環境生態研究顧問等。3.資源的迴圈利用。現時澳門普遍的可回收再造的產品包括印表機墨水匣、廢紙及廢鐵等。但由於澳門的市場規模細小,且有些本地無有效處理設施的廢棄物受《巴塞爾公約》的局限無法送到內地進一步處理,故很難形成產業規模。4.綠化和生態保護。澳門綠化覆蓋率22%,人均綠化面積維持在13.2平方米左右。綠色植物的栽培和養護也產業化。政府在路氹城蓮花橋的55公頃自然生態保護區,成了澳門觀鳥的熱點,為開展綠色生態旅遊創造了有利條件。5.環保技術與產品。包括節能用品、綠色能源系統、綠色健康食品、以光觸媒為淨化媒介的空氣淨化機、生物科技法除臭清潔用品、防止表面散發有機揮發物的環保塗料、SPA高濃度污水淨化及回用技術、PANEIDA污水脫色絮凝劑、機動車機油回用裝置等,澳門的環保企業務求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理想。

現時,澳門自身有太陽能、自來水淨化等產品的生產基地;環保產品代理涵蓋面更廣,包括:節能減排節電措施、T5管加電子火牛、製冷設備改組減噪音、環保建材、污水淨化處理等,而且,業界不單是代理銷售產品,還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援,和長期的管理維護等等。

特區政府表示,會履行國際義務,積極配合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所制訂的減排目標;同時全力推動澳門的環保工作,避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有政府官員稱,環保產業快速發展,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其中能源效益和電動車是當前市場上關注熱點,本澳和有關國家和地區存在合作機遇和潛力。

不過,澳門地方小,沒有大型工業,環保產業起步也比較晚。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要推動本澳環保產業發展,甚至達到期望成為支柱產業,難度很大。如特區政府環保工作其中一個設想,是推動以電動電單車取代汽油電單車。電單車是澳門居民主要的交通工具,現時已有超過10萬輛在市面行駛,平均約5個人就有1輛,如澳門電單車能捨油用電,將大大減低環境污染。不過,就連臨近的珠海已經推廣成功的公交電動巴士,在本澳試用一段時間之後,政府部門也宣佈暫時不適合本澳。又如目前澳門從事廢物回收者多屬小型企業,再造業更幾乎是零,原因之一是回收再造中間環節多,工序繁複,導致成本高,無利可圖,商人自然不會進行大量投資。

澳門本地環保產業商機少

單就澳門本土來說,環保產業商機主要有幾個方面。

1.建築行業使用迴圈再用的建築物料。已有技術將建築垃圾中的木頭、磚石加以分揀,然後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尤其對打樁用過的廢樁頭可採取先粉碎、篩分,再依顆粒級別不同,用做混凝土、鋪路、制磚回收利用。2.製造業及餐飲業排放處理。處理廚餘垃圾以及處理廢氣、異味、濃煙、廚餘及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都是環保產業的商機所在。3.環保服務及諮詢行業,即環境影響評估。如果本澳所有大型建設項目均可考慮實施環境影響評估。政府部門、大型機構、賭場、運動場都要求引入能源效益的概念,加強節能管理,減輕營運成本及減少污染排放物,這方面的商機也不少。4.廢品回收行業。具體產品如再生利用的紙張、印表機墨水匣等。以及大量被送往堆填區的廢舊輪胎等,可用廢舊輪胎破碎設備切碎,再利用切碎後的輪胎材料深加工成膠粉、或地墊等最終產品。5.環保產品生產行業的中葡平臺。推介國內外有先進技術的環保產業公司來澳發展,增強產業的規模效應。,企業應儘量發掘這方面的商機。6.其他各種污染物的處理以及各種綠化工程等。如對水浮蓮進行治理,對電單車、的士等車輛尾氣處理。對建築物的立面和屋頂進行立體綠化等。

環保業界人士指出,目前澳門主要有三種環保產業,第一種是環保設施的發展及管理行業,例如一些污水處理廠及垃圾焚化爐設施的管理工作,這方面做得較出色的是盛世集團旗下的AGSMacau等;第二類是提供環保諮詢服務的行業,例如一些提供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系統諮詢服務的公司,主要向企業提供環保知識;第三類是一些環境友好產品的代理、生產及回收的行業。

但是在實際運作中,澳門要發展本土環保產業還有一定難度,環保產業背後崎嶇滿途。一是因為地方細,人口少,經濟規模小,所產生的廢棄品不是很多,除了環保設施管理及諮詢服務有一定發展之外,在生產及循環再造方面難以做到單項產業規模。業界人士認為,雖說環保產業對社會有益,但始終是商業活動,沒理由每每都嚷著叫政府補貼。澳門的廢棄品並沒有明確的監管及處理指引,廢棄品雖然到處有,但它們的處理方法模棱兩可,當垃圾丟掉又得,循環再造又得,令到真正用以循環再造的廢料不多。二是澳門土地緊缺,沒有地方做分類、儲存和加工,就算有地方也租金昂貴,土地成本高,難以形成產業鏈。曾經營列印機墨水匣回收和重新注墨的企業,因一再加租而停止業務。三是澳門的環保產業受制於一個成本問題,例如不能焚燒的廢車胎,投放六、七十萬買一部切割機都只能將它們變成膠粒狀,若再深加工製成其他產品成本則更高昂,然而澳門的廢車胎數目不是很多,市場又不大,難以產生規模效應。換言之,成本就高,售價就更高,作為一種替代品很難有銷路。四是澳門特區政府環保政策處於弱勢,難以發揮應有商機。業界一直批評,本澳環保回收和分類措施一直是零政策,就算有部分政策也難以落實。有本澳環保企業在青洲跨工區投資千萬建廠,希望將回收廢油和危險品處理技術引進澳門,希望將別人眼中的廢油,可以做肥皂、清潔劑,甚至提煉轉化成生物柴油。但想回收廚餘、食肆廢油卻這樣的困境。「就算我應承日日上門免費收,酒店一聽到要做分類就怕怕,侍應執檯原本可以一次過掃走,筷子、膠叉、牙籤、紙巾、剩菜全部掃埋一堆,分類要俾多好多人工。廢食油要有設施分隔好,要地方儲存。他們有環保意識,但要睇住盤數,政府無要求,送去焚化爐又唔使錢,點解佢地要做多啲?」。環保業界認為,沒有環保政策,即使有技術有設備有人肯做都無用,如在澳門做高污染處理不光是無政策、無支援,也不受歡迎。「做紙皮、鐵和膠樽,乾淨企理的人人爭住做,但有毒的、有害的無人理,就算你肯投資想做都無得做。」。相比之下,香港政府有規定6成物資採購優先買環保產品,不少大企業也有類似規定。本澳環保業界認為,政府可以出臺一些規管措施,例如規定某些工業廢品及生活廢料必須經過處理,違規將被科以罰款,在保證有一定廢料數量之後,政府可以招標尋找專營公司去收集廢料及循環再造,以確保那些公司有所生產。

要做平臺更要走出去

本澳多位專家在談到本地環保問題時指出,要搞好一個城市的環保,除了政府推動、市民自覺之外,商業運作更起到催化劑的作用。環保產業可以說是一種既造福人類,又有無限商機的產業,細到回收舊瓶,大到植樹造林都是環保事業,環保關乎一個地區、國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中國政府亦將對環保的重視提升至新的高度。

一般認為,澳門發展環保事業,主要可分三個方向,一是本土環保產業的發展,二是參與中國大陸及外地的環保投資,三是發揮作為平臺的優勢。

本澳環保產業雖然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援,但方向有些偏頗。如:令人意外的是,本土環保產業錢途無限竟在於政府的資助。政府「環保與節能基金」3年批出超過2.4億,資助企業和學校更換設備,造就龐大商機,吸引不少公司搶灘分一杯羹。反映了政府一提到推動產業發展,就只有設立“資助、基金”這一招。而在環保產業發展政策上鮮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舉措,甚至連基本的垃圾分類政策也效果不彰。

專家指出,澳門土地缺乏,加上是一個旅遊城市,意味著澳門的環境保護永遠都被要求放在一個高度重視的地位,因為你一污染就沒人來旅遊度假了。但正因為是旅遊城市,在旅遊設施增建的過程中對環境質量產生壞影響,而澳門又不能將旅遊區和居住區分隔開,因此造成一定的環境保護壓力。在壓力逼迫的情況下,澳門的環保產業就會更生及促進,新技術就會產生,本土環保產業就有發展的空間。

本澳環保產業要實現壯大發展,則必須要走出去。

首先,在參與內地的環保投資方面,專家指出,澳門除了發展自身的環保產業之外,走出外投資環保產業現在也是大好時機。“澳門商人現在要展開環保生意有天時和地利。在天時方面,大陸經濟發展到這一步是不搞環保產業不行了,這是大勢,澳門也會受到影響。內地環保發展蓬勃,澳門商人也許可以沾一些商機。”內地環保產業正以每年20%的增長速度發展,由於投入不高,不需要十分頂尖的高科技,其產業多為民間參與,這給澳門的中小企有參與的機會。“中國的技術和科研力量不缺,但要轉化成生產力就很因難,特別是實用技術,而且各種技術都或多或少受到傳統的影響。環保技術創新的多,申請環保專利的也多,唯一缺乏的就是資金。澳門商人可以參加這種技術轉化的過程。”專家說,“不要說澳門沒有技術,你參與了這種投資後,技術本身就有你一半,那些技術成熟的條件之一是你所提供的,為技術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雖然是風險投資,但澳門的商人可以走出去一試。”現在國家的環保產業基本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針對城市和工業的污染控制技術,例如污水處理、噪音控制、垃圾焚燒及回收技術;一個是國土生態護理,中國的農業耕作模式是粗獷型的,不但造成水流失,也造成污染擴散,土壤裡的化肥和基因轉移分子地裡有太多,經水一灌都流到外圍去了,而且土地的風化和沙化也嚴重起來。環保專家認為,澳門的小商人如果擠不進龐大的賭業市場,那麼把錢去投資這兩個方面,也會有一定的收獲。加之澳門人與大陸人交往沒有障礙,天時地理的客觀條件都存在,而且市場是屬於中小企業,澳門人參與就容易得多了。

其次,在發揮作為平臺的優勢方面,也要是走出去的平臺。像其他許多產業一樣,澳門要壯大環保產業也有相當難度。所以澳門才要努力成為平臺,這方面仍離不開上面提到的“天時”和“地利”。澳門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人和”。由於語言關係,這裏的不少葡語人才可以與葡萄牙語系的國家通暢交流,對於中國與葡歐、巴西在環保方面的合作能提供作用,畢竟歐洲環保技術發展得較早較好,有值得中國借鏡之處。但是,正如中葡平臺一樣,經過好幾年的努力,澳門還未實現平臺的作用。專家分析指“這除了因為環保產業是一種需要實際資金投入,而回報期卻很長的產業,這一定程度影響商人投資的意欲。但更重要一點,這與澳門本身產業結構有關,這個微型經濟實體,只能做一種主要產業,因為人力、物力的局限,不能兼顧這麼多。當你搞博彩業,搞房地產就可賺大把的錢時,誰還有心情搞甚麼以仲介為主的平臺啊!”

而“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中國環保產業走出去打開了一扇門。從技術上看,中國爐排爐垃圾焚燒技術、超濾膜水處理技術等位居國際領先地位,在汙水處理、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污泥處置、垃圾焚燒以及煙氣脫硫脫硝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建設運營經驗,擁有門類齊全、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裝備。

“一帶一路”戰略面對的阿拉伯國家大多石油資源豐富,但水資源短缺,海水淡化需求迫切。同時,由於工業發展支撐力度有限,其國家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市場化程度不高,未來在發電、供水、汙水處理、大氣治理等專案上需求明顯。

澳門的地理環境與很多中東的國家地區有相似之處,如資源短缺,人口眾多,土地狹窄。還好政府資金較為充裕,在發電、供水、汙水處理、大氣治理等專案上可以發展較為先進的技術。雖然澳門沒有原生環保產業技術,但因為在城市污染控制技術的方方面面都已經做了或者可以做,全天候空氣監測網絡亦比較先進,所以可以做一個環保產業展示平臺,展示之後得到國內外的認同並推廣,就創造出無限的商機,這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特別是要制定比其他地方更高標準的環保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