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旅遊中心: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旅遊企業

1979年11月12日,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旅遊企業石景山旅遊中心在珠海簽約誕生。這回“嘗鮮試水”的是澳門商人吳福。珠海市政協原主席何海當時負責引進外資工作,他是石景山旅遊中心在珠海誕生的見證者。

據何海回憶,簽約當天,他親自到拱北關口迎接吳福。石景山旅遊中心選址在一片山坡下,原是一片種花生、蕃薯的地方。何海說,當年珠海的吉大這一帶還很荒涼,外商想要哪塊地就給哪塊地。簽約的雙方,中方是用珠海市旅遊公司的名義,外方則是用澳門珠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名義。

眾所周知,吳福是地道的珠海人,上個世紀的50年代到澳門定居,60年代與人合股創建澳門地產建設有限公司,並經營澳門渡海小輪公司、戲院。80年代與港商合作投資建珠海石景山旅遊中心,並建澳門總統酒店,任董事長。後任澳門地產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

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的珠海,只有一間拱北僑社,一間香洲招待所

吳福曾向媒體講述過,要在珠海興辦酒店的緣由。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的珠海,只有一間拱北僑社,一間香洲招待所。有一次,吳福陪同一位葡萄牙橋樑專家考察珠海到廣州沿途幾個渡口的建橋問題,當時想在珠海過一夜第二天啟程去廣州,因住宿條件不夠,不得不返回澳門過夜。這個經歷對吳福的觸動很大,不久後他就和珠海市委、市政府溝通,想在珠海創辦一間能接待中外人士的賓館。

何海當年就是負責珠海市引進外資工作的市領導,跟吳福有較密切的接觸。為什麼吳福首先考慮到珠海這個基礎設施還不完善的地方投資辦旅遊酒店呢?對此,吳福曾說過:“我當時認為,一個地區發展需要發展第三產業,才有利於招商引資,如果連一個像樣的談話地方都沒有,商人怎麼會來呢?辦酒店更有利於解決當地人的就業問題,一間酒店有了幾百個員工,就可以解決幾百戶人的生活上的困難;一間酒店需要多少用料,可帶動許多行業,也能帶動發展工農業和商業。” 何海回憶,酒店建設期間,吳福派出澳門建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守在工地檢查督促施工,投入了不少心血。石景山旅遊中心興建速度很快,不到9個月就建起來了,吳福為創辦石景山旅遊中心付出了許多心血,他曾回憶說:“(創辦石景山旅遊中心)獲得了很多,是一次難忘的人生經歷。”

何海回憶說,1980年10月,由珠海市旅遊公司與澳門珠海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經營的石景山旅遊中心第一期竣工。當月12日正式開業。從簽約到建成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即開業,這被當時國務院特區辦稱為“石景山速度”。石景山旅遊中心正式開業後,中外遊客絡繹不絕,第一季度就獲取純利70多萬元港幣。這次全國首例的中外合作,珠海人由此第一次學習並接受了包括董事會制度等一系列全新的管理運作方式。

何海記得,在酒店建成之後,吳福還在酒店的管理模式上進行了一番創新。吳福認為,石景山旅遊中心的管理和運營必須要結合中國國情和國際慣例,走出一條新路子,業務才會有起色。他採取了一種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的領導體制。石景山旅遊中心的董事會由雙方各派出的人員組成,作為企業的最高領導機構,在分配制度上,採用浮動工資制,糾正幹好幹壞報酬一個樣的平均主義弊端。

石景山旅遊中心正式開業8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正式頒佈

石景山旅遊中心是全國首家旅遊性質的酒店;全國首家遵循國際酒店業慣例進行管理,採用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全國首家推行勞動合同制的企業。而在當時,還沒有廣州白天鵝賓館的興建計畫,在石景山旅遊中心正式開業後又過了8年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才正式頒佈。

對這一間在珠海誕生的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旅遊企業——石景山旅遊中心,中外媒體都給予了很大的關注。據當年《羊城晚報》報導,“這家合資酒店第一次讓中國的老百姓感受到‘服務’”。西德記者漢斯巴格曼來到酒店後說:“這裏的服務比香港的酒店好,我們怎麼也想不到這個地方還會有這麼好的旅館。你們這樣做可以為你們的國家提高聲譽,又可以掙得外匯……”

石景山旅遊中心的成功也引來霍英東、何賢、吳兆聲等港澳知名鉅賈紛紛踏足珠海,相繼建成珠海賓館、拱北賓館、珠海度假村酒店等最早一批中外合作、合資酒店。廣州白天鵝賓館、中國大酒店等一批中國著名的中外合資酒店也在這一時期相繼落成。

(何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