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謀求成“永久中立國” 專家:中國北部有新安全屏障

【香港中通社10月21日電】蒙古國最近決定謀求成為“永久中立國”,引起各方關注。蒙古外交部長公開表示,外交政策不變。而中國有專家則認為,中國北部有了新的安全屏障。

蒙古國外交部長普日布蘇倫20日表示,蒙古國成為“永久中立國”并不會改變該國當前的外交政策。

普日布蘇倫在蒙古國外交部當天舉行的記者會上說,蒙古國成為“永久中立國”對蒙古國的外交政策,包括與中俄兩個鄰國的外交政策,不會產生影響。

新華社報道,普日布蘇倫表示:“蒙古國位於中俄兩個大國之間,我們一直保持了平衡、中立的外交政策,這種政策還會繼續下去。”

他說,中立原則一直反映在蒙古國的外交政策中,蒙古國一直在積極地實踐中立政策,只不過最近才公開宣佈了“永久中立國”而已。

今年9月7日,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公開提出蒙古國成為“永久中立國”的想法。9月8日,蒙古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總統、總理和國家大呼拉爾主席組成)討論并支持額勒貝格道爾吉的這一提議。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同意,蒙古國應該宣佈成為“永久中立國”,實行和平的、多支柱的外交政策,構建平衡的外交關係,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維護本國安全和國家核心利益。

對於“永久中立國”,國際法定義為“它的獨立和完整完全是由條約擔保的,條件是它承諾不參加軍事同盟(除抵抗攻擊外),而且也不承擔可以間接地使它卷入戰爭的義務”。目前,除“永久中立國”的典型代表瑞士外,奧地利、芬蘭、瑞典、土庫曼斯坦等一些國家也實行中立的外交政策。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外交學系教授蘇長和在《環球時報》撰文認為,如果蒙古國最終能够實現永久中立,則其將對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產生巨大示範效應。

蘇長和指出,中立是一項重要國際制度。誰最不喜歡這種國際制度?當然是霸權國家了。如果大部分中小國家都採取中立制度,則霸權國家的軍事聯盟體系就沒了抓手。

蘇長和認為,當前國際關係處於深刻轉型之中,困擾新型國際關係建設的一大障礙是軍事結盟政治和結盟思維的強化。多極政治一旦被結盟思維左右,最終必然演化到兩極對抗狀態,進而危及世界和平,這是西方內部國際關係構建始終未能跳出的一個陷阱。

因此,鼓勵更多國家選擇中立外交政策,既應是聯合國的任務,也是作為新興大國的中國在國際政治中倡導的和平理念。在鼓勵中小國家走中立外交道路方面,中國可以繼續為國際關係和國際法貢獻方案和智慧。

大公網轉載了《上海觀察》木春山的一篇分析文章,文章認為,蒙古的永久中立國地位等於為中國北部提供了新的安全保障,這是中國從蒙古“永久中立”中獲得的最大收益。

文章指出,中國已經連續多年保持蒙古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投資國地位。在外資公司中,中資有數千家,數量居首位。蒙古成為永久中立國後,聞風而來的外資公司會有增多趨勢,蒙古肯定也會順勢增加開放度。這對中國的對外投資和“一帶一路”倡議在蒙古的落地,既形成機遇,當然也會有一定的競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