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河年均輸沙量從16億噸減少到3億噸

【中新社西安11月8日電】最新對中國黃土高原進行的水土保持生態考察結果顯示,黃河的年均輸沙量已從16億噸減少到本世紀的3億噸左右,減幅達80%。但專家強調,黃土高原侵蝕模數仍未達標,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嚴重。

中新社記者8日探訪位於陝西楊淩的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長劉國彬介紹了上述情況。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上世紀50—90年代年均入黃泥沙量13億噸左右。劉國彬說,黃河的高泥沙含量主要是由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黃河年輸沙量近期明顯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從1999年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實施的退耕還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態工程。

通過植被恢復與重建,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已從1999年的31.6%增加到2013年的59.6%。黃河水利委員會發佈的《2014年黃河泥沙公報》顯示,黃河干流龍門、潼關水文站均出現建站以來最小年輸沙量。

但他指出,黃土高原土壤侵蝕模數依然保持在每年每平方公里4000—6000噸,土壤侵蝕量仍在生態紅線的4倍以上。“通俗來講,輸沙量雖然減少,但沙土可能衝到溝裡而堆積,坡面的水土流失依然嚴重,水土保持的程度距離生態安全目標仍有距離”。

國內外科技人員及科研機構正在深入分析輸沙量的減少原因,判斷減少是暫時現象還是持續現象,並對現有植被佈局及其水土保持功能進行科學評估。

這項黃土高原生態工程生態成效評估也是西北地區重大生態工程生態成效評估的一部分。劉國彬說,黃土高原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將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依據。

“64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在世界上黃土分佈面積最大,水土流失情況也最為嚴重。”劉國彬說,經過60餘年的綜合治理,特別是近十餘年高強度大規模治理已取得顯著成效。該所研發的黃土區生態經濟林高效技術模式等也廣泛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這些經驗既吸引歐美國家前來合作,也將推及擁有相似地理環境的中亞、非洲等國。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國務院近日批復《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這是首部國家級水土保持規劃,明確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到2030年年均減少土壤流失量15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