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的中國瞬間

回望聯合國70年歷程,在一些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時刻,總能看到中國的影子,聽到中國的聲音,找到中國的印記。

無論是對聯合國,還是對中國,2015年都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既是聯合國成立70周年,也是聯合國框架下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確定新階段目標的元年。

這一年,也是中國加入聯合國70周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轉型進入關鍵期的年份。

9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講話。

在講話中,習近平從夥伴關系、安全格局、發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態體系等角度深入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並重申了中國堅守和平、推動發展的態度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立場。

70年來,特別是中國重返聯合國44年來,中國始終是維護和完善國際秩序的建設力量,為建設一個更平等、更和諧、更安全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望聯合國70年歷程,在一些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歷史時刻,總能看到中國的影子,聽到中國的聲音,找到中國的印記。

在憲章上留下“中國名”

1945年4月25日,聯合國制憲會議在舊金山隆重舉行。中國代表團由中華民國代理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宋子文(後由顧維鈞接替)率領,中國共產黨代表董必武名列其中。

這是自國共1927年分裂後,唯一共同組團參與的國際會議。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舉辦了”場記者會,事先定好不談內政,用“我是中國代表,代表中國”來統一中國人的聲音。

6月26日,在歷時8小時的憲章簽字儀式,中國代表團于50個參會國之首,率先在憲章的5種文本(中、英、俄、法、西)上簽字,由顧維鈞領銜,董必武亦在其中,8名成員共用15分鐘完成簽字。

中國得此殊榮,不僅是英文字母排序序的結果,更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在二戰中做出貢獻的一種認可和尊重。

二戰期間,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以傷亡3502,多萬人的巨大代價,成為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力量。

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認為,“在將來,一個仍然不可戰勝勝的中國將不僅在東亞,而目在全世界起到維護和平與繁榮的適當作用”——中國人憑借自己的浴血奮戰,不僅實現了民族的救亡圖存,支援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歷史貢獻,也賦予自身完全的道義合理陸和現實基礎、以參與聯合國籌劃與建立的全過程。

反對霸權主義,支持正義事業

1971年10月25日晚,美國紐約東河河畔,聯合國總部會議大廳裏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當晚。第之6屆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這是一個值得永遠紀念的時刻,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為之自豪的時刻。當大會宣佈第之75號決議獲得通過時,聯大會議廳裏一片沸騰,許多國家的代表熱烈鼓掌,有人振臂高呼口號,有人相互擁抱慶賀,非洲國家代表在過道上跳起了舞蹈,這種慶祝情景在聯大會場從未發生過。”

不久前,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常駐聯合國記者伊夫蒂哈爾.阿裏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這樣描述當年的情形。    新中國成立後,為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曾進行過長達之2年的艱苦鬥爭。

最初,中國只得到社會主義陣營幾個國家的支持,勢單力薄。從t950年的第六屆聯大到1960年的第十五屆聯大,對有關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要求,美國用“暫不審議”回復。

隨著民族解放浪潮的高漲,亞非拉國家數目的增加,中國的影響力提升,迫使美國改變策略。

1071年10月18日至25日,第26屆聯大舉行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權利的專題辯論:先後挫敗“兩個中國”的“重要問題”和“雙重代表權”提案。當晚的76個贊成票中,26票來自非洲。

19/1年11月15日,第26屆聯大全體會議上,率領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聯合國大會的喬冠華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中國的對外政策。這是中國繼1950年11月伍修權在安理會上發言,譴責美國武裝侵略中國領土台灣後的首次重要發言。

喬冠華說:“聯合國成立到現在,已經26年了……在這個期間,世界局勢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小國家正在聯合起來,反對一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爭取獨立自主地解決本國事務的權利和在國際關系中的平等地位。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人類社會總是不斷進步的。這種進步總是要通過無數的革命和變革才能取得的。”

這映射出中國站在被壓迫民族一邊,反對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支持正義事業的國際立場。

承諾永不“稱王稱霸”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屬於第三世界。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如果中國有朝一日變了顏色,變成了一個超級大國,也在世界上稱王稱霸,世界人民就應當揭露它、反對它,並且同中國人民一道,打倒它”。

1974年4月l。曰,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在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言,成為首位在聯合國發言的中國領導人。發言中,鄧小平向世界詳細闡述了毛澤東的“三個世界”理論,並莊嚴聲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決不搞霸權主義。

發言結束後,鄧小平收到了許多國家代表的祝賀。

作為見証人之一的中國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回憶了當年的情形:“我在現場聽過無數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聯合國的講話,但從來沒有聽過像鄧小平所講的擲地有聲的話””這是鄧小平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向世界作出的承諾。”

鄧小平還闡述了中國政府關於國際經濟新秩序的主張:國際新秩序應當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士;國際經濟事務應由世界各國共同來管;發展中國家享有參與有關國際貿易、貨幣、航運等一切決定的充分權利。申明中國堅決支持第三世界國家改變不平等國際經濟關系的強烈訴求,而“第三世界的國家要發展自己的經濟.首要的前提是維護政治獨立”。

而這,也是中國一貫的外交立場——站在處於弱勢的一邊:籌建聯合國時,中國人就追求聯合國框架下的民生進步、公平正義;爭取恢復在聯合國合法權益時,強調民族解放、民族獨立的政治正義;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仍將聯合國作為爭取第三世界合法權益的舞臺。

政治支持還延伸到維護資源主權和推動經濟發展方面。

在當年的第六屆特別聯大上,中國還與第三世界國家團結一致,促使聯大先後通過《關于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宣言》《行動綱領》《各國經濟權利與義務憲章》,形成第三世界國家爭取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鬥爭的共同綱領。

維和的中國身影和聲音

今年7月26日,在黎巴嫩與以色列邊境附近的希亞姆鎮烈士紀念碑前,鮮花和美酒寄託著新一批執行聯合國維和任務的中國官兵的哀思。年輕的軍人們向9年前在此遇難的中國維和英雄杜照宇致以崇高敬禮。

2006年7月25日19時30分,以軍空襲黎南部希亞姆鎮,杜照宇所在的聯合國觀察哨所遇襲,杜照宇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34歲。和他一起遇難的還有3名聯合國軍事觀察員。

時光倒流至1990年4月,其時,中國首次向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派出5名軍事觀察員,正式開啟中國軍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序幕。

25年來,中國維和力量已遍佈亞、非、歐、美四大洲。無論在戰火紛飛的馬裏,還是在疾病肆虐的剛果(金);無論在炎熱無比的蘇丹,還是在險隋重重的黎巴嫩,處處活躍著中國維和軍人的身影。

維和的身影以外,不可磨滅的還有那些記入歷史的,為和平而發出的聲音。

1985年10月14日至24日,聯合國大會舉行為期10天的紀念聯合國成立40周年特別會議。會議閉幕當天,中國領導人發表演講時明確表示,中國支持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的活動,主張加強聯合國在世界事務中的職能和地位。

當國際潮流逐漸轉向“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流”時,中國正走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開始注重聯合國在世界事務,尤其是維護和平、促進合作方面的作用,並發出了更多中國的聲音,採取了系列舉措。

首先,中國明確提出了有關裁軍問題的5項基本立場,並開始積極參加有關裁軍問題的特別會議。

自1983年起,中國派出專職裁軍事務大使常駐曰內瓦;1984年10月23日,中國向聯大一委提交了防止外層空間軍備競賽的決議草案,這是中國向聯合國提交的第一份有關裁軍問題的決議草案;1985年6月,中國正式宣佈裁軍100萬;1995年11月16日,中國發表《中國的軍備控制與裁軍》白皮書,全面闡述了中國在軍備控制與裁軍領域的實踐、貢獻。

此外,中國在制止侵略、推動熱點地區政治問題解決方面力口強努力,也逐漸形成了系統化的國際安全觀。

正是基於此,當美國和英國在1996年12月17日向伊拉克發動空襲行動時,中國表示反對;1999年3月25日,當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空中打擊時,中國又發表聲明,認為科索沃問題是南聯盟內政,應該由南當事各方自行解決。

正如鄧小平聽說:“中國同聯合國關心的問題一樣,一個是和平,一個是發展。解決這兩個問題,聯合國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推動持久和平共同繁榮

進入新世紀,新議題層出不窮、傳統機制效用不足,面對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中國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理念。

2005年9月15日,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首次系統闡述這一戰略思想,強調所有國家緊密團結、共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要塑造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聯合國是最佳平臺。

除了支持聯合國進行必要的改革以外,中國在維和、地區沖突之和平解決等問題上,也比以前更努力。

隨著發展議題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中國在減貧、發展援助、應對氣候變化、生態保護等可持續發展問題上都適當地挑起更多責任。

數據顯示,從1990年到2011年,中國幫助439億人擺脫貧困,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降低了2/3,孕產婦死亡率降低了3/4,將無法持續獲得安全飲用水及基本衛生設施的人口比例降低了一半。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南南合作,並協助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實施千年發展目標。

2007年,中國在世界銀行國際發展協會的會議上宣佈,將向世界最貧窮國家提供援助和貸款,此後,不斷通過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多邊機制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援助。

2013年,在沒有正式機制向世界銀行授予免息貸款的情況下,中國向世界銀行提供了10億美元的硬貸款,隨後又提供了3億美元的補助,以此為其貸款降低成本。

除去資金支持,中國還通過多種管道,在技術、知識、開發等方面推動南南合作,用自身的發展惠及廣大發展中國家。

中國能如此,一方面是基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離不開中國對自身在發展議程中角色的定位:中國是聯合國全球治理的重要夥伴,中國的發展離不開聯合國所全力服務的世界。

聯合國必不可少的夥伴

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通過2015年後發展議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是以聯合國為代表的人類社會對未來發展做出的新探索。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國際政治格局、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面對曰新月異的全球性挑戰,聯合國將如何有效地應對,中國如何發展,都引入深思。

正是基於此,習近平主席出席聯大一般陸辯論和聯合國發展峰會,並首次在聯合國總部全面闡述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理念,宣佈中方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支持聯合國和多邊主義等方面的重大舉措。

對此,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贊揚中國昕展現的“領導力”,稱中國為聯合國必不可少的夥伴。

回顧歷史,從1945年到2015年的70年間,中國與聯合國關系的親疏實際上反映了一個東方國家對西方國家塑造的國際體系、發展模式的認知過程。

世界的發展,經歷了從兩個世界到三個世界,從開放的世界到多元的世界,從和諧的世界到命運一體的世界,而今後,隨著發展的推進、互動的加深,世界會向更親的“主體間”方向演進。

2015年後的發展目標,對聯合國而言是使命,對中國而言是願景,在這條大道之上,兩者將共襄盛舉、愈加唇齒相依。

(胡玉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