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務實參與“十三五”區域深化合作

王希富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月初公佈。建議提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

建議提出,支持香港鞏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參與國家雙向開放、“一帶一路”建設。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樞紐地位,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援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

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臺建設。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

“十三五規劃綱要”的最終版本將于明年3月全國人大將通過後正式公佈。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每一個五年規劃都為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澳門作為國家一個特別行政區,亦在整體規劃中不斷得到體現。

早前,澳門中聯辦、澳門基金會、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共同舉辦“十三五:深化區域合作、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論壇”。來自內地與澳門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期間專家認為,中共“十三五”規劃建議,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的粵港澳地區,帶來了更加確定性的發展方向和潛力無限的發展空間,而粵港澳的深度融合,必將有助於澳門實現多元發展、實現國家定位。

對比歷次國家五年規劃對港澳的表述,可以看出,中央對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支持一直不遺餘力。也由此實現了特區成立後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澳門經濟的騰飛,創造出新的奇跡。“十三五”規劃中,亦繼續一脈相承的強調“支持港澳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推進民主、促進和諧”,但也對港澳提出新的要求:“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港澳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在定位上,澳門繼續朝著“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而支撐澳門定位實現、實現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位開放中地位和功能提升的有力支撐,就是“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臺建設。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等區域合作。”這意味著,在“十三五”期間,區域合作,特別是在前海、南沙、橫琴等粵港澳合作平臺建設有基礎並不斷加快建設前提下的深化合作將成為重點。而這也給本澳如何更好實現“走出去”、參與區域交流與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實,從特區政府的發展策略中,區域融合發展,深化與內地合作一直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也正是“遠交近融”的策略。在此策略下,特區成立16年來,已經在區域合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也進行了相當深度的探討與研究。而隨著政策的落實和合作平臺的建設,未來澳門在參與區域發、深化與內地合作過程中將要,也必須採取更為務實的動作。

對外合作是本澳發展必經之路

澳門屬海島型自由經濟,但本地市場狹小、自然資源匱乏、產業結構單一、科技人才缺乏,因此,澳門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尤其是對內地的依賴更是巨大。澳門的食用水、蔬菜、大米、副食品等主要來自內地,其部分電力也由內地提供。而且在經濟方面,澳門最主要的經濟支柱無論是旅遊還是博彩都是以內地客為主。本澳加強與內地,特別是鄰近區域的合作有需要、有前景,而這些合作的良好推展當然也會對本澳與內地地區的政府間交往有推動作用,而政府間的交往又會反作用於經濟的合作與發展。再者來說,眾所周知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並不樂觀,多數的發達經濟體仍然陷入經濟危機的泥淖不能自拔,內地雖然也將經濟增長速度調低,但是仍然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增長地區,現在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發展動力動力所在,所以有經濟學者提出本澳也有必要改變過往“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思維模式,轉為“面向大陸”,尋找本澳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這個過程中必然需要政府的間的較為來促進企業及本澳各業界與內地相關機構的合作。

再從政策層面看,國家規劃中將澳門定位為“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並要求本澳改變過往博彩一枝獨大的經濟結構,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這些定位和目標的實現,並非是只有“深耕本澳”就能解決的,首先世界級的旅遊休閒中心必然要求遊客的“世界性”,而非只是現今大中華地區,甚至是以內地客為主力的情形,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然要求本澳與海外國家和地區有較為緊密的聯繫,再加以旅遊推廣,方才能讓該地居民瞭解和認識澳門,進而增強到澳門遊玩的意欲。再者說,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必然要求新興產業的出現,本澳現時訂定的主要突破點包括會展和文化創意產業,但是該兩個產業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起步上,本澳都落後於周邊地區,要從周邊已經較為成熟的市場中搶得份額,不單是業界要努力,政府部門透過與外地政府層次間的交流訪問,也可從更高層次上為本澳新興產業做宣傳、做廣告。

而且,在區域合作的大前提下,澳門也絕對不可能置身事外,否則只能被邊緣化,而本澳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反而對加強區域合作,實現資源分享有超乎尋常的需要,若不從政府部門就積極以交往促進合作發展,在本澳自身環境向好企業自身“走出去”內動力不足的情形下,澳門恐怕將會喪失區域合作的發展先機。

其實,政府除了以政府層面的交流,促進兩地或多地經濟文化事務合作發展之外,“間接”有所“產出”之外。有關政府部門所舉辦之跨區域交流推廣活動,更是能夠起到直接的作用。以本澳最為成功的“活力澳門周”活動為例,組委會曾有統計資料顯示,自2009年5月首次成功舉辦起,至今“活力澳門周”活動已經在上海、重慶、北京、河南鄭州、吉林長春、江蘇南京、福建福州、廣西南寧等十餘個省市留下足跡。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首個在中國大陸舉辦大型商業展覽活動,每到一處都在當地引起強烈的“澳門旋風”,推廣澳門的同時,也極大的促進了澳門與上述各地的雙向交流。 “澳門製造”產品每站都大受歡迎。參展的澳門企業火爆銷售的背後也不斷總結和提高,更加在內地尋得商機或合作夥伴,促進自身的轉型升級。據活動組委會副主任何海明表示, “活力澳門周”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僅是對澳門起到推廣作用,更從商貿、旅遊及文化等方面促進了巡迴城市與澳門的雙向交流。根據澳門統計暨著查局的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大陸來澳旅客數字中“活力澳門推廣周”舉辦過的地點增速遠超平均水準。顯示出推廣周透過繽紛多彩的系列活動,讓當地居民能更加深入瞭解澳門,從而提高來澳旅遊的意向。而且,在推廣周活動的影響下,北京市人民政府、吉林省政府等在2010年及2011年均開始組團參加“澳門國際貿易投資展覽會”;江蘇省在2011年10月份舉辦了江蘇澳門周系列推廣活動;福建省委書記孫春蘭也率團訪澳;廣西壯族自治區旅遊局2011年亦組團參加“澳門國際旅遊展”等。從而也促進了本澳會展業的發展。

所以說,澳門加強對外的交往促進經濟文化及社會事務合作不僅是本澳社會持續發展的內地要求,也應該成為一項“產出遠大於投入”的“賺錢生意”。這不單是對政府的要求,也是對社會企業及各機構所必須重視和跟進利用好政府所開拓優勢條件的考驗。

交流是為促進合作 後續工作應有所作為

雖然本澳對外交往促進合作發展方面,有類似“活力澳門推廣周”這樣的成功範例。但是也不可否認,還是存在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整體來看,制約交流“產出”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和制度兩個方面。雖然本澳與內地共同發源于中華文化,但是本澳經過四百多年的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已經具備了有異于內地文化傳統的特質,所以本澳企業及機構在行事風格、習慣上與內地不同,可能即使雙方或與多個地區間有合作的意向和必要,但是卻因為文化背景和事物理解的差異而影響合作。與祖國內地的合作尚且如此,與海外地區,除了葡語國家和地區有較強的文化共通性外,迅速發展起來的澳門在與國際的交往中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就更多和,文化的差異只能算是一個方面而已。

制度上的差異,對合作的影響就更為容易理解。畢竟澳門實行的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資本主義制度仍是澳門的基本制度,這一點與內地是存在根本性不同的。而其他方面,諸如商檢、海關等等不同的規定,也極易形成所謂的貿易合作壁壘。雖然在CEPA、《粵澳合作框架協定》,以及中央政府給予澳門的各種先行先試優惠政策下,制度方面差異與合作壁壘正在逐漸消退。但是距離真正消除,需要走的道路還有很遠。

按照一般的狹義理解,兩地及多地交流合作的產出都是集中在“經濟方面”,而經濟合作的主體是企業。政府間的交往與協商更多確定經濟合作的方向,制定和推出各項的優惠吸引政策,為企業的跟進發展促進兩地合作創設條件。那麼,在企業方面又有什麼因素制約了交流後的產出?對澳門而言,筆者認為主要因素有三點:其一,企業自身意識方面,雖然每逢政府組織出外交流時,都有很多的業界積極回應。但是之所以效果並不甚理想,原因就在於不少人認為政府組織外訪只是一場“秀”。更甚者,其自身企業就欠缺走出去澳門發展的意願,畢竟澳門近年來澳門經濟形式也是眾所周知的好,肯定影響本土企業走出去參與更大範圍內競爭和“冒險”的意識。正因如此,本澳不少特色知名的商家即使在本澳被迫結業,也未必願意到外地去做開拓。其二,也有不少的企業並非是不願意走出去,而是自身實力就弱,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拉長戰線,尤其是本澳一直都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在本澳這個微型經濟體中可能還可以“呼風喚雨”,但是到了內地或者國際市場上可能只算是“小魚小蝦”,經不得大風浪,當然就不願意走出去“送死”了。其三,雖然本澳有眾多美食在內的特色產品,但是仔細分析一下,我們也不難發現,其實現在本澳能拿得出手的產品也就是博彩、旅遊、手信,或者還可以加上正在謀求重新崛起的“澳門製造”(主要是服裝等工業製品)。其中博彩算是非健康產品,為多數的國家和地區所禁止,工業製造更並非本澳有非常獨特之處,唯有旅遊及與之相關的手信算是澳門最大的優勢。產品選擇少了,合作的空間當然小了,所謂的交往“產出”必然也就少了。

因此,要提高與外地交往活動的“產出”需要對症下藥,首先是提高企業的憂患和競爭意識,對本澳內部而言,也不斷有人批評政府給予企業的支持容易讓企業形成依賴心理,而且也有違本澳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但說實話,要想一刀切的取消支持也是不可能,所以不妨在方向上有所傾斜,對於有意走出澳門,在更大範圍內開拓業務,做大做強自身實力的企業,政府可以優先給予扶持,而且還可以連同外地政府機構共同提供支持。其次,對於本澳企業實力不足的問題,有關企業可以採取“抱團”的方式,壯大實力,同時也可以考慮採取較新型的合作方式,比如與外地企業達成加盟合作、代理等。而對於本澳所提供產品不夠全面且不夠正面的問題,筆者認為在今後政府所舉辦的對外交流推廣活動中應改變類似“展銷會”式的實物銷售方式,而改以強化本澳商機、營商環境,以及特色優勢的宣傳推廣,尤其是中葡平臺、獨特文化等方面。並且要著力推廣澳門的新興產業,彰顯澳門發展新興產業的決心,吸引企業、人才入駐澳門。

當然,正如我們所說,政府“搭台”之後,將會方便企業及社會機構跨區域的合作發展,但是政府在“搭台”的過程中也是要有所側重的,應該優先在關係到經濟、文化事務等合作方面的交通、海關、稅務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爭取。以便為本澳企業發展開拓更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