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引進人才有助彌補本澳人才不足問題

本澳自回歸以來無論是政治或經濟等領域都高速發展,多年來無論是政治或經濟及文化領域等發展,造成瓶頸效果的就是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不僅政府當局也急,社會也急,期望透過有效政策或措施,解決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受到某種保守主義或教條主義的影響,整個人才資源的補充方式仍是較為緩慢,並沒有與附近地區一樣持開放的方式吸納真正需要的人才。 然而,整個世界的未來都是打人才之戰,不進則退,為了提升本澳的政治或經濟的競爭力,人才資源應與時迸進,怕競爭或保守,將不利於本澳社會持續穩健的發展。

據近日政府人才委員會公佈的數據而知,對博彩業、酒店業、飲食業、零售業及會展業人才需求進行調查研究,資料顯示,上述行業於未來3年人員的總需求量均有所增長,當中博彩業對管理及專業人才的需求增加約3成;酒店業和飲食業的需求有所增長,分別新增約2.7萬和1.6萬個職位;零售業職位增幅約兩成半,當中以高端品牌銷售員的需求最多;會展業未來需求量較目前高出近一倍。研究顯示,上述各行業在未來3年對各層次人員都存在較大的需求缺口,其中以應用人才的需求最為顯著,各行業均有較理想的人員向上流動空間。 對於社會對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人才有需求,行政長官崔世安近日則指出,在人才培養部署上如何作出適度平行,以利澳門整體可持續發展,值得政府和社會各界各多作思考。可見,政府當局仍然是著重本地人才培養方面入手,但從上述相關的數據預計來分析,仍是有很大的缺失及不足。

眾所周知,在較早之前,政府當局作澳門回歸以來首份人口政策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根據2011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數據,2011年澳門具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數超過9萬,較2001年增加了約1.9倍。在2013/2014學年就讀於排名世界前五百位大學的澳門學子超過3500人。與此同時,在就業人口中擔任管理工作、專業及輔助專業人員的就業人口占就業人口總數的22.8%,較2001年增加3.4%。報告指出,近年來,特區政府努力貫徹“教育興澳”的施政理念,構建由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特殊教育、持續進修、終身學習等連接的全民教育網路,並重視教育資源的投入。教育預算總開支由2010年的63.6億元,上升至2015年的108億元;2015年澳門教育占預算指出比例為11.7%。而在“人才建澳”的人才培養理念下,特區政府致力於構建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提出構建學習型社會,推出“持續進修發展計畫”等措施,旨在鼓勵居民持續學習和提升技能。報告同時指出,澳門未來發展充滿機遇和挑戰,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澳門居民需增強憂患意識和前瞻意識,居安思危,努力提升人口素質,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維持澳門的核心競爭力。報告分別就“精英人才”“專業人才”和“應用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具體方案,包括制定人才培養十年規劃;落實精英人才培養計畫,繼續與世界頂級名校合作推出更多精英培養專案;鼓勵居民考取特區發展所需要的各類國際和專業認證;建立“訓、考、用”合一的應用人才培養制度等。報告指出,近年來,澳門經濟發展帶動了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失業率降至很低的水準。與此同時,由於居民所提供的勞動力數量未能滿足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勞動力市場總需求與澳門居民勞動力供給的差距越來越大。如何善用現有的本地勞動力資源,提高本地居民競爭力,將會是首要考慮的問題。此外,澳門居民特別是年長人士及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仍有上升空間。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適當補充外地雇員也是澳門持續發展所需考慮的。

此外,現有的資料庫中就五大範疇的人才供求作未來三年展望,發現除社工人資緊缺稍有緩和外,教師、護理、資訊科技、酒店會展的人才儲備與需求之間的缺口高達三成或以上,反映人才緊缺情況嚴峻,為行業發展響起警鐘。例如,研究團隊結合本澳至2020的人口預測、移民比例以及升留級率計算各階段的學生人數,再結合“非高等教育發展十年規劃”中有關班師比及每班人數作預測,發現至2015年澳門教師的總需求約為5000人,至2020年的總需求高達5700人。以澳門近年教師流失率約7%推算,在不包括每年新入職教師的情況下,至2015年累計要增1400至1500名教師,距離2020年的需求更達2500至3200人。由於本科課程為四年,高教辦推算3年後即2015年有800畢業生投入市場,人才缺口超過四成。社會高度關注的護理人才,高教辦同樣以未來數年的人口增長率,結合衛生局建議護理人力指針提升至每1000名居民有4名護士作標準,在不包括退休及離職的情況下,預測至2015年護士的需求為2300至2400多人,較現時需新增七、八百人,而屆時實際供應為500人,缺口三至四成。至2020年,護士的需求更擴展至2500至接近2800人。酒店及會展業的人才需求方面,高教辦委託旅遊學院完成研究。團隊預計至2020年應有接近38000間新客房投入市場,顯示三至五星級平均每房需要的員工數及高等學歷人力在業界的占比,預計2015年需要新增高學歷員工7000餘人。此外分別委託科技大學、理工學院對資訊科技、社工專業的高學歷人才需求進行評估。推算資訊科技行業至2015年要新增1000至3800不等的高學歷人才,按照現時每年新增200名入行者的速度遠不及所需。社工的人資不足情況稍有緩和,分析認為,按照現時的畢業生供應量可滿足預計的需求下限,離上限亦只有一成差距。但立法議員陳虹提醒,有關人才供應的預測,僅從學生現時就讀的學科專業作分析,所謂的“人才供應”是全部學生畢業後都進入對口行業的最理想情況,未知與實際情況的落差有多大,無法審視人才是否出現錯配,建議當局對畢業生的入行情況作跟蹤調查。

對本澳各類型的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社會各界一直期望當局採取開放的態度研究及制訂人口政策,以提升人口素質。有立法議員認為,很多國家將專才、優才移民政策視為提升當地人才素質的方法之一。澳門的移民政策之一的技術移民,實施至今已接近20年,但隨著行業結構變化、本地人資水準發展,這政策一直未作檢討。不少市民質疑技術移民政策是否仍適合各行業發展。政府應藉日前展開的人口政策研究工作,深入分析本澳人口結構及人力資源在各行業的分佈情況,檢討技術移民政策,引進專才和優才,明定各行業專才審批標準,在保證本地人優先就業前提下,配合各行業的發展需要,審慎引入本澳真正需要的人才。不斷完善培訓才是解決本地人才不足之道。提高本地人力資源水準不能單靠輸入專才,否則本地人資將難向上流動。因此檢討技術移民政策應與培養本地人才同步進行。希望當局以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目標,促進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化,深入研究各行業人資供需狀況,完善專才、優才移民政策,同時協助企業完善職業培訓,提高本地人力資源素質,及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有議員也認為,澳門一直是移民城市,各個歷史時期不斷有外地人移居本澳,補充了必要的勞動力,促進經濟發展。澳門要發展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區域商貿服務平臺”,有足夠的整體勞動力是關鍵。政府制定澳門人口政策是必要和迫切的,必須堅持開放的態度,儘快開展研究工作,廣泛諮詢各界意見,以制定具前瞻性的人口政策。宣傳上要做到適時和到位,消除居民的顧慮,激發居民參與的積極。人口政策除須關注人口數量外,還須關注人口質素。提升教育品質,培育優質人才是提升人口素質的重要途徑。政府應因應社會發展趨勢,投入更多資源,培育多元化技術人才。並考慮建立引入人才機制,適時引入外地專才,以補充本地勞動人口結構的不足。

無可疑問的就是,澳門回歸以來,博彩業開放,經濟蓬勃發展,社會變遷,人口總量及人口結構產生了不少變化。當前人力資源緊缺,尤其是中小企發展面對人力資源不足,人口老化,社會保障體系如何可持續發展等已成為社會發展所面對的突出問題,或將影響社會生產力及社會承擔力。如何制定相適應的公共政策,如有效配置未來的人力需求、應付增加的醫療護理及長者服務需求,及早制訂長遠可持續的退休保障計畫,關係到澳門實現發展願景的重要因素。有學者則認為,人口政策關乎特區長遠與可持續發展,放眼未來,澳門除須要應對自身發展,也要與內地融合。對內方面,要制定房屋、教育、醫療衛生、安老扶幼、交通道路以及透過關注中小企人資不足現狀進而促進產業多元化的經濟政策,以便打造成世界級旅遊休閒城市。對外方面,澳門正積極參與粵澳合作開發橫琴及南沙等區域融合。因此,必須由上而下,先制訂一套全面的、前瞻性的人口政策,以此為基礎推行各項決策規劃,否則,一切規劃都將猶如空中樓閣,互不協調,與社會發展不相匹配。即是說,一個穩中求進的人口政策,不應僅僅局限於針對本土人口結構的落差之處,在研究制定本地政策的同時,更應該把澳門置於全國及區域範疇內去考量分析人口發展規劃及相關的社會、經濟、基建政策部署,做好內外發展的協調,以迎接未來種種挑戰。

我們可以從附近的實例來分析,吸納外地人才資源對地區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例如,新加坡是一個島國,地理空間狹小,資源短缺,吸引外來人才是新加坡的立國之本。自1997年起,新加坡政府更是加大了鼓勵海外專業技術人才到新加坡工作和定居的力度。201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新加坡507.67萬總人口中,有323.07萬人擁有新加坡國國籍,即每3個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中,就有一個外籍人員。在過去10多年中,外來人口特別是永久居民,減輕了新加坡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他們是推動新加坡經濟發展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力量之一。由於人力資源成本非常高,目前新加坡餐飲、酒店、建築等行業的藍領工人主要來自占人口1/3的外來移民。也有一些移民在新加坡從事金融、投資等高端行業,成為新加坡保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資本。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一份《人口白皮書》稱,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生育率下降等挑戰,保持新加坡競爭力,將繼續引進外來移民,同時預計新加坡人口規模將從目前的大約520萬人增加到2030年的690萬人。其實,澳門現時的人口結構特點與新加坡地區的有很大的相似地方,仿效新加坡的吸納人才方式,相信也會將有利本地區的經濟持續穩健發展。

也值得一提的就是,全球都在競奪人才,缺乏天然資源的香港要鞏固和提升競爭力,亦是利用新招吸納和留住世界各地的人才。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自2003年推出“輸入內地人才計畫”,十年間為香港吸納約6.15萬名各行各業的專才。香港特區政府推行實驗計畫,吸引已移居海外的中國籍香港永久居民的第二代回港發展。放寬現有“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畫”及“優秀人才入境計畫”下的逗留安排,調整“優秀人才入境計畫”下的綜合計分制,吸納更多擁有優秀教育背景或國際工作經驗的年輕人才來港發展。透過吸納海外專才來填補香港既有的職位空缺,可以圓滿“人才供應鏈’,令香港的發展更完善。香港實施的“優才計畫”可以說是雙贏政策。對於香港而言,這項計畫可以說是以最低的成本換取最高的收益,省掉了高額的優秀人才培養時間、金錢成本,獲得了優秀人才帶來的收益。例如引進的中國原國家女子羽毛球隊成員周蜜,代表中國香港多次參加國際賽事,個人最高成績世界排名第一,還奪得過雅典奧運女子羽毛球單打銅牌。香港特區特首日前則指出,,特區政府將放寬“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畫”“優秀人才入境計畫”下的逗留安排,鼓勵人才及企業家來港及留港發展。足夠及優質的人力資源是香港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現在香港環境和當年已經不同,“我們需要的是人才的‘才’,不是錢財的‘財’”。

對於內地的優秀人才來說,入籍香港同樣好處很多,畢竟香港開放度高,相對於內地,世界各國對來自香港的許多事物更為認可,比如護照通行,學歷工作經歷認證等。通過香港走向世界更加方便。另外,對於某些在內地有太多強有力競爭者的職業,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如果留在內地或許出頭之日遙遙無期,相反加入香港還有登上國際大賽展現自己的機會。就所見所聞而言,香港引入內地優秀人才還有一個做得相當成功的方面那就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同樣,行使“一國兩制”的澳門特區,為何多年來對於人才引進方面仍持保守的態度,相信很多關注此問題的居民都知道,是某個派別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固守不變,反而沒有想到這樣會阻礙整體經濟的發展。

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世界各國或地區發展的經驗表明,社會越是發展進步,就越需要充分的人才予以支援。也正是因為如此,幾乎所有發達和發展中的地區或國家,都會把人才的培養、積累和招攬作為一項重要政策。對於澳門這樣一個體量很小卻承載很多的地區,人才的支持和儲備會比其他地區或國家更為迫切。當然,政府下大決心和大力氣來培養人才,並非說澳門沒有人才,而是人才短缺。不過,這種短缺也恰恰說明瞭澳門社會回歸以來的迅速發展。因為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是成正比的,社會越發展進步,對人才的需求也就越大。所以,澳門的人才短缺其實是一個發展中產生的正面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及時和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那麽我們就能變被動為主動,不僅能夠為當前澳門社會快速發展提供動力和牽引力,而且還能為澳門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為澳門下一代乃至子子孫孫的幸福生活創造條件。

實現人才培養長效機制設定的目標,不僅要有政府的投入和努力,更需要社會各界和全體居民的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是一個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只能一步步地展開。現在所說的制度建設和措施,有些可以立即著手,有些則必須要做更進一步的研究準備,然後付諸實施。總而言之,人才培養長效機制對於澳門來說,不是當下的權宜之計,而是著眼澳門未來、事關澳門居民子孫後代福祉的百年大計。

因此,當局應儘快制定及完善人口政策,結合其他社會經濟民生政策,配合區域合作與發展,將更能有效配合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步伐,將澳門打造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同時,在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框架下,充分發揮澳門“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作用,配合經濟發展的新契機,與時俱進,切實回應廣大市民的訴求,完善機制,使得當前的經濟、房屋、教育、醫療衛生、安老扶幼、交通道路、社會保障等政策能夠有效配合及協調未來的人口政策,從宏觀的戰略高度,仿效附近地區的做法,以開放方式引進外地人才來澳,進一步確立“人才建澳”的理念,有效提升政策效益,從而有序地促進社會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