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興親綠政黨動向觀察

台灣2014年底“九合一”選舉以來,宣稱跳脫傳統政治窠臼的“第三勢力”掀起組黨參政浪潮,先後成立樹黨、時代力量、民國黨、社會民主黨等政黨,並紛紛推出人選投入2016年“立委”選戰,意圖打破國、民兩黨主導的政治板塊,成為“立法院”影響藍綠的關鍵少數。諸如脫胎於社會運動,由學者、社運人士組成的社運型政黨時代力量與社會民主黨,雖自詡是“超越藍綠”、中間力量的“第三勢力”,但在統“獨”理念及兩岸議題等方面立場偏綠,有的甚至成為民進黨的側翼,受到島內各界質疑。

一、基本情況

一是策略性結盟為求突破。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以及綠黨這三股力量經過裂解和整合,最終組成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聯盟”兩路人馬投入選戰。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前身為社會運動團體“公民組合”,因在“立委”提名方式及不分區席次分配方式上意見不合,分裂成兩個政黨。8月10日,時代力量宣佈與“獨派”大佬主導的“台獨行動黨”完成整合,以時代力量為主體,強化“國家正常化”政策。8月17曰,綠黨和社會民主黨宣佈共組“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投入“立委”選舉,共同推出不分區“立委”參選人,區域“立委”採用聯合競選方式。明定若有達政黨票補助,將以“綠党五成、社會民主黨四成、政策基金一成”的比率分配。  二是政黨理念與“立委”參選情況。“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成立於8月17日,希望透過團結理念相近的“第三勢力”,以“淘汰國民黨、制衡民進黨”為目標,力促兩黨不過半。台灣需要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改變向財團傾斜、不顧弱勢和少數的舊政治,成為“監督執政黨的最重要在野力量”。目前,該聯盟已推出10席區域“立委”人選,6位不分區“立委”參選人,主要為關注環境、同性戀、勞工等議題的社運人士,成為第一個有資格爭取政黨票及不分區“立委”席次的“第三勢力”。時代力量成立於1月25日,9月中旬正武建黨,目前已基本獲得民進黨在部分選區的禮讓。該黨主要依靠互聯網平臺,爭取對象為中北部都市區20~35歲的年輕人,現已推出7人投入區域“立委”選舉。10月23日,該黨表示將推出八名不分區“立委”名單,排列順序由網絡投票決定。

三是聲稱“超脫藍綠”,實為民進黨側翼。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聯盟”雖打著“第三勢力”旗幟,自詡“超脫藍綠”,但名不副實,尤其是“立委”選舉須仰賴民進黨的禮讓和整合才能敲定選區,以支持蔡英文“總統”選舉,用來交換民進黨在“立委”選舉的退讓和羽翼,雙方存在“恩庇——侍從”色彩的利益交換關系。民進黨此次“立委”選舉,11個選區不提名,並在徵召選區中保留5席,禮讓“第三勢力”,時代力量也多次表示在“總統”選舉中支持“理念相近者”,力挺蔡英文。另一方面,時代力量、“綠党社會民主聯盟”的兩岸政策理念與民進黨極為相似,同屬“獨派”陣營,認為台灣“主權獨立”,反對被“併吞”,兩岸交流應考慮“住民自決”和是否對“國家”有利。

二、兩點觀察

一是與民進黨間競合關系複雜。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對執政黨的不滿與對立使其成為民進黨贏得“總統”選舉和實現完全執政的同盟軍,時代力量更是明確表示支持蔡英文。民進黨在艱困選區也願意與“友党”合作,實現“立法院”改革力量過半,並以禮讓和整合的實際行動釋出善意。兩者相互呼應,現階段有打垮國民黨的共同目標,存在進一步合作的可能。但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又與民進黨在統“獨”等議題上立場相似,部分選區仍處於競爭狀態,如不能順利整合,恐將對民進黨選情甚至是“立委”選舉帶來不利影響。加之,民進黨禮讓“第三勢力”已引發黨內部分“立委”參選人的反彈,如不能及時妥善處理,將打亂民進黨原有部署。

二是面臨內外諸多困境。選舉不只是看理念,候選人知名度、基層耕耘的時間長短、能投入資源的多寡以及棄保效應等等,都是左右選情的關鍵因素。從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等新興親綠政黨現狀觀察,其未來發展形勢不容樂觀。首先是制度障礙。島內現實行的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制度,對大黨直接有利,缺乏政經支援和廣泛知名度的小黨容易受到國、民兩黨夾殺,在區域“立委”席次上難有較大突破。其次是小党人才、金錢等資源缺失,多數候選人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足,且政見多重視公平與分配,難以得到財團、企業的資金挹注;加之新興親綠政黨組織能力不足,基層力量薄弱,疏於地方經營,政見較少涉及民眾關注的民生議題,難獲在地選民認同。再次是整合障礙,時代力量、“綠党社會民主聯盟”的選舉手段不同,在“立委”選舉中存在明顯的競爭與排斥關系,現仍處于“兄弟登山,各自努力”階段,未來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若能“分進合擊”,實現較好整合,或能跨過5%政黨門檻,獲得“立委”席次,成為“立法院”關鍵少數。但時代力量、“綠党社會民主聯盟”立場親綠,獨立性和自主陸頗受島內各界質疑,負面評價增多,2016年“總統”和“立委”選舉投票前,其“超越藍綠”的標簽能否繼續被選民認可,平時的民眾支持度能否轉化為實際選票有待進一步觀察。

(王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