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大軍區經歷了哪幾次調整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軍區是根據國家的行政區域、地理位置和戰略戰役方向、作戰任務等設置的軍隊一級組織,是戰略區域內的最高軍事領導指揮機關。新中國成立後,根據軍事鬥爭和軍隊建設的需要,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進行了多次調整,大體上分為三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六大軍區時期;1955年至1985年的十二大軍區逐步調整為十一大軍區時期;1985年至今的七大軍區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六大軍區

全國解放戰爭後期,為適應戰略決戰的需要,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通令,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其中軍區分為一級軍區(即大軍區)、二級軍區、三級軍區和軍分區,實行四級軍區體制,即在中央局相應的區域設一級軍區,在中央分局相應的區域設二級軍區,在省和行政區設三級軍區,在地(專)區設軍分區。各級軍區均以所在區域的地區或地點命名。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直轄的一級軍區共5個,即東北軍區、華北軍區、華東軍區、華中軍區、西北軍區。此時,解放戰爭並未結束。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新的軍區不斷建立,原有的軍區也進行了調整。1950年1月,華中軍區改稱中南軍區;2月,西南軍區成立。至1950年7月,全國共有6個一級軍區: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18個二級軍區:山西、綏遠、內蒙古、山東、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川東、雲南、貴州、甘肅、陝西、新疆(1951年12月又成立了西藏軍區);25個三級軍區:遼東、遼西、河北、平原、察哈爾、膠東、渤海、魯中南、蘇北、蘇南、皖南、皖北、贛西南、湘西、海南、川南、川西、川北、西康、陝南、喀什、迪化、伊犁、寧夏、青海;4個省軍事部(軍級):熱河、吉林、松江、龍江。此時的一級軍區與中央局和各大行政區的劃分一致,二級軍區已不再是中央分局所在區域。二級軍區和三級軍區已沒有明顯區別,二者在隸屬關係上是並列的,在級別上相差一級。二級軍區領導機關大都由兵團機關兼,如許光達兵團(第二兵團)兼甘肅軍區,楊得志兵團(第十九兵團)兼陝西軍區,楊勇兵團(第三兵團)兼貴州軍區,陳賡兵團(第四兵團)兼雲南軍區,葉飛兵團(第十兵團)兼福建軍區,蕭勁光兵團(第十二兵團)兼湖南軍區,等等;三級軍區領導機關大都由軍機關兼或改編,如第一軍兼青海軍區,第二軍兼喀什軍區,第十軍兼川南軍區,第六十軍兼川西軍區,第六十二軍兼西康軍區,第六十五軍兼寧夏軍區,等等。各級軍區的編制級別為:一級軍區(野戰軍)、二級軍區(兵團)、三級軍區(軍)、軍分區(師)。二級軍區和三級軍區都隸屬於一級軍區,軍分區隸屬於二級軍區和三級軍區。到1954年,經調整合併,僅保留山東、福建、雲南、西藏、新疆5個二級軍區,其他省軍區均為三級軍區。

1955年的十二大軍區,1956年的十三大軍區,1969年的十一大軍區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軍事鬥爭形勢和任務的轉變,主要戰略戰役方向發生了變化,軍隊部署和戰場建設也隨之作出相應調整。到1953年下半年,朝鮮戰爭停戰後,國內軍區的重新劃分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党的高級幹部會議上,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在所作《四年來的軍事工作總結和今後軍事建設上的幾個問題》中,談到了軍區調整問題:大軍區的劃分,原則上應是按照預定的全國作戰計畫,從未來的作戰區分上建立一級軍區(戰時即方面軍)和二級軍區(戰時即集團軍)。

1954年4月26日,中共中央作出撤銷各大行政區黨政領導機構的決定。1954年12月12日至22日,於當年9月重新成立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擴大會議,軍委委員、軍委各總部主要領導、各大軍區和各軍兵種領導以及蘇聯代理總顧問等50人參加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新任總參謀長粟裕作了《關於全國軍區劃分的幾個初步方案》的重要發言,提出了6個方案。其中第一方案全國分14個軍區,沿海6個軍區(為準備戰區):東北、華北、山東、東南、華南、雲貴,為集團軍級;內地8個軍區(為戰略儲備區):川康、西藏、新疆、甘青、陝西、河南、湖北、內蒙古,為軍級。另分屬沿海軍區指揮的15個沿海省軍區的職權與內地軍區同,但福建軍區應高於軍一級指揮機構;分屬川康、青海軍區指揮之西康、青海軍區的職權,應略低於軍一級指揮機構。和其他方案比較而言,第一方案既符合全國戰區劃分,適合戰時進行指揮;又符合全國行政區劃分,便於黨政軍配合。因此,粟裕認為“第一方案利多弊少,似以實行第一方案為好”。

已於當年9月出任國防部部長的彭德懷在軍委擴大會議總結發言中,就全國軍區劃分問題指出,粟裕同志根據平時便於進行戰時準備的原則,在報告中所提出的第一方案,已獲得大家一致同意。為了減少軍委領導單位,便於戰時防空指揮和工作領導,對於第一方案所劃分的14個軍區,可以改為12個軍區,即把河南、湖北兩個省劃為一個軍區,把甘肅、青海、陝西3個省劃為一個軍區。除內蒙古、西藏、新疆3個軍區的名稱照舊不變外,所有其他軍區都以所在地的城市命名。省軍區一級及各省原有的軍分區一級仍保留不變。

1955年2月11日,為適應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的大規模革命化、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和黨的中央局、中央分局的設置情況,國務院、國防部發佈《關於全國軍區重新劃分的決定》,決定將6個大軍區改劃為12個大軍區:東北軍區改編為瀋陽軍區;華北軍區改稱為北京軍區,內蒙古軍區改編為大軍區;華東軍區改編為南京軍區,原屬華東軍區的山東軍區改編為濟南軍區;中南軍區改編為廣州軍區,原屬中南軍區的河南、湖北軍區組成武漢軍區,江西軍區劃歸南京軍區;西北軍區改編為蘭州軍區,原屬西北軍區的新疆軍區改編為大軍區;撤銷西南軍區番號,在西南地區分別成立成都軍區、昆明軍區和西藏軍區。1955年7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取消按一、二、三級等級劃分軍區的做法,統一改稱軍區、省軍區。此後,全軍由原來的四級軍區體制改為軍區、省軍區、軍分區三級軍區體制。

1955年上半年,在新的軍區劃分確定以後,各大軍區領導班子的選配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原來的六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中,高崗、薄一波、饒漱石、習仲勳屬於地方幹部,長期在軍隊工作的鄧小平1952年也調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總理。其他8人(彭德懷、林彪、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在1955年都被授予元帥軍銜。大軍區調整後,中央軍委將一批年富力強、戰功赫赫的“少壯”將領推到第一線,擔當大軍區主官重任。他們當中除了鄧華任東北軍區代司令員,其他大多為原一級軍區副職或二級軍區主官。在今天來看,這些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的年齡簡直不可思議:最年輕的只有40歲出頭,如北京軍區司令員楊成武、成都軍區司令員賀炳炎、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僅有41歲,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王恩茂42歲;多數在45歲左右;年齡最大的也不到50歲,如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和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烏蘭夫49歲。

1956年4月,為解決華東戰場防禦正面過寬和加強福建前線對敵鬥爭的領導問題,國務院決定將原屬南京軍區建制的福建、江西兩個省軍區劃出,單獨組建福州軍區。至此,全國共設13個大軍區。其中,10個軍區以駐地城市冠名,3個軍區以自治區冠名。60年代後期,由於邊防形勢的需要,又從十三大軍區調整為十一大軍區。1967年5月,為統一華北戰場作戰指揮,中央軍委決定將內蒙古軍區降格為省軍區,劃歸北京軍區建制領導。1969年12月,鑒於西藏地區的特殊性,為便於對西南邊防的支援,中央軍委決定將西藏軍區改為省級軍區,劃歸成都軍區建制領導。1979年5月,新疆軍區與其他軍區一樣,也以領導機關駐地城市冠名,改稱烏魯木齊軍區。

1985年至今的七大大軍區

1984年底,中央軍委依據國際形勢和中國安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為適應軍隊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開始醞釀軍隊進行大規模裁減問題,並提出了精簡整編初步方案。其中,精簡的最大單位是大軍區。為適應未來反侵略戰爭的需要,並解決現行軍區體制存在的戰役縱深淺、獨立作戰能力弱、機構重疊、後方部署重複等問題,中央軍委考慮將現有11個大軍區重新整合,有些大軍區要裁撤,有些要降格。誰留誰撤,無疑成為這次大裁軍的焦點。

北京軍區地處京畿重地,瀋陽軍區擔負東北方向防禦,南京軍區、廣州軍區分別鎮守祖國東大門、南大門,這四個軍區戰略位置重要,歷來編制單位和部隊最多,顯然都在保留之列。

福州軍區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專門為針對台海形勢而設的,炮擊金門的戰鬥一直由福州軍區擔任。“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隨著兩岸關係相對緩和,1979年,葉劍英委員長發佈《告臺灣同胞書》,並宣佈大陸方面全面停止炮擊,表明大陸方面首先解除了對台的敵對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的交流必定會越來越多。因此,沒有必要單獨設立一軍區指揮機構,將福州軍區撤銷併入南京軍區勢所必然。

濟南軍區雖只轄山東一省,但地理位置特殊。從陸地來講它是拱衛京畿的門戶,也是華中、華東地區的最前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海上來講,山東半島也是重中之重的戰略要地,控制了山東半島的海域北可防衛京津、東北,南可節制江浙,進可攻退可守。另一方面,基地在山東半島的海軍北海艦隊,編制級別為兵團級,在作戰方面應受海軍和大軍區雙重指揮。因南京軍區轄區內已有東海艦隊,北海艦隊則應屬另一軍區統轄。況且,福州軍區已劃歸南京軍區,如山東半島再劃歸南京軍區,該軍區防禦正面過寬。以上原因,使濟南軍區得以保留。

武漢軍區位於中原腹地,是當時十一大軍區中唯一沒有邊海防的軍區,轄湖北、河南兩省,也是轄區較小的軍區之一,一直當做總預備隊使用。將武漢軍區撤銷併入廣州軍區,原來它所轄的河南劃撥給濟南軍區,一來擴大轄區面積,增加戰區縱深;二來山東與河南兩省地理環境差不多,風土民情相近,都屬北方,統歸濟南軍區比較理想;三是河南距廣州遙遠,指揮不便。而湖北則劃歸廣州軍區。

西北、西南地域遼闊,各有兩個軍區:蘭州軍區和烏魯木齊軍區;成都軍區和昆明軍區。為便於戰場統一指揮,可各保留一個軍區。烏魯木齊(新疆)軍區原為省級軍區,地處西北邊陲。蘭州軍區轄陝甘寧青,均為西北二線地區。從整個西北戰場考慮,既要顧及南疆、北疆,又要兼顧河西走廊,蘭州位置比較理想。因此烏魯木齊軍區併入蘭州軍區,沒有什麼爭議。

至於西南的成都、昆明兩軍區,撤誰留誰,理由都很充分,是這次大軍區調整中最棘手的問題。當時對越自衛反擊戰還沒有完全結束,昆明軍區是所有軍區中唯一還有作戰任務的軍區。這是保留昆明軍區一個重要理由。1985年春節期間,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和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等人前去昆明軍區視察慰問,胡耀邦題詞“國威軍威看西南”,這都被看成保留昆明軍區的跡象。在軍委一開始的討論方案中確實也是要將成都軍區併入昆明軍區。

但在後來的反復論證中,認為昆明軍區合併到成都軍區更為合適的意見逐漸占了上風。這主要是因為成都軍區距離西藏自治區最近、最便利,幾十年來一直承擔著保衛西藏、作為西藏戰略後方的重任。而且成都又是西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歷朝歷代均為軍事重地,交通發達,物產豐富。而軍區指揮機關如果設在昆明,戰略縱深比較短,一旦有情況,不利於部隊的機動和調動。保留昆明軍區是眼前的考慮,但保留成都軍區是長久的戰略打算。從戰線上看,軍區設在成都地理位置適中,可以兼顧西藏、雲南兩個方向;但設在昆明偏於一隅,不便於對西藏的支援。於是,最終一致認為昆明軍區合併到成都軍區更合適。但是,在中央正式宣佈最終裁軍方案之前,昆明軍區已做了接收成都軍區的一切準備;而在千里之外的成都軍區則做著撤銷前的各種準備。直到1985年6月3日軍委擴大會議上才最後揭曉,結果截然相反,兩大軍區的命運可以說一夜之間天壤之別!

1985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批准《軍隊體制改革、精簡整編方案》,決定將11個大軍區調整為7個大軍區:瀋陽軍區、北京軍區不動,保持原建制;福州軍區併入南京軍區;武漢軍區分別併入濟南軍區、廣州軍區;昆明軍區併入成都軍區;烏魯木齊軍區改為新疆軍區,降格為兵團級,劃歸蘭州軍區建制領導。撤銷福州軍區、武漢軍區、昆明軍區、烏魯木齊軍區番號。

調整後的軍區,由於戰區範圍的擴大,兵員充足,物質資源雄厚,戰役縱深加大,提高了獨立作戰能力。軍區設有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等領導指揮機關。司令部編有作戰、情報、通信、訓練、軍務裝備、動員、兵種等部門,政治部編有組織、幹部、宣傳、保衛、文化、群工等部門,後勤部編有司令部和財務、軍需、衛生、軍械、運輸、生產等部門。下轄若干個陸軍集團軍、各兵種部隊、後勤保障部隊和省軍區、軍事院校等。主要職能是:在中央軍委、總部的領導指揮下,根據總的戰略意圖,擬制本區作戰計畫,組織協調本區內陸軍、海軍、空軍三軍部隊的協同作戰行動和演習;直接領導所屬陸軍部隊的組織建設、軍事訓練、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和後勤保障等;領導本區的民兵、兵役、動員、人民防空和戰場建設等工作。1998年,各軍區成立裝備部,與軍區司、政、後機關平行。裝備部設有司令部、政治部、綜合計畫、軍兵種、裝備科研訂購、通用裝備保障、電子資訊等部門。1999年,軍區後勤部改為聯勤部,對轄區內的陸海空軍和二炮部隊實施聯勤保障。

(徐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