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廈金焰火代替炮火的激情時刻

兩岸本是一家人,每逢佳節倍思親。可是,過去曾有長達38年的日子裏,兩岸中國人卻遙隔臺灣海峽,老死不能相往來。1987年1月29日(農曆正月初一)晚上,仍處於軍事對峙的廈門、金門兩地,突然同時放起節慶焰火,向外界表達出追求祥和、安寧的信號,一時轟動海內外。作為新華社駐廈門記者,我參與採訪了當年這一重大事件,記錄下兩地焰火代替炮火的激情時刻。

偶然聽悉 千里急馳購運焰火

節日燃放焰火以表喜慶,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過去,廈門、金門節日期間也都放焰火,但由於人為隔絕,沒有溝通,一直是各放各的。1987年大年初一的齊放,卻是兩地第一次彼此默契、有意呼應。

說來奇妙,這一事件,竟是由廣播電臺偶然促成的。自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起,兩岸關係趨於緩和。為因應形勢需要,福建沿海加強了對台宣傳服務工作,除了福建人民廣播電臺已有對台廣播外,分別開闢了福州對馬祖廣播、廈門對金門廣播。1986年9月,廈門人民廣播電臺成立對金門廣播部,一個月後,正式對金門聽眾開播,第一個節目就是“為金門同胞服務”,主要提供投資經貿、旅遊、尋根訪親、海峽等方面的服務。對金門廣播部有一台收音機,專門用於收聽臺灣漁業電臺。因為臺灣漁業電臺設在高雄,經常會播送海洋漁業氣象消息,可供“為金門同胞服務”欄目參考。

根據時任廈門人民廣播電臺對金門廣播部主任張飛舟回憶,大概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前後,節目主持人莊靜收聽臺灣漁業電臺時,下意識脫口說了一聲,“哎呀,很有意思,臺灣今年要在金門放焰火,還希望兩岸的同胞共同觀看。”

這一句話,突然讓張飛舟覺得這事非常有意思。他想,如果我們廈門方面也在大年初一晚上同一時間放焰火,那不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嗎?於是,他給中共廈門市委辦公室打了電話,告知從臺灣漁業電臺聽到的這個消息。

市委辦公室工作人員馬上向市領導報告此事。市領導在呈閱件上批示說,電臺的這個建議很好,請有關同志落實。很快地,市委辦公室牽頭,召集市委宣傳部、廈門警備區司令部、市商業局、市供銷社等單位有關負責人開會協商。由於這時候距春節只剩大約三天時間了,有同志提出,在大年初一燃放焰火可能來不及了,可否延至元宵節時再放?但經過討論,最終,會議還是決定:在大年初一晚上,與金門同時燃放焰火。

第二天,供銷社採購員和警備區司令部官兵開車,連夜趕往盛產煙花爆竹的廣東東莞,採購所需高空焰火。聽說,當貨車趕到東莞時,經銷高空焰火的商店已經關門了。經過溝通,焰火商店破例再度開門取貨,讓千里急馳的車隊順利地把焰火如期運回廈門。

停止炮擊後 對岸逢節就對我岸放焰火

1月28日除夕當天,我在採訪中,碰到了廈門人民廣播電臺對金門廣播部記者季毓萍。她說:明天晚上,也就是大年正月初一晚上,廈門在前沿何厝村放焰火,與金門同時放。

聽到這個消息,我內心湧起一股急赴現場的衝動。不過,當時的何厝村,雖然地處廈門島海邊,距城區也就15公里的路程,但交通很不方便,山路崎嶇不平,又沒有公交線路,沒有專車是去不了的。

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我在辦公室值班,接連掛了十多個電話,向中共廈門市委值班室、市台辦、市委宣傳部、解放軍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等相關單位詢問詳情,回答都說知道晚上放焰火,但不知道在哪里集中上車。一直到下午3點左右,我才從市委辦公室獲得準確資訊:統一在市委大院乘車。我,包括廈廣對金部記者季毓萍以及回廈門探親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一位元記者,三人跟著工作人員乘車先行趕到焰火燃放現場———何厝村。

何厝村面向金門,距金門最近距離只有4000米。1958年“八•二三炮戰”、1962年炮戰期間,何厝村臨海前沿幾乎被夷為平地,是受戰爭創傷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現在,村裏還保存著當年炮戰被炸塌的樓房,以警示後人不忘兩岸和平。

我的採訪本裏,記錄著何厝村支書黃金城當天下午接受我專訪所說的話。他說,解放後,兩地起初炮戰,後來,雙方達成默契,雙日打單日不打,後來打宣傳彈。1979年元旦,解放軍宣佈停止炮擊,雙方都停打,只放宣傳品海漂,“到現在,我們停海漂,對方也很少了。”

在原來夷為平地的近海處,村民們建了民房,對岸也是。村裏的鹽埕、鞭炮廠、鞋面加工廠等,也是1979年停止對金門炮擊以後發展起來的。原來遭受炮戰的窮村,變成人均收入700元的中等生活水準的村子。

他說,“雙方停止炮擊以後,每年的元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對岸大金門、小金門、大擔島都放焰火,而且專門在前沿對廈門放。在我岸,1978年,駐軍曾經放過一次7萬多元的焰火,後來停放了,由我村放。這邊因為窮,自製焰火小放,約3000多元,放個意思,不及人家的旺。這次放焰火,市里算很支持了,總共買了1.5萬元,以何厝村的名義放。”黃金城不斷強調兩岸在正月初一夜一起放焰火的意義,“對岸放,我們不放,黑沉沉的,正好被遊客笑話。”

他告訴我:昨晚(除夕)6點半,大擔放了半個多鐘頭。一位祖居小金門的臺灣人,最近繞道轉回廈門探親,說,前幾天從金門看廈門,現在從廈門看金門。這裏建築物比金門好,但是,交通、通訊還不如對岸。

民眾隔岸觀“花” 新聞轟動海內外

當晚6點半,大擔島方向上空躥起簇簇火花,隱隱傳來燃放焰火的隆隆聲,我們登上三層高的漁民俱樂部天臺觀看。半個小時後,大擔島停放,我們因為要等市領導,推遲到7點半才開始放。

7點半,我方在何厝村高處香山開始燃放焰火。絢麗的焰火沖向數百米天空,緩緩落下,在黑沉沉的夜空中,看上去,如雪片、流星、吊蘭、菊瓣、梨花、懸燈,變化出橙黃、草綠、桃紅、姹紫等各種色彩,照亮了廈金海域半壁海空。

仿佛呼應似地,10分鐘後,對岸小金門也放起焰火。兩地禮花此起彼落,交相輝映,兩岸的輪廓、海水在焰火中隱約可見……

8點05分,金門停放;8點10分,何厝放完,共放370多發焰火。

可惜的是,兩地咫尺天涯,人們只能“隔岸觀花”,並且,對岸大喇叭繼續播送與節日氣氛很不協調的反共宣傳。

我冒著寒風,站在山坡上觀賞了這一奇景。由於四周沒有燈光,無法做筆記,我只能打腹稿。待到焰火放完後,回到亮處,利用上車前的10多分鐘,我迅速翻開筆記本記下腹稿,趕回辦公室,用傳真機把稿件傳到北京。當晚,新華社以國內通稿、對外稿等形式迅速播發了這一條消息。

季毓萍寫的消息在廈門人民廣播電臺播發,收聽範圍局限在閩南一帶,我寫的消息經新華社電訊播發,遍及海內外各大媒體。廈門日報由於沒有記者採訪,在頭版頭條全文採用了我寫的消息。這條消息原稿有700字,當晚稿件特別多,經總值室編輯大幅刪短,僅剩140個字。但就是這相當於今天一條微博的文字,所產生的轟動效果,是我沒料到的。由於當時兩岸還沒有開放人員往來,而且廈門金門兩地還處在軍事對峙狀態,因此,這篇目擊式新聞被包括台媒在內的上百家媒體轉載,引起相當大的轟動。

這一場默契而又公開的呼應,非常明確地傳遞了兩岸人民盼望和平的信號,某種程度上,促成了國民黨回應中共“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主張。是年11月,臺灣當局終於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大批臺胞、大陸籍老兵轉道香港返回大陸原鄉。自那時候起,兩岸民間往來,就像潮流一樣不可阻擋!

廈金放焰火互賀 節慶從此成俗

從1987年春節兩地齊放焰火開始,金門因資金問題一度中斷放焰火,廈門則年年放。2001年1月廈金海上直航後,兩地官方更直接商洽節日同放焰火的細節。除了何厝,廈門還在島內雲頂岩、環島路會展中心廣場、大嶝島等地點,與金門互放焰火。金門則主要在金城鎮,有時也曾在古寧頭。兩地放焰火的時間,也從大年初一增加到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

廈門所轄大嶝三島之一的角嶼,與大金門島相隔最近處僅2000多米,是兩岸相距最近的地方。歷史上,大嶝隸屬金門縣管轄,1958年之前仍稱金門縣大嶝鄉公所。1938年金門被日軍攻陷,縣政府撤至大嶝辦公,繼續組織軍民抗日,現在大嶝島上還保存著金門縣政府舊址。

1995年1月29日,也是大年初一,大嶝島在對金門燃放焰火中斷30年之後,第一次恢復兩地競放焰火。當天早晨,我冒著奇寒騎車出門,先後換乘公車、小巴士,再搭客船過渡,到大嶝上了岸,再換騎自行車到鎮政府採訪,費時6個多小時,下午2點才吃上午飯,寫成一條百字新聞:

“當晚7點,隨著‘啪——’的一聲響,一朵煙花驟然綻放在大嶝島上空,接著千姿百態的煙花紛紛怒放。半個小時後,金門縣城方向也升起簇簇焰火,似乎與此岸相呼應。黑夜在兩地禮花的照耀下如同白晝。上萬名村民迎著寒風,站在屋頂、山坡上觀看景致。歡呼聲、掌聲隨著競放的煙花此起彼落,由近及遠。這場焰火晚會兩地各開了45分鐘之久。”

2004年1月22日,大年初一晚上,廈門在東部臨海地段,面向小金門燃放了上萬發焰火,遙祝金門同胞新春愉快。在現場,時任廈門市市長的張昌平與金門縣縣長李炷烽隔著廈金海域,通過電話互致新春問候。李炷烽在電話中說,他看到了廈門燃放的美麗焰火。

廈金互放焰火一年復一年延續著,如今,已經成為兩地互賀傳統佳節的習俗,也成了廈門的一個富有特色的品牌,一道別具匠心的風景。党和國家領導人春節期間到廈門來,都會親臨高處,觀賞這一絢麗景象。■

(蔡國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