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育創業 合作發展基金 澳車入橫琴

日前舉行的二零一六年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簽署了十二項協議。除了《粵澳攜手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合作意向書》具有政治及戰略的高度之外,還有幾項協議,也是適時及具有積極意義的。其中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與中山市人民政府關於合作推進青年創新創業的框架協議》,和《關於加強粵澳青少年交流合作的協議》,就積極響應了歷位國家領導人尤其是習近平主席的號召,對於「一國兩制」和愛國愛澳事業後繼有人,及維護澳門特區的社會穩定,將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實際上,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十五週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就職典禮」上提出的「四點希望」,其第四點就是「繼續面向未來,加強青少年教育培養」。要實現愛國愛澳光榮傳統代代相傳,保證「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就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愛護青年一代,為他們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

平情而論,澳門特區的青少年教育培養工作,還是做得比較好的。這也正是澳門多數青少年能夠擺正「一國」與「兩制」的關係,在愛澳的基礎上更加愛國的政治和思想基礎。但無可否認,與形勢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可以進一步改善的空間。甚至更無可諱言的是,已經出現了某些異常的苗頭。這其中,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來因素在混合發生作用。尤其是在台灣地區的「台獨」勢力仍然猖獗,香港特區也有「港獨」苗頭露出之下,某些外部勢力當然不願看到澳門特區的「一國兩制」事業順風順水,因而必然要將之「攪亂」。而在澳門內部,澳門特區政府的某些失誤施政,如向上流動難、創業難及上樓難等,也引發年青人的強烈不滿。這些經濟上的訴求在有心人的煽動下,就很容易會上升為政治訴求,並籍著某些議題而發洩甚至是爆發出來,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維護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利益,造成嚴重滋擾。

這就給澳門特區政府及其各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社團,提出一個極為嚴肅的議題和任務,必須積極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培養工作,不負習近平主席的殷切期望。而廣東省政府則及時伸出援手,由其港澳事務辦公室和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進行友好協商,達成共識後簽署《關於加強粵澳青少年交流合作的協議》,建立工作協調機制,成立協調小組推動青少年交流合作,為兩地青少年在教育培訓、就業創業、科技創新等提供相關政策措施支持。

廣東除了最接近澳門,交通方便、語言相通之外,還擁有許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容都有,包括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孫中山先生故居、大帥府、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國民黨全代會會場,及黃埔軍校等。當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紀念遺址更多。這對於強化澳門青少年對國家統一大業,及澳門特區正在實施的「一國兩制」方針的認知,有著聯動性的教育作用。

而澳門區政府與中山市人民政府簽署的《關於合作推進青年創新創業的框架協議》,為了共同推進中山、澳門兩地青年創新創業合作,澳門政府與中山市政府決定加強政府合作機制建設,成立推動中山──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合作工作小組,打造青年創新創業服務平台,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相信這可為澳門青年解決創業難的問題,提供一個可行的出路。尤其是澳門土地資源匱缺,勞動力資源也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倘能在翠微新區專門為澳門青年創業提供土地及優惠政策,是可以舒緩澳門部分青年的怨懟情緒的。

當日簽署的,還有一項協議是《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合作備忘》,廣東省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和澳門金融管理局開展合作,通過「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及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廣東省內的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以及與廣東自貿區建設相關的、有利兩地經濟民生的優質項目等。

「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已經說了很久,現在終於落實。其實,澳門現在的幾千億元財儲,總是要投資的。否則,在通貨膨脹下,存在銀行所生利息,還抵消不了貶值率。因而應當投資基金以獲得合理回報,爭取保本增值。但目前國際經濟復甦緩慢,在中國以外各地的基金的回報率都並不理想,因而正在新一輪發展的廣東,可能會獲得較高的回報。何況,澳門的財政來源大部分是來自賭稅,而各娛樂場的主要客源是內地遊客,因而以澳門的財儲投資廣東,其實也可算是「飲水思源」、「知恩圖報」。

由於這涉及到「的問題,就必然會有人反對。因此,特區政府有必要將此合作項目說得清清楚楚,做到公開透明。既消除部分居民的疑慮,也反擊「有心人」的無理取鬧。

還有一項協議,是《關於澳門機動車輛入出橫琴的協定》,進一步規範入出珠海市橫琴新區的澳門機動車輛准入條件及相關管理辦法。過去「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澳門車入橫琴」議題,今次總算是露出了一個「人頭」;但要真正做到「人下來」,仍有許多細節性的內容需要解決。行政長官崔世安說將在日內宣佈,有需要或有興趣的澳門車主,都在「靜待佳音」。

從種種跡像看,「澳門車入橫琴」,盡管澳門和珠海都在盼望,但比較起來,似是橫琴主事者的心理更急切些。這是因為,現在橫琴已經基本上向「地產」發展,吸引在澳門買不起樓的人到橫琴置業。但公共交通不順卻成為「瓶頸」,只有實現「澳門車入橫琴」,才能達到此目的。

然而,要實現「澳門車入橫琴」還需解決不少細節問題。在雙方尤其是橫琴方面的努力下,一些問題或已可獲得解決,如兩地海關對通關車輛實行「兩地一檢」,就可解決澳門蓮花口岸無法擴建的問題。還有保險問題,此前兩地已經簽署了「一單兩保」的協議,這對經常前往橫琴的澳門汽車,當然是很便利。但偶然才到橫琴,因而來不及購買這種保單的車主來說,就可能有問題了。即使是購有此種保單者,在橫琴發生意外後,返澳治療或將汽車交給澳門相熟的車行修理,能否理賠?這些,都是需要搞清楚的。

蓮花大橋的「打交叉」設計,拖慢汽車過境的速度。當時可能是出於內地與澳門的行車方向不同,需要轉換車道而作出這樣的設計。但其實這是「法國大餐--多舊魚」。其實採用每天車流量最多的拱北口岸現行的方式,就完全可以解決行車方向不同的問題。即使是採用橋式,與香港口岸對接的皇崗,都沒有這麼搞。據說就曾有一位國家領導人,對蓮花大橋這樣的設計提出批評。看來,未來在車流大增之後,還得另行建設一條通道。

同樣令人感到疑惑的,是該協議使用的術語,不是用於區際合作「協議」、「意向書」、「備忘錄」等,而是採用了只適用於「國際合作」的「協定」。這可能會產生「特殊兩國論」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