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南天價求償看新南向政策前景

就在台灣新當局起勁鼓吹「新南向政策」之際,台灣台塑和中鋼在越南河靜投資興建的鋼鐵廠因排放污水導致大量魚群死亡,而遭到當地政府勒令停工,並要求賠償五億美元的事件,給「新南向政策」敲響了警鐘。儘管台塑也承認排放有毒污水,並同意支付五億美元的賠償金,但基於台灣當局與越南沒有「邦交」,無法在協助台塑與越南及當地政府談判方面出力,而予人台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迫屈服於天價求償實質是「乘機天價勒索」的感覺。「由一滴水珠看世界」,從該事件就可以預知,台灣新當局「新南向政策」的前景,並不樂觀,類似的事件還將會陸續有來,台商權益將會不但無法獲得保障,相反還將會受到以各種名目索求的損失。

台塑越南河靜鋼鐵廠,是由台塑集團、中鋼集團與日本JFE控股共同投資三千三百億元新台幣興建的,是台灣地區在海外投資的首座高爐廠,也是台灣當局「南進投資」的指標案例。但這麽一個對越南當地的經濟建設及民生改善具有重大積極意義的投資項目,卻是「多災多難」。先是二零一四年遭逢「五一三」越南排華暴動事件,損失巨大。今年初又疑似因為污染問題造成魚類死亡,引起當地民眾抗爭,雖然台塑集團四月二十八日鄭重澄清,以越南政府調查報告證實魚類死亡是紅潮所造成,台塑河靜鋼廠不是污染源,並一再向越南政府表明願意成立國際共同調查團,接受全面檢驗。但在當地抗議聲浪不斷之下,越南政府為了減輕自身壓力,轉移視線,堅持調查工作仍以越南政府主導,在調查結果還沒出爐前,就用各種方式迫使台塑鋼廠停工。六月三十日舉行河靜鋼廠環保總檢查結果記者會指稱,台塑越鋼廠有排放廢水疏失,向台塑鋼廠提出五億美元的「天價」賠償金額。這筆相當於新台幣一百六十一億元的求償金額,相當於台塑河靜鋼廠總投資額的百分之四點四七強,真令人頓生「撳住來搶」的感覺。但台塑鋼廠為求盡快復工,以保證在第三季正式投產(原計劃是六月投產),因而只得忍氣吞聲,表態願意支付五億美元巨額賠償金。使得台塑鋼廠營運倍顯艱鉅。

對於越南政府的指控,有台商指出疑點重重。首先,台塑鋼廠原訂六月二十四日進行高爐點火,根本沒有進入正式量產階段,因而根本不可能會造成附近三百海哩魚群暴斃的嚴重情事。其次,四月初甫上任的越南新政府,該月中就遇到這起影響數萬越民生計的「死魚事件」;最初官方聲稱死魚乃「紅潮」所致,非台塑越鋼所為;直到後來民怨難平,新總理阮春福不得不親上火線指揮調查,並正式「定罪」台塑,這種處理方式,疑似在找「替死鬼」、「代罪羔羊」。其三,越南政府重啟調查後,並沒有找國際第三方單位參與調查,便一口咬定是台塑鋼廠所為,完全不給辯駁機會。因而台塑集團的「自認倒霉」,是「站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的被迫結果。這也折射出,由於台灣當局與越南沒有「邦交」。台灣當局無法在此事件過程中,出頭露面為台塑鋼廠斡旋,因而導致台商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因此,該事件是對「新南向政策」敲響了警鐘。雖然該投資案並非是「新南向政策」的產物,但也是在此前陳水扁執政時就已策劃,響應陳水扁「南向政策」而提出。而「新南向政策」雖然玩弄文字遊戲,加了一個「新」字,並增加一些屬於「軟件」性的內容,但其戰略目標和實質內容,仍然擺脫不了此前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南向政策」的宗旨。

如果說,李登輝和陳水扁的「南向政策」,主要是為了阻止台商到大陸投資的話,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除了是繼承該宗旨之外,還帶有一些政治上的謀略。包括與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戰略「別瞄頭」--東南亞諸國正好是在「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開端;也包括意圖在東南亞諸國加強投資,獲得當地政府重視,協助台灣當局加入「TPP」,以同東盟十國與中國,或再加上日本、韓國的「十加一」、「十加三」「軟對抗」--反正在東盟十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之下,連馬英九時代都加入不了「十加一」、「十加三」,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蔡英文自忖更不可能加入,那就乾脆「另起爐灶」,以自己的「實力」和「誠意」(「新南向政策」就強調一個「心」字)來打動當地政府,借助其力加入「TPP」。而「TPP」是美國為了圍遏中國,及對抗習近平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舉措,蔡英文此舉也可算是表達自己作為「太平洋第一島鏈重要一環」的決意。

另外,蔡英文提出「新南向政策」,顯然也是為自己的兩岸政策作兩手準備。在她不承認「九二共識」之下,兩岸經貿合作及協商倘能繼續進行,固然是好;但一但不行,「新南向政策」就能發揮作用,減少以至遏止台灣經濟及台商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

然而,「新南向政策」的前景並不樂觀。不要說是上述的「戰略意圖」,東南亞諸國未必予以配合,就說是實務也是「窒礙難行」。今次台塑鋼廠被求「天價賠償」,就是一例。由於東南亞國家和印度與台灣當局都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台灣當局在當地都只能派出「代表」,其權力有限,發生此類事件雖然或會為台商奔走,但效果卻是不彰的,甚至只能是「任人魚肉」 。

台商在大陸投資的待遇,就並不一樣。盡管說,大陸的投資環境也並非十全十美,甚至在中共「十八大」前,還有貪官索賄或地方勢力欺詐台商的事件,但總體來說,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是十分重視台商投資,並將台商當作是「寶」的。早在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五日,國務院就頒布第七號令《國務院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決定》;一九九四年三月五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更是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在法律和政策實務上給予台商可靠保障。而地方政府每年的年終總結,都把吸收台資及照顧台商當作是重要政績,闢出專門列舉。在此情況下,台商投資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東南亞諸國和印度,就根本不可能專為吸引台資而制定國家級的法律法令,各地地方政府也不可能將吸引台資作為其重大政績。在缺乏法律保護及政績動力之下,當地政府在遇到類似台塑越南鋼廠的矛盾事件時,當然首先就是保護當地地方利益,台商利益就只能是被邊緣化,甚至是被當作「替罪羊」而犧牲掉。

何況,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的勞工勢力強大,治安惡劣,地下武裝盛行,對台商的合法經營和人身安全,也構成重大威脅。更不用說台商自身的語言溝通能力欠佳等不利條件了。因此,「新南向政策」等於是為台商「挖坑」。

或許,蔡英文以為在目前南海問題上,中國大陸與南海週邊國家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都有糾紛,而這幾個國家的人口較多亦即市場較大,可以平衡大陸市場。但「南海糾紛」無法扭轉東南亞國家與中國大陸的歷史友好態度。實際上,越南仍與中國大陸保持基本友好,菲律賓新總統對南海問題採取比較溫和的態度,印尼也不與中國大陸交惡。相反,這些國家更擔心與中國失和。實際上,前幾年黃岩島事件發生時,中國僅是對菲律賓香蕉進口採取嚴格的檢疫制度,導致在港口積壓(香蕉是易腐商品),就大吃不消,趕忙派出農業部長到北京求情。這些,都是東南亞國家的「軟肋」。台灣地區就沒有這樣的「制衡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