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提拔有為幹部的台前幕後

在鄧小平關於「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四化」方針的影響下,首先在中央順利地實現了幹部的新老交替。但是就全國範圍而言,老同志讓路,中青年幹部接班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1979年前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黨委雖然也都提拔了一兩名稍微年輕一點的幹部,但當時全國—個省市的黨委領導成員往往有十五六個、十七八個,甚至更多。年輕幹部的名字總是排在尾巴上,充當擺設和陪襯。針對這種現象,鄧小平向全黨明確提出,要在全國範圍內認真選拔年輕有為的幹部。

年輕幹部胡錦濤脫穎而出

「下屆中央委員會,是不是可以選50個50歲以下的人?大會代表是杏應該有相當數量50歲以下的人?這是我們的事業能否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做不到這兩點,代表大會就不是成功的大會。」這是1980年2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說的一段話。兩年後的1982年9月,十二大召開,選舉產生的348位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中,不僅出現了50歲以下的人,還有一位40歲以下的候補委員——時年39歲的甘肅省建委副主任胡錦濤。

大會閉幕第二天,鄧小平、陳雲等中央領導同志專門接見了39位新當選的年輕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並同他們一一握手。三個月後,胡錦濤從甘肅進京,出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後升任第一書記。

時年39歲的胡錦濤之所以能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一是因其自身的素質和過硬的能力,二是離不開鄧小平大力宣導和推行的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政策。從1982年底開始,胡錦濤在團中央歷練了三年。

1985年下半年,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再次拔高了「幹部年輕化」的位置:「我們現在的兩個主要任務是經濟改革和幹部年輕化……通改革使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通過幹涵”年輕化確探棄的連續性,使局勢更加穩定。」鄧小平還以自己的經歷為鑒:「我二十幾歲就做大官了,其實也不比現在年輕人懂得多,不是照樣幹嗎?」1990年12月24曰,鄧小平同江澤民、楊尚昆等談話時說「後年黨代會(黨的十四大)要選一些年輕一點的精力充沛的人進政治局,進常委會更好。」

兩年後召開的十四大實現了鄧小平的願望,時年49歲的胡錦濤被選進政治局常委會,負責黨的組織和人事工作。1992年10月19日,新當選的政治局常委與中夕卜記者見面。通過電視鏡頭,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治局常委一位一位介紹給大家,當介紹到最後一位常委時,江澤民特意說:「這是一位年輕人,50歲不到,今年49歲的胡錦濤。」當天,美聯社駐北京記者就發出電訊,稱胡錦濤被選舉為黨的最高機構成員,是一位「出人意料的人物」。然而只要人們認真瞭解鄧小平的用人觀,就會明白,這絕非「出人意料」,而是必然選擇。

十四大是鄧小平在世時召開的最後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逝世。根據鄧小平的遺願,他的骨灰被撒入大海。攝影師拍下了鄧小平的遺孀卓琳和家人悲痛不已的鏡頭。在她身邊,是負責護送鄧小豐骨灰走完最啟一程的胡錦濤——1997年3月2曰,胡錦濤和卓琳一起將鄧小平的骨灰撒向黃海。

在6個月後召開的十五大上,胡錦濤連任政治局常委,排名從第七名前移至第五名。2002年,在十六屆一中全會上,胡錦濤被選為黨的總書記,宣告了第三代領導集體向新一屆領導集體交接班。

把吳邦國、黃菊「扶上馬送一程」

提拔年輕的胡錦濤並非鄧小平的偶爾之舉,實際上早在此前,他就提出了培養年輕幹部的問題。1979年7月21日上午,鄧小平來到上海,開宗明義地向上海市委提出培養和選拔接班人的問題:從現在著手,三年內的任務是選好一、二、三把手;選四五十歲的、身體好的、能堅持八小時工作的;他還要求老同志要有意識地培養、幫助並大公無私地選拔年輕力壯的人,要任人唯賢,選真正好的,不能論資排輩。講解放思想,這是最大的解放思想。

根據鄧小平的講話精神,1982年1月,上海市委部署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推薦優秀中青年幹部工作。市委經過認真的考察和廣泛徵求意見,列出了由吳邦國、黃菊等18名年輕幹部組成的名單。鄧小平還特地請回了上海的老領導、當時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陳丕顯來指導上海領導班子.的組建工作。

1983年2月22曰上午,來到上海視察工作的鄧小平在看了上海市委推薦的中青年幹部的名單材料後,十分滿意雖然鄧小平對這18個人一個也不認識,但他表示,這18個人都合格。他表示:「60歲的,只能再幹五六年了。你們市委各部、委、辦、局每個單位要選3到5個年齡在三十多到四十幾歲的人,準備再接替。你們提的名單中有5個50歲以下的可以了:從年齡上來講,這些人可以說是後來居上。」

對於上海選拔、培養年輕幹部的工作,鄧小平借用了陳雲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快刀斬亂麻」,「一個星期解決問題,10天到半個月足夠了。包括中央書記處拍板時間在內,10天到15天。不解決,要礙事。」根據鄧小平的指示精神,上海市委對市委、市政府的班子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和重組。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鄧小平曾多次來到上海,對上海培養選拔年輕幹部的工作表示支持,並對吳邦國、黃菊等年輕幹部的工作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吳邦國、黃菊等一批在鄧小平的直接關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幹部在20世紀90年代先後成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有的還走上了中央領導崗位。

每當黃菊提到鄧小平對上海領導班子的關心時,總是感慨萬千:「1983年上海調整市級領導班子,當時的市領導陳國棟、胡立教、汪道涵挑選了18個人,我是其中之一。市委書記陳國棟比年齡最小的(吳)邦國同志大了31歲,比我大了28歲,可以算是我們的父輩。這些老領導與我們素不相識,通過全面考察後,扶上馬送一程,在實踐中逐漸培養我們。」

力排眾議起用朱鎔基

2011年,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在讀完《朱鎔基講話實錄》後,有「偉大的鄧小平與偉大的江澤民選擇了偉大的朱錇基。」這句話是對鄧小平選人用人水平的一個精彩注釋。

鄧小平對朱鎔基的考察,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從1988年到1994年,鄧小平每年都帶家人到上海過春節,一共在上海過了7個春節。其中,朱鎔基接待過4次。在這4個春節裡,鄧小平親眼看到上海的發展變化,親自聽到朱溶基對經濟改革的看法,也更深地瞭解了朱鎔基。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上海調往北京的朱鎔基被國內夕蔔媒體譽為中國政壇的「黑馬」,而「伯樂」正是鄧小平。1991年春節後,鄧小平就有了調朱鎔基進京的打算。由於朱鎔基獨立思考、敢於直言的性格,不見得所有人都喜歡,為此,鄧小平專門講過一句話:「朱鎔基只能當第一把手,不能當第二把手。」1992年5月,鄧小平視察首都鋼鐵公司時說:「我不懂經濟,但是我能聽懂。我們選幹部,還要懂經濟。朱溶基就懂經濟。」

1992年10月I9日,朱鎔基在中共十四屆一中全會上連跳幾級,由中央候補委員躍升為政治局常委,成為排在江澤民、李鵬、喬石、李瑞環之後的「第五號人物」。

當然,對於朱鎔基進入政治局常委,黨內外是有一些不同意見和聲音的。有人寫信表承反對。伹是,鄧小平愛才用才的態度十分堅決而明確。他意味深長地講道:「我們黨現在和將來都需要一批黨性強、懂經濟、思想開放、富於創新、任勞任怨的領導幹部,這樣的同志現在還不多,朱榕基就是這樣一位同志。他從地方到中央作出了不少成績,黨和人民都見到的。一些同志應當把偏見收起來,一大批新的能獻身於黨的事業的好幹部就在眼前。」

在鄧小平的認可與支持下,翌年3月,在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朱鎔基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去世一年後,1998年,朱鎔基走上了國務院總理的領導崗位。

(余亦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