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 中國經濟謀“脫胎換骨”

【中新社北京8月1日電】從2015年底開始,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為重點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正式拉開大幕,迄今已推進了七個多月。

開局至今,處置“僵屍企業”、化解房地產庫存、防控金融風險、降低企業成本、補充供給短板……從中央到地方,關於供給側改革的各項措施密集出臺,中國經濟謀求“脫胎換骨”。

疏通“水道”:讓迴圈更順暢

如果說中國過去的改革偏向於“根據下游蓄水情況調節水庫閘門”,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強調“不是沒有水,而是水道有阻礙,要疏通水道堵點,讓迴圈更順暢”。

疏通“堵點”之一,是降低企業成本。今年以來,減稅降費清單有賬可查:官方兩次降低電價為企業減交電費約470億元(人民幣,下同);4月份階段性降低社保公積金費率約為企業每年減負1000億元;5月初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預計全年減輕企業稅負5000多億元;7月資源稅新政全面推開,這是稅收領域又一次“重量級”改革。此外,官方還發文落實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為民營企業砍掉不合理收費,各項降低企業成本負擔的舉措不斷出臺。

疏通“堵點”之二,是去除過剩產能,妥善處置“僵屍企業”。今年,關於鋼鐵、煤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相繼出臺,直指過剩產能“致命傷”,力推發展中高端產能。按照官方部署,中國今年煤炭行業去產能任務2.8億噸,鋼鐵行業去產能任務4500萬噸,共安置員工88萬人。如今,各地均在緊鑼密鼓倒排任務量、倒排時間表,下半年去產能將進入實質實施階段。

疏通“堵點”之三,是降低杠杆率。中國債務規模快速上升,特別是非金融企業杠杆率偏高,這種“成長中的煩惱”已給地方政府、企業和金融部門造成負面影響。官方為此強調,要做好頂層設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採取綜合措施逐步降低非金融類企業杠杆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認為,密切結合實體經濟去產能、去庫存和處理“僵屍企業”的步伐,以處理不良資產為抓手,穩步“去杠杆”,防止債務問題觸發系統性金融危機,應成為中國今後一段時期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務。

疏通“堵點”之四,在於房地產去庫存,特別是降低三、四線城市房產庫存。中國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近期表示,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基調仍然是去庫存,對三、四線等商品房庫存較大的城市,要根據當地市場情況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化解,但也要防止一二線城市房價持續過快上漲。

疏通“堵點”之五,要補短板。近期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同時還強調,去庫存和補短板的指向要同有序引導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工市民化有機結合起來。

“破舊立新”:中國謀“脫胎換骨”

找到“堵點”,對症施策,還需破舊立新。專家指出,中國當前應善用“創新”,促經濟“脫胎換骨”。

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對記者表示,目前中國以東北為代表的產能過剩和“僵屍企業”問題,主要是由於市場體制尚不完善,經濟體資源配置的靈活度不夠,國有企業比重過大,加之妥善處理職工問題十分棘手,導致自我修復能力比較弱。諸多“僵屍企業”無法順利退出,阻礙了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制約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因此,應該採取“創新雙驅動”戰略,除了以創新驅動經濟的發展,還要通過創新驅動人自身的發展。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十三五”是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這其中,應該讓金融創新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催化劑。當前,金融“脫實就虛”、“脫小就大”、“脫農就城”的特點仍然突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破,對金融結構調整提出了迫切要求。要加大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切實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為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創造條件。

此外,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去除舊產能的同時,要生成新動能。當前,創新已經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動力。隨著今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發佈,中國目標明確: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